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南陳集中心小學 劉明麗
導學,是老師通過情境創設、啟迪點撥、評價提升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它是突出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一種方法策略。活動形式的導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突顯出了較大的優勢。小學生數學思維被激活,往往是從某個動作或者行為開始的,如果將思維與這些動作和行為切斷,就沒有所謂的思維發展。因此新課標中特別強調了應改變傳統的單純記憶與模仿,組織小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動手實踐進行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小學生比之成年人,具象思維更加突出,所以他們容易聽了就忘,但也會看了就明白,做了就理解。活動導學就是通過讓學生參與活動,變“聽”數學為“做”數學。本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對活動導學的組織與開展進行了深入解析。
動手實踐活動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親歷知識形成過程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親自動手、動腦來感受和領悟數學知識的本質。如在學習《平移》時,怎樣讓學生的認知更加豐富?老師可以發給學生一張帶有方塊格子的紙和一個圓的豆子,讓豆子在紙上移動,讓大家一邊做一邊觀察,看豆子是怎樣從一個格子移動到另一個格子的,豆子移動了幾個格子等等。動手實踐活動最能夠激發起小學生的興趣,在操作、觀察和思考之中,對平移有了一個更加具體的認識。而在“比一比”,進行大小、多少的比較時,就讓學生們拿出兩種不同的學具,然后分成兩行擺放,上面一行擺5個A學具,下面一行擺3個B學具,上下對應整齊,然后再讓學生們說哪個多哪個少,誰比誰多多少,誰比誰少多少,結果一目了然。這種動手實踐活動,小學生的參與度是非常高的,他們對數學知識會產生很強烈的、很積極的學習欲望,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對數學概念的領悟準確又簡單,知識的難點與重點就這樣不攻自破。
創新來源于探究,發明創造離不開問題探究,數學認知需要學生的探究熱情與探究精神,同時數學認知過程也是培養小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數學教學中的探究活動不但能夠幫助小學生對數學概念和數學結論形成過程進行了解,也在探究中讓他們認識到了數學嚴謹性、直觀性的特點,在對數學嘗試進行自主發現的過程中,體驗到創造與創新的樂趣與激情。在小學數學探究性活動導學中,合作探究一直以來都是老師的首選形式。如在引導學生們對“角”進行初步認識時,先給學生設疑:“什么因素能夠影響一個角的大小?”然后讓學生們用提前準備好的用小木棒制作的“活動角”和老師提供給他們的三角板以及大小相等邊卻不一樣長短的兩個角這些工具,分組進行合作實驗探究,看到底什么與角的大小有關。學生們自由結組后,選擇了不同的工具,并很快進行了分工,誰來操作,誰來觀察,誰來記錄……在小組討論之后的信息交流階段,很多見解隨之而來:有的通過“活動角”,發現角會隨著兩個邊叉開的大小而變大和變小;有的通過比較大小相等的兩個角,發現邊的長度不影響角的大小……這樣的課堂是開放的,這樣的學習是主動的,這樣的探究是有效的。
有人將數學固執地定位在“理科”的范疇,認識數學就是計算,與表達無關,因而當一些數學教育者聽到“數學閱讀”“數學語言”時,會感到不可理解。思維外化的形式就是語言,固然,數學主要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一種學科,但并不能否認它也是一門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學科。試想,在數學實踐中,如果思維無法通過語言向外界進行傳達,就無法進行推廣與交流,那數學將會被永遠局限在一個有限的小圈子內,也就失去了它現實的應用價值。所以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們學會用語言進行表達,通過思維與語言的完善結合,加強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從而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走向一個愈發成熟的階段,也是活動導學的目的與意義所在。如在“有趣的圖形”的活動導學中,先不將本課題目出示給學生們看,而是先以“誰是設計師?”這個主題開展一個有趣的活動:給學生們出示一個“神奇的機器人”的圖片,讓他們觀察看有什么有意思的發現? 看過之后有的學生就指出這個“神奇的機器人”居然就是用一些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等很多圖形拼成的。“那么你們是不是也想設計一幅這樣有趣的作品?”老師及時發問引導,大家紛紛拿起筆,用這些圖形開始了自己的構思與創作,當一幅幅充滿著童心與童趣的作品呈現出來時,圖形的“有趣”學生們已經領略到了。
活動導學是對學生眼睛與頭腦的一種解放,也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和發揮個性的空間,通過活動,小學生們對數學的價值以及自身價值都有了一個系統性的認識。但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注重“切入”數學活動的時機,精準“制導”,通過情境、文本與師生等多種因素的融合,使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和諧的氛圍中得到提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