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新
摘 要: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讓他們真正的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了解感觸生活,這是數學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數學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實踐;興趣;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作為小學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會孤立于生活之外產生作用,也不能從教材和課堂教學中與現實生活自發產生直接的聯系。顯然,對《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不能只是明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是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琺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而是要從這樣的教學目標定位中,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讓他們真正的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了解感觸生活,這是數學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數學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因此,筆者結合長期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和當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設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數學情境與生活的聯系
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
巧用游戲、故事造境。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于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如在教學《猜數游戲》一課中的“想一想”時,教師引導學生講《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許多的數學問題。教師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要求學生把問題說完整,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
二、數學理解與生活實踐的關系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
心理學告訴我們,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色彩鮮艷的對象,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由于電教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來模擬或再現生活場境,營造氛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
三、學習如何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例如,在講授“利息”的知識點后,筆者安排了這樣的課外作業“自己做一次小小會計員”,讓學生去銀行了解現在的利率,然后讓他們把積攢的零用錢存起來,怎樣存最合算?這樣的作業學生極有興趣。在這一系列的調查、分析、計算、反復比較的實踐中,學生對利率、利息這一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而且此次活動.還可以是對學生不亂花錢的思想教育,實現教知識和育人的統一。這樣聯系實際的教學,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組織師生去公園游玩。老師28人,小朋友15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人。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1、全買團體票:(28+150)×20=3560元 2、不買團體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8+2)×20+(150-2)×15=2820元 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數學生活化作業是指作業內容緊密聯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業的過程必須經歷生活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等能力的數學作業。例如:在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后布置如下作業:(1)到超市或商店摘錄10種商品的價錢,再自由比較各種商品的價格高低,用“>”、“<”或“=”號連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價格從高到低依次排列。(2)到書上或其他地方尋找10條數據(至少有4條數據是小數),再把你認為可以比較大小的加以比較,并做好記錄。再如:在學習“統計”后布置如下作業:(1)了解班里同學愛吃水果的情況,再制成統計表或統計圖。(2)觀察生活的各個方面,對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做一次小統計,并制作條形統計圖,提出數學問題。這類作業雖然跟常規作業相似,但它的內容來自生活,完成時需要學生通過生活實踐。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教育現代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及時收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數學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匯總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再把這些問題移進課堂,促進了學生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使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互動中更加熱愛數學、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