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嫣然
摘要:通過網絡新媒體進行消費來表達情緒成為了大學生消費的重要特征,特別是負性情緒消費成為大學生情緒消費的重要方式。本文結合實際探討網絡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負性情緒消費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解決大學生負性情緒消費的策略。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 大學生 負性情緒消費 心理因素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應用和迅猛發展,具有便捷高效、虛擬體驗、開放互動等消費特點的微信、淘寶等網絡新媒體給予大學生群體更多的消費空間,并已經成為大學生消費的主要選擇方式。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2.1%,而其中大學生是消費的主力軍。網絡新媒體消費方式給大學生負性情緒消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一、大學生主要的負性情緒消費
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negative emotion),有時又稱為負面情緒。在基于互聯網等技術廣泛應用的網絡環境背景下,目前大學生消極情緒消費主要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1.孤獨消費。2017年度職業數據白皮書《孤獨經濟》報告數據顯示,有57.69%的孤獨人群表示,會為了排解孤獨產生消費。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7日報道稱,中國廣大青年群體普遍存在的“孤獨寂寞”感正在催生新的經濟領域出現。孤獨是大學生主要面臨的三大情感困惑之一,面對孤獨,大學生可以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通過消費的方式去排解孤獨、尋求安慰和發泄不滿,減輕孤獨感,獲得安全感。
2.恐懼消費。美國社會心理學教授巴里。施瓦茨在《選擇的悖論》一書中指出,當人們面對更多選擇,有時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即使做出了正確選擇,也不一定會感到滿足,因為適應效應、比較、機會成本等因素會降低我們的主觀感受。大學生面臨多重選擇時,更多是一種擔心心理狀態。例如,害怕自己不漂亮而去購買高價化妝品、減肥產品;擔心自己不能成功,就去參加高價培訓班等。恐懼消費實際上是大學生危機意識的體現,消費的其實不是產品,而是安全感。
3.憤怒消費。作為一種負面情緒,憤怒對消費的影響顯而易見。一方面,大學生因為對有些人或事不滿而會直接影響與之相關的商品消費。例如,樂天公開支持薩德引起中國大學生的憤怒情緒,導致直接抵制樂天的消費行為。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憤怒情緒會通過消費來緩解壓力,發泄內心的不滿,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心理補償性消費”。例如,有的大學生因為自己支持的球隊輸球,狂刷信用卡并透支,是一種克服憤怒情緒的消費。
4.頹廢消費。互聯網興起的“喪文化”表達頹廢、麻木、絕望、悲傷等消極情感與黑色幽默,以文字、漫畫、影視創作為載體在社交網絡傳播,以“表情包”為載體二次傳播,“喪茶”、“葛優躺”、“藍鯨游戲”等為代表的喪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了較大影響,有的大學生甚至不惜一擲千金打賞網絡直播的主播。這意味著頹廢成為了有的大學生消費對象和表演內容,而不是反抗意識。
5.炫耀消費。隨著微信、支付寶等新的支付方式的普及,大學生更容易接受透支消費這種方式。大學生的消費有時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必要需求,而只是想用自己的高消費、奢侈品消費行為進行炫耀。炫耀性消費是某些大學生以一種享樂主義的態度追逐物質占有與個性表現,盲目跟風、虛榮攀比。
二、大學生負性情緒消費的心理因素分析
1.自我中心放大。大學生正處于自我認同和自我定位的重要階段,他們在自己生長的環境中有著極大的話語權和豐裕的消費能力。自我中心的放大以及表達欲望的增強使大學生消費過程成為大學生獲得自我認同和自我定位的一種方式,在網絡環境背景下,越是能夠體現個性和身份的東西,越是能被他們認同而加以消費。
2.情緒主題化。大學生從過去的功能型消費力為主向情感滿足型轉變,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具有溝通力和話題性的情緒主題可能在社交媒體中引發裂變式傳播?!?018年中國消費趨勢報告》指出,隨著年輕人成為消費主流,在移動社交時代,更多復雜情緒影響著新一代消費者的選擇,伴隨著社會壓力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需要通過消費進行負性情緒宣泄,表達自我情緒。例如,由餓了么和網易新聞共同策劃的喪茶是一家網紅茶飲店,本來只是為了懟喜茶而出現,一經推出就迅速成為大學生們的新寵,以負能量和毒雞湯為主要特色引起大家的一種熱議。
3.消費的沖動性。容易受廣告等宣傳的影響和商家宣傳和促銷方式的引導,大學生消費具有沖動的特點。比如,購買限制會讓大學生感到稀缺感。稀缺感容易激發大學生的危機意識,是一種容易讓人產生不安或焦慮情緒反應的感受。消費的沖動性實際上體現了有備無患心理,滿足了大學生對于安全性的基本需求。大學生對未來風險預期過高的傾向,讓他們容易掉入消費沖動的陷阱。
4.心理補償。大學生存在高度的自我關注和自我不穩定性,易產生情緒的劇烈波動,如叛逆、焦慮以及一些極端化的心理狀態,而因為正處于探索人生無限可能性的特殊階段,大學生也易陷入迷茫,受到各種亞文化的影響。當“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存在著較大差距且在短期內難以跨越時,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策略,他們往往采用“防御性悲觀”的態度,即大幅降低期望值,回避因為可能失敗或無法達成目標而產生的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和否定。
三、解決大學生負性情緒消費的策略
1.關注大學生心理訴求及情緒表達。負性情緒消費的興起與流行既有現實作用也有網絡新媒體環境的因素。一方面,應當關注大學生的現實發展問題,對大學生最為關心的學業、情感、就業等問題應當有充分的關懷,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從源頭階段避免學生受到頹喪心態的影響。另一方面,要認識到網絡新媒體對大學生負性情緒消費的影響,把網絡新媒體輿論場作為發現現實問題、理解大學生訴求、積極準確引導的重要場域,通過網絡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網上應對,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大學生進行合理情緒調控,降低負性情緒消費。
2.加強對大學生正確消費觀的引導。學校應加強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將樹立正確的生活和消費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重視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消費行為規范。要教育大學生樹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科學的消費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合理消費。
3.合理運用網絡新媒體消費方式。網絡新媒體的應用改變了所有人的消費方式,成為大學生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帶來了豐富的資訊,提供了便利條件,但也給消費帶來一定風險。大學生要學習網絡新媒體消費知識,掌握網絡新媒體消費特點,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的消費,切勿跟風、攀比,也不要盲目標新立異,沖動消費,最大限度地減少其負面影響,使其能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真正實現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