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季廣花
“教不嚴,師之惰。”此話是說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有錯不糾,是懶惰,是失職。換句話說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然而,近年來,不知從何時起,教師批評學生這一職責之所在,卻成了個“事兒”了。
教師不敢批評學生原因何在呢?
“蜜養(yǎng)”的孩子“惹不起”。在現(xiàn)代“421”家庭結構中的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大人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聽著贊歌長大的小皇帝、小公主,一遇點痛癢,就受不了了,大喊大叫,或負氣出走,或舉身跳樓——而每個“熊孩子”背后,都至少站著一對“熊大人”,他們?nèi)莶坏煤⒆邮馨朦c“委屈”,一聽孩子受責罰,頓時火冒三丈,怒氣沖沖,向老師興師問罪。吃一塹長一智,老師遇到學生犯錯繞道走,甚至連班主任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夸”出來的孩子不“耐寒”。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路上并非處處坦途。多些坎坷、磋磨,并非壞事,因為挫折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生長素”。學習成績好僅是孩子成長的一方面,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才是根本。一味地夸獎其實就是孩子成長的毒藥,溫室里的花苗,會弱不禁風。長著“玻璃心”“草莓身”的孩子,走上社會怎能經(jīng)風雨見彩虹?
息事寧人的“娘家”不作為。不可否認,個別教師罔顧職業(yè)道德和學校的三令五申,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但是,也有很多老師正常管理學生卻招來無端的“麻煩”。面對氣勢洶洶、來者不善的“家鬧”,學校這個“娘家”本該給予老師以溫暖和撫慰,可是不少時候,卻是學校聲譽唯大,為盡快平息事態(tài),只好迎合家長,委屈自家人,將板子打在老師身上。風浪是暫時平息了,但是對正常的校園生態(tài)會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呢?不言而喻,一是漠視了老師的合法權益;二是傷害了老師善良的心和工作積極性。長此以往,哪位老師還會主動去管理學生。
批評權界定法規(guī)上“語焉不詳”。“法無授權不可為”,處理犯錯學生,教師究竟有哪些權利呢?《教師法》對教師權利的維護不夠明確,《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班主任“對有缺點錯誤的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進行耐心誠懇的批評教育。”《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也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但不少教師都有困惑,什么方式才是適當方式呢?不好界定,難以操作。管,不是;不管,也不是。路在何方?教師仰天喟嘆。
打鐵還需自身硬,親其師方可信其道。教育的真諦在于喚醒。“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管理一要管,二要理,管人管心管住根本。當學生犯錯時,老師要會管、敢管、善管,引導要融情、融趣、融理,嚴慈相濟,嚴而不厲,而絕不能簡單粗暴。為此,教師要多一些專業(yè)素養(yǎng),多一些教育堅守,多一些育人真經(jīng),多一些成功策略。積淀的是功力,散發(fā)的是底氣。有了功力和底氣,教書才會有辦法,教育才會有章法。
“棍棒”教育不可取,“蜜糖”教育亦不行,“無視學生的錯誤”逃責的教育更可怕!“意莫高于愛生,行莫厚于樂教。”捍衛(wèi)教師的“批評權”,不讓教師“流血流汗再流淚”,不讓教師“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立在講臺上,教師才能舒心、安心、放心地“甩開膀子加油干”,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才是國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