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侯平
(山西財經大學 財政金融學院,太原 030006)
加強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緩沖非預期損失所需經濟資本的監管、提高損失吸收能力尤其是非預期損失吸收能力,是防范系統性風險、提高金融體系的韌性、保證金融市場穩定性的重要舉措。當前國內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和范圍極大拓展,投資風險在低利率環境下增大,亟需加強保險公司經濟資本管理以防范保險投資風險。在國際和國內保險監管機構加強資本監管和保險投資運營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企業在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匹配的基礎上加強企業經濟資本管理與配置,對于提高保險企業損失吸收能力和防范系統性風險,進而保證和促進金融市場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很多學者對商業銀行的經濟資本及績效評估進行研究,但對于保險公司經濟資本的研究較少,而且基本上止于經濟資本度量,很少有學者在此基礎上進行風險與效率比較分析。因此,本文在對Var和TailVar方法加以比較的基礎上,選用滿足風險度量一致性要求的TailVaR方法進行經濟資本測度,并在此基礎上采用RAROC衡量經營風險及運作效率。在國內外加強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監管的環境下,本文側重研究規模較大、集團化趨勢明顯、非傳統非保險業務比重較大的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的經濟資本的確定和績效評估,以保證企業償付能力,提高損失吸收能力。
保險公司的經濟資本也稱風險資本,或在險資本,是以公允價值衡量的資產與負債的差額,是一定期間和置信水平下緩沖保險企業非預期損失所需的資本。保險公司經營對象特殊,其以風險為承保對象,收取保費在前,保險金賠付在后,在經營過程中可能產生預期損失、巨災損失和非預期損失。其中:預期損失可以通過保險費率厘定和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來抵補;巨災損失由于發生概率極小但損失金額巨大,一般難以量化防范,往往采用壓力測試來處理;而介于預期損失和異常損失之間的非預期損失存在較強的不確定性,無法通過預提準備金的方式進行管理,只能通過資本匹配來緩沖和彌補風險。緩沖非預期損失所需的資本即為經濟資本,也叫風險資本、在險資本。經濟資本是保險公司為保證償付能力并且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仍能順利經營所需資本,保險公司內部應以經濟資本為基礎制訂風險戰略。根據2006年Tillinghast企業風險管理調查報告,全球的保險公司約有65%已經使用經濟資本,19%正在考慮建立經濟資本模型,經濟資本模型的發展代表了保險監管的內部模型的發展趨勢。
經濟資本主要涉及風險測度、置信水平和時間跨度三個因素。其中,置信水平和時間跨度可以根據保險公司建模的需求具體選擇。風險測度的方法主要有標準差、半標準差、VaR、TailVaR、Wang變換和看跌期權溢價。企業經營過程中風險錯綜復雜,應從企業整體角度評估管理風險,遵從一致性原則進行風險度量。
1999年Artzner等提出風險度量的一致性原則。以ρ(·)為風險度量函數,對于任意兩個非負損失風險X和Y,若ρ(·)滿足條件次可加性、單調性、正齊次性及平移不變性,則為一致性風險度量函數。
(1)次可加性(Subadditivity)
若對于任意X,Y≥0,ρ(X+Y)≤ρ(X)+ρ(Y),則ρ(·)滿足次可加性。次可加性表明聯合風險損失不會超過單個風險損失之和,意味著保險公司內部全面的風險管理可以對沖部分風險。
(2)單調性(Monotonicity)
若X≤Y,ρ(X)≤ρ(Y),則ρ(·)具備單調性。單調性表明風險損失與風險水平呈正相關關系,若風險損失較大,風險水平就更高,就會產生對經濟資本更高的要求以便抵補風險損失。
(3)正齊次性(Positive Homogeneity)
若μ>0,ρ(μX)=μρ(X),則ρ(·)滿足正齊次性。正齊次性表明風險度量不受量綱影響,且在保險資產組合一定時資產規模與風險呈正相關關系。
(4)平移不變性(Translation Invariance)
若任意常數θ,ρ(X+θ)=ρ(X)+θ,則ρ(·)滿足平移不變性。平移不變性表明確定的資產增減值不會影響風險價值,若保險公司增加一定數量的資產,經濟資本的需求會等量減少。
風險度量的計算方法主要有標準差、半標準差、VaR、TailVaR、Wang變換和看跌期權溢價。其中標準差、半標準差、VaR和看跌期權溢價對風險度量一致性原則都有不同程度的違反,僅TailVaR和Wang變換滿足風險度量一致性原則(見表1),目前保險公司的經濟資本度量一般采用TailVaR風險度量方法。

表1 風險度量函數一致性原則判定
保險公司風險測度方法主要采用VaR和TailVaR,Giorgio(2002)分析了利用VaR度量經濟資本,Artzner(1999)則在定義風險度量一致性原則的基礎上提出Tail-VaR風險度量函數。VaR(Value at Risk)即風險價值模型,是金融機構度量市場風險的分位數風險度量法,是一定置信水平之下的風險資產組合在特定時期內所可能發生的最大損失。其數學表示為:

即:

其中,ΔV是投資收益,VaR是置信水平α下處于風險中的價值。
由于保險公司的各項風險并非完全相關,風險的分散效應會使得聯合風險損失小于單一風險損失之和,而VaR不滿足次可加性條件,這就導致資本配置中存在不完全配置(即剩余資本)。因此Artzner(1999)提出滿足一致性要求的風險度量方法TailVaR,TailVaR也叫條件尾部期望(Conditional Tail Expectation,CTE),其數學表示為:


即:

其中,fx(x)是隨機變量X的分布密度,VaR是置信水平α下處于風險中的價值。
TailVaR滿足風險度量一致性要求,是比VaR更為有效和完善的風險度量方法,因此本文采用TailVaR測度保險公司經濟資本,并在此基礎上測算保險公司的RAROC。
保險公司的經營績效評價必須考慮保險公司盈利的風險基礎。在保險公司盈利能力一定的情況下,如果保險公司業務風險較大,其預期損失與非預期損失必然較高,非預期損失所占用的經濟資本相應較多,保險公司資本利潤率降低甚至可能是負值。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稱之為風險調整收益的資本收益率,也稱之為經濟資本回報率,是利用風險調整后的收益與保險公司經濟資本的比率衡量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用以衡量占用風險的保險公司每單位資源創造的經濟效益。RAROC是評估保險公司經營績效的重要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或:

2016年我國16家保險企業入選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由于其中部分保險企業成立時間和性質差異較大,財務統計數據也不完整,因此本文選取2010—2015年其他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的財務數據,所有數據源自WIND數據庫和《中國保險年鑒(2010—2015)》。考慮到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資產規模各異的影響,本文運用保險公司的資產收益率(ROA)指標進行研究。另外,由于我國保險公司近年發展迅速,資產規模變動幅度較大,故采用平均資產作為年度總資產的代表,資產收益率可以表示為:

其中:

即:

由此可以計算出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的資產收益率(見表2)。

表2 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資產收益率 (單位:%)
基于風險溢價與風險之間的正相關性,利用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資產收益率ROA來近似替代損失率,定義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凈損失率為資產收益率的負值。由于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可供分析的財務數據較少,運用SPSS針對損失率是否服從正態分布進行Kolmogorov-Smirnov(K-S)檢驗。K-S檢驗用于小樣本檢驗,驗證樣本是否服從正態分布,其零假設是數據服從正態分布,選取顯著性水平為0.1,P值小于0.1則拒絕原假設,認為保險公司的損失率不服從正態分布;反之,保險公司的損失率服從正態分布。

表3 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ROA描述性統計及分布
K-S檢驗結果(見表3)顯示,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的K-S檢驗P值均大于0.1,接受原假設,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損失率均服從正態分布,即人保集團損失率服從均值為-1.3966,標準差為0.5568的正態分布;國壽集團服從均值為-0.8286,標準差為0.8096的正態分布等。
當保險公司的風險損失X服從正態分布時,TailVaR函數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xq為風險X在概率為(1-q)時的分位數;為正態分布X的概率密度函數為X的累積分布函數。
一般正態分布都能夠通過運用Z分數公式從而轉換為標準正態分布,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的資產損失率服從一般正態分布,其TailVaR值可以運用標準正態分布的TailVaR加以計算。當Y服從一般正態分布,X服從標準正態分布,則一般正態分布Y的TailVaR值就等于Y的均值加Y的標準差與X的TailVaR值乘積,數學表達式為:

運用這一公式,一般正態分布的風險損失的TailVaR值可以借助不同的破產概率下標準正態分布的VaR與TailVaR值(見表4)加以計算。

表4 標準正態分布下不同置信水平的VaR與TailVaR (單位:%)
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損失率服從一般正態分布,因而在已知資產損失率的均值和方差的情況下,可以求出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在不同置信水平下的TailVaR值。由于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需要,更需關注資本充足和償付能力,因此本文選取99.99%的置信水平,以便可以包容保險公司的多數風險暴露,保證保險公司能夠應對非預期損失穩健謹慎發展。借助上述公式,運用表2和表3的相關數據,計算出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各自的TailVaR。在此基礎上,分別用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2014年和2015年的平均總資產乘以凈虧損率的TailVaR與均值的差額即得到經濟資本估計值(見表5)。

表5 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經濟資本度量
由于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存在規模差異,經濟資本的絕對數量只作為各自非預期損失補償的保障,風險差異的比較主要通過同一置信水平下的TailVaR值和經濟資本占總資產規模比例大小差異進行判定。2015年我國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按照風險由小到大排列依次是新華人壽、平安集團、太保集團、人保集團、泰康人壽、中再集團、國壽集團、中郵人壽、華泰集團、合眾人壽和華夏人壽。總體上來看,集團化保險機構的風險水平較之人壽保險機構要低,集團多元化經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分散風險,但是集團化保險機構中有個別機構風險凸顯,多元化經營中若不注意風險防范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加大。
總體來看,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緩沖非預期風險損失的資本應達到總資產的4%。具體而言,華夏人壽的經濟資本約占總資產的13.04%,合眾人壽的經濟資本約占總資產的8.42%;平安集團經濟資本約占總資產的0.93%;新華人壽經濟資本約占總資產的0.91%。由于經濟資本占總資產的比例差異懸殊,因此在系統重要性風險外部監管和內部防范過程中應予分層次進行償付能力監管。

表6 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RAROC
2015年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RAROC除中再集團和華夏人壽外均有提升。在我國建立“償二代”監管體制的情況下,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的償付能力提高,風險得到一定控制,經風險調整收益的資本收益率得到攀升。尤其是隨著我國保險市場逐步開放,保險公司內部風險防范能力提高,保險業發展的集團化趨勢加強,保險集團已經成為國內保險市場的主導力量,集團化經營的規模效益、信息共享等優勢使得保險機構的經營績效得到提高。
但是個別保險集團和單一化經營的保險機構的經營績效降低,其原因在于:第一,保險企業激進發展引致風險增大。就保險集團而言,個別保險機構在內部管理不夠完善和外部監管機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開展多元化經營導致系統性風險加大。就單一化經營保險機構而言,其缺乏規模效應,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單一化經營導致風險無法在不同區域、不同市場、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分散而導致風險積聚;第二,保險投資微觀運營環境變化引致風險增大。當前保險資金運用從投資渠道、投資區域、投資范圍、資金來源等各個方面得到拓展,投資風險相應增大。第三,保險市場競爭激烈引致收益下降。近年我國保險市場發展迅速,新興保險機構涌現,但由于大中型保險機構成立時間較長,市場占有率較高,新興保險機構發展空間有限。尤其是單一化經營保險機構的市場占有率低,業務規模受到限制,在當前低利率市場環境下保險投資風險增大,導致作為經營績效計算分子項的風險調整收益降低。
本文選取我國11家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采用一致性度量方法TailVaR測算我國保險公司緩沖非預期損失所需的經濟資本,并在此基礎上運用RAROC對其經營績效加以評估。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與監管建議:
(1)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風險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應根據保險機構業務特點和風險形態進行風險評估和資本監管。應當具體分析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風險水平的差異及其緣起,重點關注投資風險和多元化經營風險,加強傳統保險業務、非傳統保險業務、非保險的金融類業務和非保險的非金融類業務的分類管理。將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非傳統/非保險業務(NTNI)與傳統保險業務進行有效隔離,以防范NTNI業務引發系統性風險。
(2)2015年國內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的經濟資本占總資產的比例懸殊。因此應根據保險機構類型和規模進行分層次償付能力監管。應對類型、規模不同的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的資本來源、資產質量、風險評估、信息披露等指標分層次進行細化要求。將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償付能力監管的法定指標和內控監測指標加以結合,以督促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加強資本儲備,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增強損失吸收能力,能夠在經營困難時緩沖非預期損失,確保在危機發生之時保險機構能夠優先使用自有資本緩沖損失。
(3)2015年經營績效總體上升,但個別保險機構經營績效降低。因此應加強保險機構經濟資本內外部監管以提高非預期損失吸收能力。當前我國保險業不斷發展,保險機構在內部管理不夠完善和外部監管機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開展多元化經營,在低利率環境下資金運用自由度加大的情況下從事高風險業務,導致系統性風險加大。故而需要加強保險機構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管,保證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提高保險公司的非預期損失吸收能力,防止金融風險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傳遞,防止系統性風險對我國保險體系、金融體系乃至經濟體系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