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鶴山市第一中學 閔小梅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高中新課程改革牽動了教師教與學生學上的一系列變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優秀的導學案有利于引導學生會學、會用、會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導學案”的編寫依靠傳統的“單兵作戰”,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設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探究問題,提高導學案編寫的質量。備課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必然從個人備課的有效性向集體備課的有效性轉變。
那么,高中數學集體備課如何實施,才能加強集體備課的規范性,增強集體備課的有效性呢?目前我校高中數學科組在集體備課的實施中發展已較為成熟,并初見成效。我們的集體備課主要是做好了以下幾點:“三備”“三統一”“四定”“五課”。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它體現了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因此,我們備課組要求每位成員研讀課程標準,把握教學方向。
教材編寫必須依據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教材的編寫指南和評價依據,教材又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教材分析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編寫教案、制訂教學計劃的基礎,是備好課、上好課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的前提和關鍵。因此,我們備課組要求每位成員要回歸課本,分析教材,把握教學本質。
傳統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一張白紙,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而建構主義的觀點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擁有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信念,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所以,關注學生,了解學情,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才會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每位教師的辛勤付出,每個教師的發展最終都是服務于學校、在學校的發展中體現個人優秀的“單打獨斗”不可能成大氣候,只有整個學校發展好,才能為每位老師提供好的環境、好的平臺,更好地展現自我。所以我們在平時教學時做到統一進度、統一資料、統一測試,好的建議提出來、好的資源同分享,與團隊一起奮斗,方能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打造強大的團體,成就卓越的自己。
規范的集體備課必須要有時間的保證,所以我們備課組活動會在每周固定的時間、地點進行。內容與中心發言的要求我們是這樣操作的:
集體備課的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大家的教學進度,回顧上周教學存在問題及補救辦法,對上周的探索課、示范課等公開課進行評課議課,通過找亮點、尋不足、研優化,使人人有收獲;第二部分是統一本周教學進度,明確本周探索公開課或示范公開課人選,剖析本周教學重難點、關鍵及需注意的問題;第三部分是討論導學案,對導學案進行研討,提出修改意見,達成共識,形成統一教案、學案、課件、配套練習等教學資源。
中心發言人及中心發言內容是這樣要求的:備課組根據上課進度定出下周上課的課時內容,一個老師負責設計一個課時的導學案,在備課組活動時將自己負責的導學案發給本備課組成員,并對該導學案的設計內容、設計思路、教學目標、重點與難點、題型與題目的選擇等進行中心發言,其他成員參與討論。
“設計一堂課”是指每位老師根據備課組的任務分配設計好課時導學案,備課組成員對課堂教學組織、教法、學法達成共識,形成統一、完善的導學案。
“說好這堂課”是指中心發言人根據事前準備好的導學案,說教學三維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流程、教法、學法及其設計意圖等,備課組成員各抒己見,對教學資源進行一次升級。
“上好這節課”是指備課組成員在統一的導學案的基礎上,針對本班學生及教師自身特點進行個性化處理,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教學組織,提高小組協助學習方式效益,上好這節課。
“反思這節課”是指各備課組成員課后根據實際教學成效,自我反思這節課的優點、缺點與生長點。
“評好一節課”是指備課組成員對這節課的優點、缺點、生長點進行點評,對教學資源進行二次升級。
總之,集體備課的有效實施,可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不斷更新和全程優化,可促進學校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我們還在不斷努力,不斷探索,使集體備課的效果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