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 張林杰
摘 要:對于初中教學來說,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優劣和學生素質的好壞。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實現高效的初中數學教學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本文從教師、學生兩個主體分析了目前初中數學課堂低效現象的成因,提出了利用生動的情景教學、有效的課堂提問、開放的自主探究、冷靜的小組討論四種途徑來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低效;對策
一、初中數學課堂低效成因
1.教師原因。
初中數學課堂的實施模式決定著課堂的效率和質量,而教師則可以自主選擇上課模式。年齡較大或教學年限較久的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不愿輕易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愿意學習和接受新鮮事物,仍然按照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初中數學本身比較艱澀難懂,內容復雜且無聊,這樣便大大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最終影響初中數學課堂效率。我國教育體制并未發生較大變化,仍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不少教師擔心過度依賴新鮮的課堂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成績下降,因此依舊采用題海戰術,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提高學生的成績,久而久之學生只是成為了“習題機器”,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造成初中數學課堂低效。
2.學生原因。
在學習能力上,初中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差。面對較為抽象的初中數學,學生容易感到難以理解;缺乏毅力,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放下書本不想再學;在課堂上對新的概念、定理理解不透徹;缺乏對已有知識的系統整理能力,學會的知識很容易就會忘;不能將新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馬馬虎虎,作業拖沓偷懶。這些因素都干擾了課堂教學的預期效果,影響了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1.注重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讓不少學生覺得它抽象難懂。要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光講大道理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而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已成為廣大數學教師的共識。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策略。例如:上“全等三角形的識別”的第一課時,“要畫一個三角形與老師在黑板上畫的△ABC全等,需要幾個與邊或角的大小有關的條件呢?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這句話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學時可做如下引入:“小明同學非常調皮,有一天他把家里的一塊三角形玻璃打碎了(如圖所示),為了不被父母責備,他準備在父母回來之前配好,請問他需要帶幾塊玻璃去?為什么?”這時,學生興趣來了,思維的火花不點自燃。
2.鼓勵質疑,適時點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受其年齡、水平和能力的限制,這個主體還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主動性,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前提下,我們也應重視并充分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同伴者的作用。我們要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及時加以點撥指導。例如:在求與拋物線y=x2+2x-1頂點不動、開口相反的解析式時,不少同學會受y=a2與y=-a2這一簡單形式的影響,認為答案是y=-x2+2x-1,即只要將二次項系數變成它的相反數即可。但也有部分同學不認為這種解答是對的。此時不用直接告訴同學們解答的對錯,而是讓學生分別求出y=x2+2x-1和y=-x2+2x-1的頂點坐標及開口方向,這時就會有學生發現頂點發生了變化,與題意相悖。于是接著發問,“那么,應該怎樣去解答呢?”“既然頂點不動,即保持頂點坐標不變,我們首先應該做什么呢?”通過一個個設問,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應將二次函數的一般式改寫成頂點式y=(x+1)2-2再把開口反向變為y=-(x+1)2-2最后化簡為y=-x2-2x-3。顯然,兩者比較,開口方向相反,而頂點不變都為(-1,-2)。教師的有效引導確保了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對數學問題的本質認識與甄別也更為深刻、完整。
3.開放的自主研究。
被動地聽教師講解和機械地訓練大量習題,不僅不能真正地教會學生數學的概念和思維,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只有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對抽象的數學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例如,學習多邊形內角和公式時,可以先讓學生動手畫出任意一個多邊形,然后想辦法測量出自己的多邊形的內角和。學生通過用量角器測量每個內角的度數相加、用剪刀把多邊形內角剪下來拼湊等方法得出答案后,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規律,最后在老師的啟發下推理出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時,學生通過已經學習到的平行四邊的定義和性質,一起來討論“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反過來,能不能由“對邊、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就判定一個圖形是平行四邊形。通過學生的討論和論證,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
三、結束語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扮演的是“引路者”的角色。只要學生能自己解決問題,就盡量不要插手,讓他們通過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以及小組討論,找到數學學習的真正規律,不要生硬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只要有機會,就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讓其充滿好奇地學習和總結,最終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主體。
參考文獻:
[1]岑志慶.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07(49).
[2]陽江生.實施數學探究教學的有效途徑[J].數學教學研究,2009(5).
[3]王永輝.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低效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