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政,鄧 晶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 510420)
校政合作,是指學校和政府機關合作共同育人,培育“正效“人才。即高等院校利用高校教學資源,根據政府機關的人才需求,按照雙方商定的特定的人才培養計劃要求,采用傳統課堂授課和學生不定期的專業實習實踐教學環節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培養具有可持續的核心創新能力、較強實踐能力,并能適應和滿足市場經濟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目前校政合作模式已經深入到高校的許多專業,這種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了解政府機構提供了合適的機會和平臺。因此,加強與政府機關合作建設實習基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下簡稱“廣外”)是位于珠三角地區的一所具有國際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是華南地區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外語、外經貿、國際戰略研究的重要基地,為珠三角洲地區的現代服務產業提供智力支持和培養所需人才,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廣外與企業開始合作建設實習基地比較早,數量也相應較多;與政府機關的合作比較晚,實習基地建設的數量也相對較少。就稅收學專業而言,目前已建立了包括廣州市國稅局、開發區地稅局、花都區地稅局在內的校政合作實習基地。
2014年,廣外與廣州市花都區地方稅務局簽訂合作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協議書。同年,廣外與廣州市國稅局簽訂了雙方合作育人框架協議,兩家國地稅機關正式成為廣外稅收專業的教學實踐基地。2015年4月與花都區地方稅務局合作舉辦2015年“稅花杯”稅收宣傳微電影大賽,并從入圍隊伍中選拔了部分學生參與花都地稅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暑假實習,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地舉辦了三屆比賽。2016年和2017年7—8月,廣外組織稅收專業學生為主參與廣州市國稅局“藍色夢想”助力“營改增”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各種方式來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擴大了稅收政策影響力,也拉近了高校與政府機構間的關系,并且由此促進高等學校教學實踐,達到政校合作“雙贏”的目的。
就目前廣外與稅務局的校政合作取得的效果有:
1.改善了學校的教學資源,促進正效人才的培養。在實踐教學出現之前,學校為學生提供的都是傳統教學方法,教師單方面地進行稅務理論或實踐知識的傳輸,但終究是“紙上談兵”。在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后,學生能深入到實習基地接觸到實習基地的教學資源,比如稅收學專業學生可以通過實習了解到稅收征收的執行程序是如何進行的,也能區分不同稅種的稅收政策具體在實踐中如何落實。這樣不僅優化了學校的辦學資源,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多樣化拓展,還讓學生將教師傳授的理論或實踐知識運用于實踐工作中,從而更加有效地消化學到的知識,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其綜合能力,使得學生成為“正效”人才。
2.增加學生參加實習的機會,為以后就業方向的選擇起到了借鑒作用。對于稅收專業的學生來說,除了在校期間自己尋找實習機會,幾乎就得靠學校適當地提供實習機會以讓其獲得實踐鍛煉。而實踐教學基地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可貴的實習機會,使得學生在學習理論之后獲得應用知識的機會。比如讓學生在實習中,融入真實的工作環境,熟悉崗位內容,適應工作人際關系,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危機事件,提前緩沖了就業時的工作適應階段,在一定時間內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的機會和平臺。而且在實習過程中,學生還能對公務員隊伍的工作內容有所了解,比如感知崗位的基本工作范圍、工作流程和職業發展前景,形成學生“理論學習—實踐感知—促進自我理論學習”的新的學習方式,促成正確的職業定位和長遠的職業規劃,避免盲目就業。
3.政府機構與學校實現資源共享,使得教師的教學更“與時俱進”。從校政合作的協議內容來看,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能夠為雙方實現資源共享提供途徑。比如,稅務局不定期邀請稅務專業教師為其進行專業培訓,不僅使稅務機構人員更加廣泛深入了解掌握稅收征管前沿理論,提高理論指導稅收征管實踐水平,還能夠加強稅務機構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若能將其有效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就能相應地提高實際業務能力,反向又可以為高校教師提供更為豐富和實用的實踐經驗分享。而且,稅務局也能為教師的教學提供較為前沿的實踐信息、行業政策信息等,這些均能合理運用于教師的教學中,不至于讓學生固守書本中的舊政策、“舊知識”,而是讓教學“與時俱進”,讓學生“與時俱進”。
1.實踐教學基地數量有限,致使部分學生沒能得到實踐的機會。目前,廣外已為稅收專業學生建立了包括廣州市國稅局、花都區地稅局、廣交會等多個校外實習基地,雖然已經初步實現了校政合作,實踐基地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考慮到實習基地的數量、規模、接受學生數量不多等因素,每年稅收專業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真正到稅務機關實習,而另外一部分學生無法到稅務機關實習,這樣就并非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實踐教學的益處。究其根源,可能是廣外缺乏成熟的實踐教學理念,對實踐教學和基地建設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開發的政府機構數量不足或者相應崗位需求人數過少;或者是廣外投入足夠多的資源開發政府機構作為實踐基地,但是部分政府機構尚未深刻理解實踐教學基地對本機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對校政共建實踐教學基地、資源共享等問題不甚關心。這最終都可能導致實踐基地滿足不了專業學生的實習需求,就更談不上培養正效人才了。
2.實踐內容扁平化,無助于正效人才的培養。據了解,當前廣外學生到稅務機關的實習實踐絕大部分還是停留在基礎性的工作和經驗積累,還普遍處在樣板化的教育模式,缺少特色,比如長期從事資料整理、復印打印資料等基礎工作;對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包括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創新能力、良好的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培養還是比較少。可能是由于實習生相較于正式員工,在政府機構的工作時間更短,如果安排應用型強的工作給實習生會花費較大時間和人工成本;也有可能是學校現有的課程設置與政府機構的需要有部分的脫節,學生的實際操作和管理能力差,實踐教學基地單位不敢也不愿意安排學生在高技術應用型崗位進行實習教學活動,而將實習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使用。這樣最終可能損害學生的利益,也可能違背校政合作培養正效人才的初衷。
1.加強政府機構的在校宣傳,真正達到雙贏的效果。在廣外校政協議中有規定,校方可以根據教學實踐的需要,要求稅務機關的人員到校進行稅務實踐知識或其他知識的講解,然而在學校的講座或者課程體系中卻很少看到稅務機關進行的知識宣傳。建議增加稅務機關在校的講座次數,最好可以將講座融入進課程中,比如稅務的部分課程邀請稅務機關的人員來講解,為學生進行實踐知識的“預”傳輸,使得學生對稅務機關的工作內容或者稅務機關的實踐作用有初步認知。這樣在去稅務機關實踐之前,學生自己有選擇判斷的基礎,不至于盲目地選擇是否去實習。這樣的“預”傳輸將有助于學生更加豐富地了解到實踐基地,為其理論知識的學習帶來實踐作用,有助于鞏固雙贏的基礎。
2.增加實踐教學基地的數量,為學生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機會。鑒于實踐教學基地數量有限,部分學生可能無法得到實習機會,學校需要重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問題,不僅要維護目前與廣外達成合作協議的政府機構的協議,還可以考慮開發多一些的政府機構作為廣外的合作伙伴。具體而言,廣外要積極貫徹“產學研結合”思想,增加對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主動與政府溝通交流,讓政府機構了解到稅收專業學生的優勢、特點,讓其深刻理解實踐教學基地對本機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倘若實踐基地的建設能讓學生對政府機構有初步了解,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學生畢業后報考該政府機構,為該機構帶來更多的人才儲備。當然,除了增加實踐教學基地的數量,還可以通過與政府機構協商實習崗位數量達到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得到實習機會的目的。
3.豐富實踐內容,培養真正的正效人才。聯想到校政合作的初衷,即培養正效人才,就不得不豐富實踐內容,只有讓學生多了解稅務局的具體工作內容并讓其真正地操作,才能讓其在實踐教學環節真正的學有所思,讓其將實踐與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為此,建議增加實習生從事崗位的多樣性和延長學生實踐的時間,比如在每個學年固定一定時間安排學生實習實踐,每個學年的實踐內容不能重復,從基礎工作到關鍵環節、職業定位、就業環境,都能有所涉及,而且要把專業特點和工作實際要求結合起來,比如稅收專業的學生在稅務稽查崗位或者檢查崗位實習,這樣校政合作才最有可能培養出正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