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 曹 陽
由于學生自幼所處的生長環境不盡相同,故不同的學生無論是在性格還是學習方面必定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也正是基于以上差異,使得不同學生在面對數學這門學科時,亦將表露出不一樣的問題。如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便顯得游刃有余,故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尤為高漲,而部分學生則完全對此不感興趣,其學習成績也相對較差。當然,其中也不排除部分雖有濃厚興趣,但學習效果卻欠佳的學生。我國教育始終強調需“因材施教”,而數學正是一門需基于學生特點去展開教學的學科。基于分層教學模式,其不僅可做到因材施教,且能同時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故此教學模式于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無疑最能滿足初中數學的學科要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也被運用到了教育領域中,所以分層教學模式的運用若能得到現代先進信息技術的輔助,則勢必能起到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
鑒于不同的學生因成長環境的不同而造就了不一樣的性格,故要滿足因材施教的教學要求,便需教師結合每一名學生各自的個性特點來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先全面了解調查對象。通過測驗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一次全面的摸底,以掌握每一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然后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掌握每一名學生的性格及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內容時,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差異教學進行整合,在對學生進行分組之后,信息技術能夠將相關的數學內容分類呈現在不同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數學教材內容。然后,老師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觀察拼出的平行四邊形,猜一猜平行四邊形除了“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以外,還有哪些特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同時,針對不同組別的學生,老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合理調節自主學習速度,有效突破傳統教學的統一性,讓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掌握學習進程的主動權。
通過對學生進行分層,需要老師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如針對基礎知識扎實且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的教學重點便應以引導以及答疑解惑為主,且需盡量減少對其學習的干預,以免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影響其創新能力的提高。而針對第二層級的學生,教師則應加強與其在課堂中的互動,以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積極性。至于第三層級學生,因其基礎相對較差,且學習能力相對較為薄弱,故教師的教學計劃應盡量偏向于基礎教學,并在日常多加督促,如此方能切實提高該層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成績,并縮短其與高層級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逐步樹立起對初中數學的學習自信。
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差異教學進行整合,能夠幫助不同層級的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點。例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內容時,老師便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并應用信息技術將不同學生的教學目標以及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難點知識呈現出來,如:針對數學水平較低的學生,老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出全等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找出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以及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的性質的教學內容;針對數學水平中等的學生,老師便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關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和讓學生學會確定全等三角形所對應元素的內容。通過讓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所學習的教學內容,能夠讓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水平均得到提升。
針對學生的分層是基于學生的基礎能力,那么其在課后的學習過程中,效果與效率方面也必定會存在相應的差異,故針對作業的布置與課后練習,教師亦需遵循差異化的教學原則。如針對學生的作業布置,教師便可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基礎題與拓展題兩類題型供學生選擇,如此一來,層級較低的學生便可首先選擇基礎題,而此類題型相對較為簡單,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其學習的自信心也會相應提高。而層級較高的學生在做完基礎題后,可繼續利用老師上傳到共享系統的拓展題目進行深入探究,從而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應務必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如此方能照顧到每一名學生。此外,基于如今這種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教師應當重視信息技術于實際課堂教學中的引進,并搭配分層教學模式,如此方能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確保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