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生
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堅守信仰的力量,國家才能發展,民族才能復興。
古代圣賢倡導民無信不立。《論語》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意思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給你一個國家,你只能選擇三樣東西來治理它,你如何選擇?”孔子對子貢說:“足兵、足糧、足信。”學生又問,若取其二呢?孔子又答,足糧、足信。學生再問,若取其一呢?孔子再答,足信。那就是信仰,一個國家人民對國家的信仰!
孔子說,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心,失去信仰。近代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不斷遭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它們妄圖對中國實行弱肉強食。然而中國貧弱為何不亡?魯迅先生說,就是因為“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信仰的力量使中國立于不敗之地。
縱觀《毛澤東和蔣介石一生交集際遇》,不同的信仰導致不同的人生。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利益,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要使中國仍舊成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毛澤東在與蔣介石的交集中,表現出心底無私、坦蕩浩然,虛懷若谷、大智若愚,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而由于“道不同,不相為謀”最后導致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分道揚鑣。最終,得道者得天下,毛澤東揮揮手,百萬雄師過大江,完成了一統江山的大業:而失道者蔣介石擁有800萬軍隊,卻不堪一擊,落敗臺灣孤島,兩人分別完成了各自信仰的選擇。
因為有崇高的信仰,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烈經歷了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留下了一首首千古絕唱。 《杜重遠新疆遇害始末》,杜重遠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在新疆從事抗日活動期間被反動軍閥盛世才殺害,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絕唱天地交匯。《鐵馬冰河入夢來》一位質樸的“抗聯”老兵回憶抗戰歲月,回憶“抗聯”司令楊靖宇是如何在險惡環境下帶領“抗聯”戰士與敵斗爭,最終在無糧無援的冰天雪地中,孤身與大隊日軍鏖戰5個晝夜,最后壯烈犧牲,楊靖宇的民族英雄精神氣貫長虹。《陸更夫:中共早期的兩廣省委書記》,被國民黨逮捕,他身陷囹圄,堅貞不屈,正義凜然,壯烈地用頭顱換來乾坤赤。《桂林八百壯士》,抗擊日軍死守掛林城,上至將軍,下至戰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固守家園,悲壯慘烈!馬尾海校人展開敵后水雷游擊戰,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體現了愛國圖強、舍身救國的民族氣節。
人生就是追求信仰的過程,堅守信仰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