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如皋泗陽相文路實驗小學 莊 智
小學數學教學是一項系統的任務,這項任務的難點在于小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機,認知水平不足,思維和視野都較為狹隘,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方法。那么,如何設計教學才能滿足小學生的成長需求呢?嚴格來說,是找到學習方法與小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之間的契合點,即學習游戲化或學習活動化。活動導學是近年來才興起的一種導學方式,它的組織形式是將學生學習的過程轉化為活動或游戲的過程,讓學生通過活動獲得更深的成長體驗,提高學習的效率。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活動導學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探析。
活動導學是通過活動來組織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活動導學的理論依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做中學”理論。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約翰和我國教育家陶行知都曾提出過“在做中學”的教育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將“學”的過程置于“做”這一環境之下,而“做”的方式和途徑則與所要學習的內容有關。杜威認為,“做”是學習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媒介,它的價值在于能讓學生獲得有別于教科書的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由“做”提煉出的知識或方法比從教科書中獲得的知識或方法更有效。嚴格來說,“在做中學”與“活動導學”是相通的,“做”即“活動”,也能代表一切與活動相關的學習形式,因此,它可作為活動導學的理論依據之一,對教師如何開展活動導學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是素質教育理論。開展素質教育是新課改對廣大一線教師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同時,素質教育也是實施活動導學的理論依據。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發掘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那么,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來說,應如何構建順應小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模式呢?嚴格來說,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找到學習方法與小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之間的契合點。小學生正處于少年時期,他們大多活潑好動,易于被新事物所吸引,因此,將他們的學習過程轉化為活動過程,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并發掘他們的個體潛能,落實素質教育要求。
三是建構主義理論。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提出了兩個核心觀點,一是環境會影響兒童已有的內部認知結構,在適宜的環境下,兒童會被環境所“同化”,主動汲取環境中所含的知識,形成圖式擴充,從而拓展視野,提高知識儲備;二是兒童的心理會主動“順應”環境的變化,以從潛意識里達到心理與環境的高度契合,而在這一狀態下,環境即成為兒童最重要的知識來源。嚴格來說,所謂“環境”,即學習的情境,其中也包括活動情境,因此,建構主義也是活動導學的理論依據之一。
在教學實踐中,活動導學的途徑主要包括課堂與課外,而通常情況下,兩者承載的是一個共同的知識點,都是傳授新課的重要構成部分。筆者現以課堂教學為例,對活動導學的設計進行分析。
在實踐中,受課堂空間的限制,活動的設計應短小精煉,以“畫龍點睛”的方式來呈現,既不影響學生的學習,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在課堂開篇,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兩張生活中與小數相關的圖片:(1)車站購票處“身高超過1米2需購票”的標識牌;(2)人民幣5元4角,隨即讓學生們提取圖片中的數字:1米2、5元4角,并提問:在數學中,“1米2”又可讀作“1.2米”,“5元4角”也可讀作“5.4元”,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嗎?
在問題情境下,筆者導入活動:讓兩名學生上講臺用天平稱一稱一小袋大米的重量,其他學生觀察,稱重后發現大米的總重量是1200克,隨后再用天平將大米分成兩份,一份重1000克,另一份重200克。
導學:剛才老師說過,“1米2”可以讀作“1.2米”,“5元4角”可以讀作“5.4元”,那么,一千二百克也就可以讀作1.2千克。而剛才兩位同學通過稱重,已將大米分成了兩份,其中一份是“1千克”,那么,另一份是“幾”千克呢?
合作探究:兩份大米的重量相加為1.2千克,取掉其中重1千克的一份,即“1.2-1”,則另一份大米的重量是“0.2”千克。
筆者隨即讓學生們閱讀教材中關于“小數點”的內容,由此得知了所謂小數點,即“1.2”之間的一點,至此,學生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1米2”可以讀作“1.2米”,因為其中“1”是整數,而“0.2”則是小數。
在此基礎上,筆者再次以活動對學生的所學進行鞏固:用尺子量一量課本、書桌、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用小數的形式寫出測量結果。如此,通過活動導學,使學生們獲得了與以往不同的學習體驗,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與其他學習方式相比,活動導學的優勢在于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導學的過程中,“活動”是一個富含趣味性的導引媒介,它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獲得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由此,知識也就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科學設計活動導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