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海,敖恩,蘇日塔拉圖,烏蘭其其格
(赤峰學院 數學與統計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地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肩負著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尤其少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是為地方的經濟、科技發展輸送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陣地,是地方的重要“動力站”和堅強“后盾”.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對基礎教育師資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頒布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1]和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2]中明確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應該辦民族語言授課專業,主動要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那么民族地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師范類專業應該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培養什么樣的師資,如何培養合格的師資,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也是民族地區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學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赤峰學院是位于聞名遐邇的“紅山文化”發祥地——內蒙古赤峰市的一所多科性民族地區本科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在2016年,我校被確立為內蒙古自治區轉型發展試點院校,同時也被列入全國百所“產教融合發展工程建設規劃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我校堅持融入赤峰、服務地方、突出特色、轉型發展的道路,大力培育具有區域和民族特色的學科和專業,確立了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目標.近年來,我校積極開展赤峰學院深化“雙改”工作研究項目,加大力度持續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蒙古語授課、教師教育方向)一直以來為赤峰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蒙古族中小學培養蒙漢雙語兼通的數學教師.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和我校的轉型發展戰略,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培養新時代的合格師資,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蒙古語授課、教師教育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課程結構與教學體系等方面也需要進行改革.本文結合赤峰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幾年的建設實踐,通過赤峰學院“雙改”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以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此文簡記為,數學“雙改”項目)的研究和實施,提出了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蒙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培養新時代蒙漢雙語兼通的中小學數學教師的人才培養對策和措施,為國內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普通本科高校培養中小學雙語教學師資提供了辦學方向和基本思路.
本數學“雙改”項目由蒙漢雙語教學經驗較豐富、科學研究水平與能力較高的教授主持,成員由長期從事數學專業教學與管理的一線教師和管理人員,并有一定的實踐教學經驗和研究基礎的骨干教師組成.為了深入研究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該項目組開展了赤峰市地區蒙古族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師資隊伍現狀調查和赤峰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蒙古語授課在校生調研,對教學改革前的本地區校內外現狀進行了充分的分析與研究.
對赤峰市蒙古族人口比較集中的三個旗縣及其各鄉鎮蘇木蒙古族中小學的數學師資現狀進行調研,并對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如圖1-圖4,圖中系列1指赤峰市部分旗縣蒙古族中小學;系列2指赤峰市部分鄉鎮蘇木蒙古族中小學).數據顯示,蒙古族中小學的數學教師數量上基本滿足本民族地區,但是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有不少非數學專業的教師從事數學教學工作,影響教學效果及質量.通過走訪調查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一是教師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區域間蒙古族中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分布不均衡,在市區和城鎮蒙古族中小學相對較多,在鄉村、蘇木蒙古族寄宿制小學相對較少;二是教師教學方法固化,課程改革意識不夠;三是教師繼續學習和培訓機會少,缺乏現代教育理念的更新.通過調研可知,加強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師教育方向)學生的在校培訓和職前培訓尤為重要.

圖1 蒙古族中小學數學教師學歷結構圖

圖2 蒙古族中小學數學教師職稱結構圖

圖3 蒙古族中小學數學教師年齡結構圖

圖4 蒙古族中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結構圖
根據我院現有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現實行的學分制下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赤峰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查問卷》(在校生版)和《赤峰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校生教育信念狀況調查問卷》,對我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蒙古語授課在校本科班學生進行全面調研,各發放100份問卷,分別回收95份和98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達90%、95%.通過以上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充分了解現階段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校生的整體情況,發現了以下問題或不足:一是目前的本專業辦學理念和培養模式較傳統;二是目前課程結構與教學體系缺少創新性和實效性;三是現有專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較陳舊、傳統,缺乏靈活性;四是在校生沒有明確的理想,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五是在校生缺乏自身的個性修養和人文修養,自身動手實踐能力的意識薄弱,動手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差.若想根本上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合理規劃專業發展,明確培養目標,從而更加科學合理地制定“以學生為核心”的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理設置蒙漢雙語授課課程比例,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提高蒙古語授課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蒙古語授課學生培養質量.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的重要文件,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確定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為了能夠與學校的轉型發展戰略相統一,為了充分體現學校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赤峰學院“十三五”改革與發展規劃》《赤峰學院轉型發展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赤峰學院關于制訂2017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意見》等文件精神為主要理論依據,成立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領導組、制定組、審核組和咨詢專家庫,認真解讀我校《原則意見》,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研討會、在線咨詢與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開展調研、座談、訪談等前期工作,獲取制定本次方案的指導性意見,經過“制訂、論證、修訂、答辯、再修訂”等多個環節,認真討論、研究,層層把關、審核,最終確定《赤峰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師教育方向、蒙古語授課)人才培養方案》.
本次人才培養方案中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本專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數學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能,能夠適應數學與科技發展需求進行知識更新,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兼備數學專業知識和中小學教育理論的蒙漢雙語兼通的中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研究人員.
本次人才培養方案中確立的服務面向為:面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及周邊地區的蒙漢雙語兼通的中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培訓機構主講教師等.
本次培養方案優化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基礎課程組、專業核心課程組、教師教育類課程組和實踐課程組體系結構,增加教師技能課程和拓展素質類課程,加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環節,注重蒙漢雙語授課比例,突出教師教育專業的專業特點,強化師范類學生的師德和教學技能培養,豐富其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具體設置如下:

教學能力是教師教書育人、傳授知識的基本能力,對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我院組建了以校級教學名師李書海教授為領航人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蒙漢雙語教學科研創新團隊”.該團隊以蒙古族老師為主,在老中青傳幫帶機制和學習共同體建設下,已形成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現有教師1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學位5人(在讀1人),碩士學位6人;40歲以下10人,40至50歲2人,50歲以上6人,45歲以下教師占66.6%.
為了提高和完善團隊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安排教師參加國內各種教學培訓和學習,了解國內教育教學最前沿的信息,掌握國內教育教學最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提升技能,開闊視野;二是開展課堂教學技能大賽、督導組聽評課、教學團隊聽說課,促進教師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整體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三是舉辦“中學骨干教師進校園”“中學校長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加強與赤峰地區蒙古族中小學的互動交流,提供與中學一線名師、骨干教師面對面溝通與交流的機會,彌補職業技能課程模塊中實踐創新環節的缺陷;四是選派教師到地方基層中學親自體驗學習和觀摩赤峰市蒙授中學數學學科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進行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有機結合的培訓,讓教師通過聽課學習和中小學教師的交流,真正了解到目前的中學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并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專業素質和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五是安排教師參加國內教育教學學術會議和開展“教授專題報告”系列學術講座活動,深入了解全國數學教育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并全面提升我院學科建設和團隊科研水平;六是健全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和教學水平考核標準,全面提升團隊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通過以上多種措施的開展與實施,目前該團隊已建設成為一個專業知識過硬、職業技能過關、勇于創新以及團結協作的優秀集體.
根據學校“融入赤峰、服務地方、突出特色、轉型發展”的辦學理念,為了構建學校與地方基礎教育資源相結合的蒙漢雙語兼通數學師資培養平臺,建立“赤峰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數學教育教學顧問資源庫”,充分發揮蒙古族高校知名專家、中小學名師、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和輻射效應,使蒙古族高校知名專家、中小學名師、骨干教師結合自身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豐富的教學經驗,積極參加培養蒙古族在校生的實踐、實訓和實習的教學環節,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這樣蒙古族學生既能受到良好的職前教育,也能彌補蒙古語授課在校學生缺乏實踐經驗,較充分了解蒙古族中小學教學,積累經驗,盡快提升蒙古族學生綜合素養、專業水平和職業技能,為就業打好基礎,同時提高我院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通過建立資源庫,我院積極探索地方教育部門和中學名師、骨干教師參與教師教育專業培養過程,構成校地合作育人的共同體,搭建了一個校地互動交流、互惠互利的教學平臺.
根據赤峰學院辦學定位和我院人才培養目標,以滿足地方民族地區數學基礎教育發展需要、培養高素質蒙漢雙語中小學數學教師為根本任務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合理設置了與地方基礎教育資源相結合的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師教育方向)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發展需求,以“因材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為引領,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真正做到專業培養與職業標準對接,突出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特點,全面創新蒙漢兼通中小學數學教師培養模式.
以少數民族地區蒙古族學生未來生存和發展能力培養為出發點,以培養具有專業素質、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民族地區蒙漢兼通中小學數學教師為目的,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蒙漢雙語授課比例,整合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加強課程內涵建設,全面提升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建設水平.
為實現我院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結構的改革與創新上,以培養合格人才作為基本標準,從蒙漢兼通中小學數學教師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出發,優化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基礎課程組、專業核心課程組、教師教育類課程組和實踐課程組結構與體系,調整必修課、限選課和任選課的蒙漢雙語授課比例,增加教師技能課程和拓展素質類課程,加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環節,突出教師教育專業的專業特點,強化師范類學生的師德和教學技能培養,豐富其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全面加強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課程建設力度.
我院要求任課教師蒙漢雙語教學,并鼓勵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積極探索,大膽轉變蒙授課堂教學模式,杜絕“填鴨式”教學,克服“一言堂”現象,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互動,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使課堂減少“灌輸”,增加“互動”,將現代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此同時,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重要作用,積極利用校園網開展教學活動,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將部分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解答等課程資源上傳到網上使全體師生共享.近三年,“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蒙漢雙語教學科研創新團隊”青年教師在教學上努力耕耘,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充分發揮中堅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績.現有內蒙古自治區“教壇新秀”1名,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屆高校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1名,獲得全國高校數學微課程教學設計競賽華北賽區二等獎1名,全國高校數學微課程教學設計競賽內蒙古分賽區特等、一等、二等獎分別1、1、3人次,內蒙古自治區青年教師課堂技能比賽蒙語組二、三等獎各1名,校級青年教師課堂技能比賽一、三等獎各2名.
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設置實踐性環節的具體教學內容,構建實踐教學與知識體系,簽訂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協議,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和完善了由基礎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和綜合實踐教學為一體的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通過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良好專業興趣和專業素質,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近三年,我院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師教育方向)學生參加內蒙古自治區高校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中分別獲得二等獎2次,三等獎2次;連續三年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師教育方向)學生就業率均在95%以上.
我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蒙漢雙語教學科研創新團隊”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指向為導向,圍繞“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的基本要求,以蒙漢雙語教學為特色,本著立德樹人的原則奮戰在數學專業高等教育的一線上,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知識、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斷開拓創新了雙語教學的途徑,堅持不懈為民族教育和學校發展做出貢獻.近三年,團隊中有1名教師被評為赤峰學院“師德標兵”、1名教師被評為赤峰學院“三育人”先進個人、2名教師被評為赤峰學院“三八紅旗手”.近五年,團隊成員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項、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3項、內蒙古高校科學研究項目6項、內蒙古教育廳教改項目1項、內蒙古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2項、校級“本科質量工程”項目1項、校級“雙改”項目1項、赤峰市自然科學研究課題2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10余篇,核心50余篇,發表10多篇教學改革論文;團隊成員先后撰寫專著《特殊解析函數》《線性算子與微分從屬和微分超從屬》《單葉函數與從屬原理》《二粒子玻耳茲曼方程組》《奇異微分方程的混合有限元方法》《數學分析理論剖析及應用研究》,主編完成自治區大中專蒙文規劃教材《數值分析》《數學方法論》,參與編寫《實變函數》(蒙文版)、二十一世紀規劃教材《高等數學》和ISEC項目雙語教材《微積分II》.
我院蒙古語授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經過多年的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該數學“雙改”項目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程改革為重點,以完善和落實教學管理制度為依托,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按計劃逐步開展了項目各項工作,并按期完成了本項目任務,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關于教學改革中的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