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朕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150080)
黑龍江省進入人口老齡化后,出生率逐年下降,年輕人口的數量不斷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數量不斷增加,從而導致了黑龍江省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城市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不斷增加但現有養老服務機構數量較少,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供給與需求不平衡,因此黑龍江省在供給側改革下城市養老服務體系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
供給側改革概念的首次提出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第十一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從那以后供給側改革就經常被提起在各種政府工作報告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改革風氣。由于這是新近的提法,目前對供給側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國外目前很少談到。[1]
目前我國對所實行的養老服務體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劉曉梅在其文章《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的展開與再構筑》一文中對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的完美模式進行繪制,并提出要從市場調節機制以及政府調控兩方面對養老服務進行制約,保證其健康發展,認為養老服務體系是一個綜合性體系,是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后我國需要大力發展的行業。[2]黃佑剛在其文章《淺析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對策》中就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一系列宏觀層面上的對策,如推行彈性退休制度、落實“個人賬戶”工作、發展社區養老以及建立完善的養老產業等。[3]
由于供給側提出時間較短,在供給側改革下的養老服務體系結構性改革的研究較少。李志明提出養老服務體系供給側結構改革應該構建“立足社區,服務居家”的綜合養老服務體系,抓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建立統一的照顧需要評估系統、科學調整養老服務機構功能定位建設。[4]蘇曉梅認為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養老服務體系結構性改革應明確政府為主導責任;建立靈活市場運行機制;科學規劃養老服務體系。[5]
黑龍江省社科院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黑龍江60周歲以上老年人己達608.9萬,占人口總數的15.8%;預計到2020年,黑龍江老年人口將達765萬,老齡化水平達19%;到2045年,黑龍江老年人口將超1 164萬,老齡化水平達33%以上。社會養老負擔不斷加重,老年人口撫養比由1985年的5.9%上升到2013年的11.9%,黑龍江人口老齡化表現出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高齡化趨勢明顯、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未富先老等特點,特別是黑龍江省屬于高寒地區,心腦血管病、風濕病、呼吸系統疾病屬多發性疾病,造成失能半失能老人多。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成為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黑龍江省城市公共養老機構和床位數都在持續快速的有所漲幅。在2001年,黑龍江省共有454所城市養老機構,并且包含107所民辦機構,含0.85張床位數,總床位數是3.12萬張,其中,只有26%是民辦機構。到2010年,全省共計708所能夠提供住宿的社會城市養老機構,并且含136所民辦機構(未登記的和工商部門登記的),含約一萬張床位數,共計能夠提供64 267張床,其中只有19%是民辦機構。但是較大數量床位數的572家城市養老機構均是政府主辦。這些養老機構只能保證老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為老人提供住宿和吃飯,并不能提供娛樂活動,黑龍江省現有的87 075張床位只能讓1.9%的老年人口入住進來,床位缺口比較大。現在從事養老服務產業的人員主要是下崗職工和年齡較大的人員并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與相關專業性的培訓,只能簡單照顧老年人生活起居,并不能給予老年人良好的照顧。
在黑龍江省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過程中,養老機構增長速度與人口老齡化速度出現了明顯不同步的現象。根據調查顯示,黑龍江省各類城市養老機構共有454家,床位87 075張。換句話說,在全省只有1.9%的老年人口可以有一個養老床位。這遠遠低于國家所要求的3%的標準,造成了養老服務體系中供不應求的情況。但在這種情況下,仍有許多家養老機構出現了床位空缺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大多數老年人更傾向于政府辦的養老機構,因為政府辦的機構有較好的服務指標和設備條件,而民辦的養老機構則因為消費高或服務差而使老年人望而卻步。這樣也造成養老服務機構冰火兩重天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養老機構供求失衡的現象。
隨著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對黑龍江省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在黑龍江省現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存在著養老服務人員缺少的問題,現有的養老服務人員多以下崗的女性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為主,他們基本上年齡較大、文化水平低,雖然經過短暫入職前培訓,但根本不具備為老年人服務的能力,尤其是上門服務的家政人員道德素質不盡相同,國內發生多起毒保姆殺死老人騙取財務的案件,反映出養老服務業入門門檻較低,相關人員素質較低、行業缺乏有效監督。其次在精神層次上,雖然有大學生組成的志愿者關愛老人,但這種組織并沒有形成體系化,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PPP模式即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公私合營模式(PPP),以其政府參與全過程經營的特點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PPP模式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方式轉移給社會主體(企業)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系,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社會主體的投資風險減小。
隨著黑龍江省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單靠政府的財政資金投入到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中是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和資本市場規則更加透明的環境下,黑龍江省可以將PPP模式引入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可以特許企業以政府的名義建設和經營養老機構,政府可以向社會發布建設和經營養老服務機構招標告示以及相應的優惠條件吸引企業投標,當投標企業達到規定要求停止投標,政府對各個標書進行對比然后公開選中的標書,政府與該企業進行協商談判,規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并簽訂相關合同,政府在養老機構建設與經營過程中要進行有力監管。這樣一來政府可以減少建設養老機構帶來的財政壓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現有的民辦小型養老機構當中去,促進其快速良好發展,改善現有養老環境。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現有的大學畢業生數量已經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提供工作崗位的數量,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不少大學生面臨著畢業就失業的情況。隨著中國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養老需求不斷增加造成了養老服務業人員出現了短缺,可以引導大學生加入到養老服務業中。
黑龍江省可以積極引導大學生到城市養老服務業中工作,轉變大學生的思想,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黑龍江省可以積極鼓勵養老機構進入高校,參與到校園招聘當中并給參與的企業適當的優惠條件。由于大學生受過良好的教育,讓他們經過專業的培訓后從事城市養老服務工作將大大提升服務質量。從而減少毒保姆虐待老人等極端事情的發生。大學生也充滿活力,可以陪老年人聊天下棋還可以教老年人練習書法等,這樣也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還可以推動養老機構與高校合作,采取訂單式的培養方式,在他們畢業后直接進入養老機構工作,可以直接上崗工作不用再進行培訓。總之引導大學生參加到養老服務體系當中既可以緩解大學生畢業就業壓力又可以滿足養老服務機構的用人需求。
基于黑龍江省人口高速老齡化的基本情況和現有養老機構供給出現嚴重缺口的實際問題,供給側在養老服務體系結構性改革被廣泛應用,為中國養老事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巨大貢獻。本文通過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找到了適于黑龍江省養老服務體系供給側改革方案,從而完善黑龍江省的養老服務體系框架、提高養老服務供給水平、緩解現階段養老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