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 張鳳秋 陳秋艷
摘 要:在收集資料、野外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對擬建的四川營山省級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景觀,按照《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進行分類和采用盧云亭先生的“三三六”評價法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公園內地質遺跡景觀可分為6大類,25類,56亞類,以碎屑巖地貌景觀和構造地貌景觀為主;公園內方山、木化石、砂巖洞穴等地質遺跡科研價值高,景觀組合好,形成了獨特的“方山-洞穴-臺地梯田”組合景觀;地質公園的建設有助于旅游脫貧,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地質遺跡評價;地質公園;營山
中圖分類號 P9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7-0116-03
地質遺跡是指地球上各種內外力活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集科研價值和美學價值于一體的地質現象。地質公園是以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而成的一個特殊地區,其在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科學旅游、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1]。營山縣是四川88個貧困縣之一,四川營山省級地質公園的開發和建設是其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一步。
1 公園概況
四川營山省級地質公園(后簡稱“公園”)位于南充市營山縣北部,包括太蓬、三元、普嶺、孔雀、消水、合興、明德等鄉鎮,面積約77km2。地理坐標為東經106°44′17.243~106°54′32.297″,北緯31°13′31.782″~31°21′29.106″,分為黑馬山園區、太蓬山園區、磨刀嶺—孔雀洞園區。
構造單元上,地質公園地處川中臺拱、川北臺陷和川東陷褶束的交接部位,受儀隴—巴中蓮花狀構造影響,公園及其附近形成一系列北西—南東向的寬緩褶皺,由南至北依次為:鐵頂埡向斜、水口場背斜、玲瓏場向斜、營山背斜、紅花鋪向斜[2,3](見圖1)。公園主要位于鐵頂埡向斜軸部及其兩翼的低山地區,南部小部分地區位于水口場背斜北翼,出露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遂寧組(J3s)、蓬萊鎮組(J3p)、全新統(Q4)。
2 地質遺跡景觀類型劃分
該公園是以長梁狀方山、階梯狀臺地、砂巖洞穴群、木化石等地質遺跡景觀為核心,以地質剖面、流水地貌、泉流景觀、構造景觀為重要內容,融摩崖石刻文化、佛教文化、紅軍文化和宗族文化及優美的山區田園風光于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按《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國土資發〔2016〕83號),可將公園內地質遺跡景觀劃分為6大類,25類,56亞類,見表1。
3 地質遺跡景觀評價
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價值評價采用盧云亭先生的“三三六”評價法,即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條件。三大價值具體為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三大效益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六大條件為資源分布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物或景觀的地域組合條件、景區游客資源量條件、施工難易條件、投資能力條件和旅游資源客源市場條件[4]。
3.1 三大價值
3.1.1 科學考察價值 園區有長梁狀階梯式方山、木化石、砂巖洞穴等珍貴地質遺產,它們記錄了在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大量的自然環境旋回變化的信息,對研究地質公園、營山地區乃至川北地區的地質地貌演化、地殼運動和古地理環境、古氣候條件等都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公園地層產狀近似水平,山體多屬于山頂面平坦、四周山坡陡峭的方山。上覆堅硬的砂巖巖層為頂蓋,崖下多有梯形臺地和緩坡。與岱崮地貌桌狀方山不同,該地方山多發育條指狀山梁,形成長梁狀階梯式方山,是研究四川盆地桌狀山特征、成因和演化的重要場所。公園內方山崖壁和各臺階之間的巖層中分布著大大小小50多處砂巖洞穴。不同于丹霞地區、張家界地區的砂巖洞穴,公園部分洞穴的形成有巖溶作用的參與,部分洞內發現有鈣化沉積。其中,砂巖水洞孔雀洞內部常年積水,洞底淤泥廣布,洞壁底部有未膠結的鈣化發育。公園是分析砂巖洞穴一般特征、成因和演化的重要場地。洞穴中的鈣化沉積可為當地古氣候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公園內木化石成群分布,主要產出于上侏羅統蓬萊鎮組近乎水平的灰黃色中厚層砂巖中,木化石顏色斑駁相間,硅化程度高,原樹木的紋理、脈絡、年輪清晰可見。木化石出露點多,采集標本數量大,品位高,特征典型,是研究川東北地質歷史時期古地理、古氣候演化及典型地質事件的重要依據。
3.1.2 歷史文化價值 地質公園內有西晉的成漢政權創始人李特的天子讀書臺,有隋唐以來就是蜀北名山的太蓬山,有唐朝的摩崖造像和透明巖、明代的朝陽洞石刻、清代的西月臺摩崖造像、紅九軍政治部的舊址和彈藥庫、張氏宗祠等等,歷史文化價值較高。
3.1.3 藝術觀賞價值 公園方山頂部頂部平坦,植被茂盛;崖壁陡峭,出露黃白色巖層;崖壁與臺階之間出露的蓬萊鎮組砂巖夾泥頁巖等較軟巖層中洞穴發育;緩坡上樹木叢生樹;臺地上層層梯田環繞,形成了獨特的“方山-洞穴-臺地梯田”組合景觀。公園景觀資源組合優越,不但有類型多樣的地質遺跡景觀,更有豐富的生態景觀、氣象景觀和人文景觀,景福寺、干人洞、西月臺等奇特瑰麗,還有梯田松林流水人家,奇花異草夕陽云霞,景觀資源組合類型多樣,具有科研科普、探險、觀賞等綜合價值。
3.2 三大效益
3.2.1 經濟效益 2016年全縣GDP為155.0億元,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9.2億元,比上年增長48.9個百分點,接待游客325萬人次,比上年增加99萬人次[5]。營山縣經濟以農業為主,本地質公園的建設能在一定程度旅游扶貧—加強相關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崗位,增加當地居民收入,改善當地生活條件,對經濟有拉動作用。
3.2.2 社會文化益 從社會文化效益來看,開發地質公園,發展旅游業,是深化供給側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大措施,可以擴大就業,安置富余人員,促進經濟發展;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開發,能滿足人們探索自然、科學普及等要求,同時激發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
3.2.3 生態效益 公園進行開發和建設要保護地質遺跡,同時注意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加強環境監測和保護,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促進整個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
3.3 六大條件
3.3.1 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 地質公園位于四川省營山縣北部,地處四川盆地北部低山區。東南與渠縣接壤,西南與蓬安縣相鄰,北與儀隴縣依為唇齒,東北與平昌縣錯如犬牙[2]。地質公園內外交通便捷,銀昆高速(G85)巴南廣段呈南北向從公園西側經過,南大梁高速(G5515)呈東西向從公園南側繞過,在建的營達高速從公園穿過,通過景區的省道203、204有縣鄉道路與各鄉鎮連通,規劃設計中的營平萬高速、優化改建的鄉村道路將進一步提高景區的通達性。
3.3.2 景觀的地域組合條件 公園景觀資源組合優越,不但有類型多樣的地質遺跡景觀,更有豐富的生態景觀、氣象景觀和人文景觀,景觀資源組合類型多樣、季節變化明顯。公園以桌狀方山為骨,翠林為肌,以河流為血脈,以云霽霧雨為霓裳,鐘靈毓秀,造化天工。春夏雨后初晴,妙曼云霧中的方山若隱若現,宛若仙境;秋冬晴好季節,藍天下層層的方山梯田間點綴著松間人家,川北的田園風光無限美好。
3.3.3 景區的旅游容量條件 公園旅游餐飲與住宿主要依托營山縣和雙河鎮、肖水鎮、普嶺鄉、三元鄉、孔雀鄉等鄉鎮,目前已有大小賓館10多家,床位2000張。在地質公園的建設規劃中,將在消水鎮設游客中心,結合附近民居,在部分景點設置野營區,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吃、住需求。
3.3.4 市場客源條件 營山縣距離景區62km,是最近的城市,居民的出游率很高。距離隸屬市南充市133km,離巴中市145km,這兩大城市是地質公園最大的客源市場。距離廣元市270km,重慶市288km,漢中311km,成都市345km,西安市590km,這些地方都是地質公園潛在的客源市場。
3.3.5 其他條件評價 建成后的地質公園將成為連接閬中古城、朱德故里、光霧山世界地質公園、華鎣山國家地質公園、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等重要景區的黃金旅游線上的重要節點。此外,公園內地層比較穩定,修建施工較容易,可利用良好的社會經濟發展前景,加強宣傳力度,對外招商引資,實現內部籌資與外部引資相結合進行建設的目標。
4 結語
公園內地質遺跡類型豐富,可劃分為6大類,25類,56亞類。既有導向性地質遺跡景觀,如長梁狀方山等構造地貌景觀、砂巖洞穴等碎屑巖地貌景觀、木化石等,又有配套性良好的地質遺跡景觀,如:地質剖面、砂巖結核、球狀風化等;還有底蘊深厚的文化遺跡,相輔相成。公園內方山、木化石、砂巖洞穴等地質遺跡科研價值高,形成獨特的“方山-洞穴-臺地梯田”組合景觀,融摩崖石刻文化、佛教文化、紅軍文化和宗族文化及優美的山區田園風光于一體,資源要素價值高,是一座綜合性的地質公園。公園的建設與開發能加快當地脫貧補發,促進經濟增長,深化供給側改革,保護生態環境。公園內景觀組合條件好,交通較便利,開發價值大,但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等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陳安澤.國家地質公園概論[C]//飛天山丹霞地貌與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15-26.
[2]營山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營山縣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14.
[3]辜學達,劉嘯虎.四川省巖石地層:全國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51)[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4]盧云亭.現代旅游地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34-141.
[5]營山縣統計局關于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的統計公報http://www.yingshan.gov.cn/govopen/open-info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