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實驗中學 邵樂華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字、構造、空間以及邏輯等概念的學科,不僅是學生實際學習生活中的實用技能,更是學生在進行初中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數理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必備認知工具。初中數學更重要的是起到深化已有小學數學知識、為以后高中數學奠定基礎的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現階段初中數學教學效率不容樂觀,教師盲目地在基礎數學概念的記憶和應試解題技巧的培養上增加時間投入,教學方法固化,課程設計未能聯系學生接受程度與性格特征,課堂時間利用率低下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初中數學的發展。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引入微課教學模式,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與“分割”傳統課堂,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任何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都離不開適宜的教學環境做基底,如同種子的萌發離不開泥土全方位的呵護、陽光不間斷的供能以及水給予的蓬勃活力,正對應以“微課”作為核心教學手段的初中數學課堂中融洽的教學氣氛、教師豐富的教學手段以及學生盎然的學習興趣。“微課”譯自英文“Microlecture”一詞,由Micro(微觀、小型)與lecture(演講、教導)兩詞合成而來,所以按照字面來理解“微課”,就是微型課堂的意思,從本質上而言,微課是一種以教學視頻為主要手段、以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為主要目的、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策略、以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為宗旨的全新數字信息化教學模式,所以改革傳統以教師為絕對核心、以“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為主要教學策略的黑板粉筆式課堂結構首當其沖。在此問題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入“讓學引思”模式,滿足初中數學課堂上“自由”與“活力”兩大基本點,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參與程度,將學生作為課堂的最終主人。有別于以往那種傳統課堂上的改革方式,“讓學”是將傳統教學活動中的關鍵內容進行逆轉,讓課堂的角色由教師變為學生,真正實現讓學生由“會學”到“愛學”再到“樂學”。在數學教學中,關鍵在于引發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思考,而在此過程中,“引學”即是前提,開啟學生的思維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運用恰當的手段點撥、引導學生,從而激活學生思考的欲望,構建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微課”這一新興模式在數學課堂中的實施奠定現實基礎,為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營造適宜的環境。
受礙于初中數學知識點繁多駁雜的特性,課堂上學生很難保持四十五分鐘完全全神貫注的狀態,課堂后半段注意力易渙散,特別需要教師采取“非常規”的手段來重新凝聚學生注意力,正常完成教學計劃。如何重新凝聚學生注意力?理論上具有兩種解決方案:第一,從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出發,從聯系學生興趣著手,即要求教師豐富教學模式,做到課堂趣味化。第二,分割課堂時間,減少教學內容,避免學生因長時間全神貫注而導致精神疲勞、降低學習效率。世界上大部分優秀教學方案與此兩套方案均大同小異,而微課更是創造性地將兩者做到了有機結合,做到課堂時間利用最大化。對于教師層次而言,微課可以極大降低教學難度,要求在備課、授課與總結三個環節更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對學生來說,允許根據自身學習習慣與成績層次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使幾千年前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同時滿足學生預習、學習、復習、練習四個層次的需要。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相關知識點時,由于教學內容十分枯燥,學生難免出現跑神情況,所以我會選擇在適當的時間,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則關于介紹“有理數的由來”“有理數的‘有理’是什么意思”“有理數都包括什么”的短視頻來活躍課堂氣氛,新穎的教學方式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繪聲繪色地向學生講授了書面化的內容。
微課推崇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涵蓋以語言傳遞內容的講授、問答、啟發、討論等四種授課形式;以學生直接感知為核心的演示類授課形式;以實際訓練為核心的練習、實驗等授課形式;以觀察欣賞為主的表演類授課形式;以引導探究為核心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授課形式。教師需要聯系課堂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例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的相關內容時,我會開展名為“測量旗桿高度”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以分組的形式完成操場旗桿高度的測量,幫助學生理解相似三角形概念,培養學生以數學眼光觀察四周的習慣。
數學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活動,傳統固化教學模式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顯得愈發羸弱,圍繞“微課”展開的全新初中數學課堂方興未艾。新式教學方法的推廣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廣大教師長期持之以恒地探索和改善。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要敢于改革傳統教學方案,善用微課的“豐富”與“分割”技巧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真正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推動初中數學教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