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興盛地,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百年孤獨》是典型的魔幻主義代表作。在該作品中,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運用借鑒、象征、意識流手法,塑造了一個充滿原始、虛幻色彩的世界。以《百年孤獨》為例,我們可以管窺拉美文學魔幻現實主義的全貌。
《百年孤獨》,虛構了馬貢多的小鎮,敘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故事,作品中人物性格各異,形象豐富,使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更加凸顯。在此家族中,父子、夫妻、母女及兄弟姐妹間都缺乏溝通、缺乏信任、缺乏了解,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中間也有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艱苦的探索,但始終沒有找到有效的辦法把大家統一起來。這種孤獨不僅存在于這個家庭、這個馬貢多鎮,還彌漫在拉丁美洲。布恩迪亞家族史,也是拉美的發展史。故事中的七代人,用行動、性格、生活方式展示了他們長期的孤獨。或是不滿現狀,以圖改變;或是自小在孤獨中成長,有與生俱來的特異洞察力和掩飾本能;或是把強烈的欲望,壓抑在孤獨中;或是用挑戰世俗和躲避世事的方式抗議,無果后在無奈中選擇離開;或是畫地為牢于煉金室和羊皮書中,以此忘卻現實,凸顯骨子里的孤獨。這些壓抑的性格、激烈的行為、不可言語的情緒、偏執的言行,無不在孤獨的氣氛中顯示出孤獨。作者妙用魔幻的筆觸,把拉美的現實生活寓化在個體家庭內,以此作為整個民族的縮影,并用其反映哥倫比亞社會的停滯、落后、封閉及愚昧的現狀,充分表現出作者反獨裁、反帝國主義及反殖民的拉美意識。這一魔幻現實主義巔峰之作,體現了作者馬爾克斯的民族精神,真實地反映了拉美的社會現實,這也是魔幻現實主義寫法的精神意蘊的體現。馬爾克斯以《百年孤獨》來揭示孤獨的內涵及其形成的原因,進而展現拉美的民族精神。
拉美文學中的魔幻現實主義的特色,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作者創作中所遵循的創作原則,《百年孤獨》構思巧妙,想象豐富多彩,將神話、現實、傳說與幻想等巧妙地結合起來,勾畫出了獨特的歷史畫卷,讓讀者在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想象中去品味作品,品味社會,使其獲得既相識又陌生的心理感受,進而激發起去探討作家創作真諦的愿望。魔幻現實主義的理論最早由德國文藝評論家弗朗茨·羅提出。1925年,弗朗茨·羅在其著作《魔幻現實主義·后期表現派·當前歐洲繪畫的若干問題》中,闡述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特點及其與神秘的不同,即魔幻現實主義不是憑空出現、自由臆想出來的,它隱藏于事物的背后,雖然隱秘,但是不同于神秘。后來,魔幻現實主義手法開始被大批作家運用到文學創作中來。20世紀50年代,受傳統現實主義尤其是歐洲傳統現實主義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在拉丁美洲逐漸發展起來。魔幻現實主義以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為背景,帶有“鄉土文學”的特色,許多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中都融入了大量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宗教典故,想象綺麗,色彩斑斕。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拉丁美洲還處于拉美寡頭的黑暗統治之下,這時候的作家們更多的是借助魔幻的想法和筆法,去描寫荒唐的社會制度和現實悲劇,去諷刺和抨擊獨裁、集權。《百年孤獨》這部書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制”。在《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所以整個家族的悲劇也無可避免。而家族百年的繁衍與興衰,正對應了拉丁美洲近百年的社會變遷。所以,可以說,如果我們將魔幻現實主義比作是解開生命奧秘的密碼箱,那么,我們在研讀魔幻現實主義時的重點就是,通過魔幻,解開密碼,看到現實。
《百年孤獨》現實主義魔幻手法的大量應用,是拉美文學魔幻現實主義的一個顯著特色。現實主義的魔幻手法,是魔幻現實主義流派作家在創作方面最喜愛、最常用的一種創作手法。現實主義魔幻手法的顯著特點就是將現實投放到虛擬的環境和氣氛中,并對其進行客觀描述,給現實鍍上魔幻的光芒。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基于現實,寫法極其夸張,故事情節及內容層層鋪敘,讓讀者徜徉在光與影、現實與魔幻之間。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展現的故事抑或陰郁、抑或消極。然而,孤獨感始終蘊含在字里行間,甚而揮之不去,尤其是那種與生俱來的孤獨,它不僅是凄涼的寧靜,也是退盡繁華的滄桑,是難以解脫及逃避的冷漠,亦是無奈的訴說。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大量運用了現實主義的魔幻手法。他在《百年孤獨》中插入了許多怪誕的想象、神奇的故事、夢幻的場景。許多故事看起來、聽起來真真假假、似是而非。如在家族的第一代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居住的印第安人的村莊,鬼神穿行于凡人居住的村莊,眼神痛苦而凄涼,人間的自然風景與陰間的陰森晦暗相互交融;奧雷良諾在母胎中就已經會哭了;美而不自知的俏姑娘雷梅苔絲,最后隨著床單升天。現實主義魔幻手法的運用,使作品內容、場域和人物打破了主客觀時空的界限,也打造了一個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神奇現實世界。該寫作手法,使恍惚迷離的幻覺與觸目驚心的現實進行了巧妙的結合,以夸張和虛實的筆鋒設置情節和安排人物,并以此描繪拉美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及歷史現象,反獨裁、反殖民主義色彩濃厚。
《百年孤獨》魔幻現實主義的構造和敘事。《百年孤獨》這部作品在整體構造和敘事上,都帶有濃厚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以生活背景為依據,但是將現實根據無限夸大,這種非理性的荒誕的敘事方法,是典型的魔幻現實主義的敘事方法。又如,霍·阿卡蒂奧被槍殺后,他的血七拐八拐,一直流向他母親的房子。可以說,在《百年孤獨》這部作品中,描寫了“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也“匯集了所有不可思議的奇跡”。后現代感的敘事,也是《百年孤獨》的重要特色,如文章開篇,作者用“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憶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句話,將過去、未來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囊括到一起,開創了“從未來視角”回憶過去的敘事方法。這種循環式時間的出現,是后現代的標志,也揭示了布恩迪亞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輪回。在一次對馬爾克斯的訪談中,其認為“百年”代表的是較長時間的虛數,即是布恩迪亞家族歷史的存在時間,也是拉美現實歷史的象征,展現了拉美人民漫長的苦難歲月。在此歷史階段中發生的事情用“孤獨”來展示,以孤獨來象征拉美那個歷史時代。在20世紀,世人經受了恐慌、死亡和戰爭,同時也經受了深深的孤獨感,在此經歷下,人們的心理扭曲了,心態變化了,因此就出現了馬貢多這樣一個不合常理的小鎮。百年里,濃縮了七代人不同的孤獨方式,在家族亂倫中生出了長著豬尾巴的禍根。在那段歷史中,滅亡是必然的,馬貢多及布恩迪亞家族的滅亡既是結果又是愿望,是一個落后、麻木、停滯發展、不覺醒的民族、國家必然的結局,注定是要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的;這種落后且無序的制度也必然會被淘汰。這是作者對拉美國家結局的預測,不但是作家自己的觀點,也是整個拉美人的看法。
綜上所述,魔幻現實主義作品是以現實為基礎,借助現實與魔幻手法創作而成的,它賦予了拉美文學獨特的魔幻現實色彩,將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推向了高峰。
(蔡維娜/碩士,鄭州工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