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夠起到喚醒心靈、塑造人格的作用。受教育者的身上往往承載著諸多的寄托,他們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推動教育事業前進的內在動力。“和”與“雅”是中華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字眼,是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的價值衡量準則。河南省駐馬店實驗小學以“和雅”少年養成教育為切入點,追尋著幸福教育的真諦。面對紛雜的、不斷變幻的社會環境,學校始終堅定地和師生站在一起,與他們溫暖相伴。
“童年的部分意義就在于童年本身,兒童不是正在接受培訓的成年人,他們是有著獨特能力和樂趣的發展中的人。學校應當尊重兒童,關懷兒童的心靈世界,幫助兒童建立積極的生命情感,引領學生享受童年的純真和快樂,為幸福人生奠基。”短短幾句話表現出馬鳳枝校長的幸福教育觀,也點明了推進“和雅”少年養成教育的深層背景。的確,教育本身應當是幸福的,它更多的是引導而不是強制,是要帶領受教育的對象認識自我,成就自我。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實小人一直勤于思考,努力探索。近年來,實小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中國夢·我的夢”系列活動為載體,秉承“幸福教育”理念,以經典誦讀和習慣養成為辦學特色,用愛心傳遞美善,用慧心感受幸福,致力于創建有文化內涵的學校,塑造有思想的教師,培育有特長的學生。
德育是學校的重要教育工作。立足實際,學校在德育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進和創新,將各項富有德育意義的活動有機地整合起來,構建了以“學會感恩”為主題的“系列化主題班隊活動體系”“系列化社會實踐活動體系”和“系列化校園文化活動體系”三大德育活動體系,通過這三條途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會關心,學會感恩”自我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和能動性。“和雅”少年的養成教育,正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體與范例,可以說是學校幸福教育理念指導下生成的德育成果。
“通過教師的創造去培育學生,關鍵是培育學生的幸福觀、幸福品質和獲得幸福能力的品質。”這是實小基于幸福教育確立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和雅”養成教育的有力支撐。為了使教師在專業發展中不斷提升人生幸福指數,從而更好地為學校與學生的成長助力,實驗小學通過學校文化建設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為教師提供最有利的職業發展路徑,學校著力打造德能雙馨的教師群體,使其成為“以心靈照亮心靈、以激情點燃激情”的文明之師,實施融德育工作、課堂教學、個性發展為一體的校本教研模式,并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闊教師視野,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
幸福教育就像是學校的主心骨,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向導。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學校不斷在向教育的本真靠攏與回歸,期望能夠走入師生內心,做好師生成長路上的守護者。
西塞羅曾言,“習慣能造就第二天性”。可見,習慣對人的影響之大。從習慣養成入手,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和雅”氣質是駐馬店實驗小學的德育中心任務。學校以課程與活動為兩大抓手,希望將學生培養成“理解他人,懂得求同存異,寬容大度,形態優雅,舉止文雅,情趣高雅,氣質儒雅的‘和雅’少年。”
首先,在課程方面,學校精益求精,構建與“和雅”教育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校課題組廣泛收集“和”“雅”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文獻資料,遵循主體性原則、兒童立場原則整理編寫出《和雅少年讀本》,為“和雅”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提供了生動、明確、序列化的教育材料。學校還在各年級開設了“和雅少年養成教育”的校本課程,將養成教育納入課時計劃,每周一上午第四節班會課,由班主任進行授課,讓學生時刻受到“和雅”文化的熏陶。
其次,學校通過開展多種活動,使養成教育在活動中得到普及,進一步鞏固了養成教育的成效。具體來看,各類主題活動,以體驗教育為主要方式,組織和引導兒童在家庭生活中與學習生活中體驗人做事的道理,并將其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內化為以“和雅”為核心的行為習慣;設立紅領巾監督崗,由各班輪流執勤,對校園文明現象及時表揚強化,對校園不文明現象及時制止,讓學生在檢查監督中學會“和雅”溝通,文明交往,在崗位中感受“和雅”的魅力;開展“一月一事”活動,結合學生實際和《和雅少年讀本》內容,每月確定一個習慣為訓練重點項目,細化操練要求,在全員育人的理念下,各科室、任課教師齊抓共管,強化,反復糾正訓練,使習慣得以成型、固化;學校還制定了“和雅少年的評選標準”,開展“和雅習慣之星”評選活動,小組之星天天評,班級之星周周評,年級之星月月評,每班每月評選出來校園“和雅之星”在校園櫥窗展示,發揮身邊榜樣的作用,營造人人爭做“語言文雅,行為優雅,氣質高雅”的陽光少年的良好氛圍。
學校用自己的智慧讓課程與活動都充滿了情感與意義,讓“和雅”變得可觸摸,可接近。每個孩子都能在學習與實踐中得到合適的發展,這,應當就是真正的“無所不在”的教育。
日常管理,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保障,駐馬店實驗小學堅持把“民主治校”放在突出位置,把“人文管理”的理念滲透到學校管理中,確立了以尊重人、激勵人、信任人為出發點和歸宿的人本思想,最大限度地調動師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創新管理機能與渠道,在全校形成了民主、親和、信任的管理文化,創造了具有親和力的學校人文生態環境,讓師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愛、親情、鼓舞、感化和互助等精神。
為促成“和雅”養成教育的落地,學校建立了科學的“和雅”行為習慣評價考核機制。例如,“和雅”行為習慣課堂觀察制度將聽、說、坐等習慣的養成作為課堂的一個觀察點,通過整理《和雅習慣養成課堂觀察記錄表》進行有效監督,依托每周各個教研組的聽課活動,由聽課教師對每位教師課堂進行觀察記錄和反饋,起到合理的督促與監管作用。與此同時,學校還堅持落實紀律、衛生、大課間評比制度,于一言一行中規范“和雅”行為。根據“和雅”行為習慣標準,規范紀律、衛生、大課間三方面的具體行為,制定細則,組織大隊部成員、教師值班人員、值周班級、階段負責人進行檢查評比,評選出每周的紀律、衛生和大課間紅旗班級,并利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公布評比結果,每學期對紅旗班級進行匯總統計,與班主任教師的績效工資掛鉤。
另一方面,學校還注重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已達到以境化人的目的。通過打造“和雅”校園,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和雅”習慣的養成。學校進行了全面的環境文化建設,努力在校園的每一面墻,每一間教室,打下“和雅”符號,形成視覺“和雅”。同時,重視師生活動陣地、校園宣傳陣地建設與管理,建設了高標準的運動場地、綜合禮堂等文體活動場所,籌建了包括美術活動室、音樂活動室、文體活動室等在內的少年宮活動室,所有活動場所、器材均面向學生開放。
“悅讀慎思養習篤行”的校訓高高矗立在教學樓最顯眼的地方,提醒每一個學生以“悅讀”豐盈童年,“養習”于童蒙;大廳兩側“慎思,篤行,身、心、智共長,為師,為學”的大型浮雕,樸素大氣;而教學樓也成為“和雅”教育的展板,每座教學樓的走廊張貼著從同學們中征集來的溫馨提示語,“和雅少年:語言文雅、舉止優雅、情趣高雅”“輕輕走,悄悄說,靜在實小”等等,表達了學生的所思所想;師生齊動手,讓每個班級角落都成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和雅”的環境,無聲勝有聲,影響著改變著師生的內心世界和行為舉止。
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于駐馬店實驗小學來說,教育就是要引領孩子走向幸福,享受快樂。在“和雅”少年的培育過程中,學校不僅為師生明確了努力方向,也為深化幸福教育找到了支點。未來,學校將繼續做好教育麥田的守望者,躬耕不輟,去迎接豐收時節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