文 | 本刊記者 孟令豹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特點,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特點。實施個性化教學是地理學科特點的內在要求,也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如何在地理課堂中實施個性化教學,在教學一線三十多年的地理教師、山東省即墨市普東中學正高級教師邱秀玉有其獨到見解。
邱秀玉認為:“個性化教學,既是發展學生,也是發展教師。教師面對的是千變萬化的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發展形式也是千姿百態、繽紛多彩的。教師在個性化教學中應對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必然要想方設法提升自己。”
談及當前地理課堂個性化教學現狀時,邱秀玉面色沉重:“我國當今教育的嚴重問題之一,是過于強調統一性,總愛講求步調一致。這樣的‘一刀切’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人的個性發展。在這樣一個學習環境中,受教育的個體無論如何也不‘敢為天下先’,只會日復一日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即使有所進步,也是在前人的認知上的改良。”在她看來,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也處于長知識、增智慧、發展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如果把學生的某種特殊見解或做法看作是“違規”,限制學生不做前人未做之事,不思前人未思之因,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會導致學生行為上偏向于“循規蹈矩”,影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與發展。邱秀玉說:“從地理學科的性質上來說,地理的生活性和實踐性要求凸顯地理課程的開放性,在開放性、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鑒于此,她在地理教學中重視突出學生這一主體,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個性與特長,創意實施地理教學,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邱秀玉結合多年地理課堂的教育經驗與教學探索,為改善地理課堂個性化教學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議。
啟發思維,構建和諧氛圍 邱秀玉認為,和諧的氛圍是創新的前提,也是交流學習的必要條件。人境和諧,學生才能直言見解,展現奇思異想,彰顯個性和靈性。因此,在教學中她總是鼓勵學生就學習中的問題各抒己見,大膽探討。
在學習俄羅斯農業時,邱秀玉老師提出了“為何俄羅斯的農業只局限在伏爾加河和頓河流域”的問題,學生回答說,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冬長而寒冷,無霜期短,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然后邱秀玉引入了一段材料:
據報道,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民走出國門,到廣袤的俄羅斯土地上尋求發展。現在中國人大棚種植的黃瓜和西紅柿幾乎覆蓋了整個俄市場。自從2005年俄羅斯最后一家集體農莊解體后,俄市場上95%~100%的蔬菜都是中國人供應的。高額的利潤、良好的創業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俄羅斯淘金。
材料打破了原有的思維定式,學生開始熱烈探討起來。有一位學生說:“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人口稀少、溫帶大陸性氣候等,使其農業生產受到了一定局限。我國人多地少,一些農民到俄羅斯尋求發展。我國農民具備勤勞勇敢、努力拼搏的品質,為其做出業績奠定基礎。”邱秀玉率先為他鼓掌喝彩,全班同學也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邱秀玉順勢誘導學生思維,向學生解釋說:“大多俄羅斯人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認為其農業布局在俄南部比較溫暖的伏爾加河和頓河流域,而我國農民使用大棚進行農業生產打破了他們的思維格局。”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鼓舞,思維活躍,語言流暢,地理課堂也易于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舞臺。
因材施教,關注個性需要 學習成果的獲得要經歷一個系統化的心理變化過程,每一個學習個體對刺激產生的反應不同,學習結果也不同,這就體現出學習中的個體差異。
新課堂要求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社會,滿足不同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教學中,應根據學情因材施教,分層次備課,分層次達成目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如學習等高線地形圖時,對基礎薄弱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的等高線地形類型——山頂、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的判斷;對一般學生須掌握等高線基本地形的判斷,陡緩坡、陽陰坡、河流、聚落分布、壩址選擇、引水、公路建設等問題;優秀生除掌握上述知識之外,還要進行環保與資源利用方面的探究。學生承擔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務,使他們一直保持著地理學習的熱情。課堂上實行創意教學,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蹺蹺腳,摘桃子”,每一節課都有所提高和發展。
激發興趣,鼓勵獨到見解 興趣是創新的原動力,是事業成功的先導。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精研大綱、教材,了解熟悉“學情”,在此基礎上巧妙設計,采用多種激興手段,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用“興趣”這塊“磁鐵”吸引學生去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創造神奇。如學習日本氣候時,邱秀玉適時拋出一個問題:“日本海沿岸的新潟冬季多雪,所以日本海沿岸成為特別豪雪地帶。而東京卻是夏季多雨,這是為什么?”學生在課本上尋求答案未果,她趁機引導說:“日本的地形對氣候有何影響呢?”
學生轉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一番討論爭論后得出了答案:新潟位于日本海沿岸,位于冬季風的迎風山坡,所以多雪;而東京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山坡,所以多地形雨。新奇的情景問題吸引著學生們去探究大自然的奧秘,樂而不疲。
又如,在學習“日界線”時,邱秀玉這樣創設問題情景:有位媽媽從上海乘船到舊金山去。在過日界線前先生下一個女孩,過日界線后又生下一個男孩,問從生辰日期上看,男孩大還是女孩大?學生帶著急于求取問題答案的強烈興趣、開啟思維,明白是日界線的日期變更在“作祟”,而使“后生的男孩”大。
實踐證明,只要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地理知識和原理的學習活動中去。
實踐探究,拓展創新能力 地理課程的生活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地理教學必然走進生活。只有讓學生的創新思想深入到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時,創新教育才會呈現出生機活力。邱秀玉以課外活動為支點,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到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中,實踐探究解決問題。
如學習天氣和氣候時,讓學生就青島地區冬季霧霾現象探討大氣污染和霧霾的聯系;學習中國的水資源時,讓學生調查本地區存在的水資源環境問題及對策,等等。學生們認真走訪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進行展示,從中發現與問題相關的因素;在課堂上各抒所見、暢所欲言,呈現了許多有創意的建議。學生們聯系實際,討論社區蔬菜大棚生產的利與弊;展望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廣闊前景,等等。地理課堂教學創新以學生的周圍世界為源泉,以情引思,情思交融,達到了拓展創新思維的目的。
在邱秀玉看來,“地理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提高地理教學的實效性,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開展差異教學。地理課堂個性化教學要來源于教學實踐,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放在課堂教學的同等位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選擇與成長的空間。教師要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將地理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的提高與創新思維有機結合,巧妙挖掘學生個性素質潛能,多元化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