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紅,林玉蘭,陳海全,王星昊,王四春,王 旦
(廣西財經學院,南寧 530003)
校園網貸主要是面向高校學生,提供分期購物和現金消費等服務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目前國內外關于校園網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關于校園網貸平臺如何有效運營及創新的研究;二是關于校園網貸利弊問題的研究;三是校園網貸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四是從立法、金融監管的角度來研究“校園網貸”。本文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深入調查學生群體對校園網貸的態度,并結合研究結果給出維持“校園網貸”市場秩序的建議。
1.調查問卷的設計。調查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數據,包括被調查大學生的性別、就讀大學性質、專業類別等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校園網貸現狀,包括校園網貸使用情況、使用目的等;第三部分為對校園網貸的評價,包括被調查者對校園網貸的認同感、參與意愿等。
2.調查對象與抽樣。本次調查于2017年9月在南寧市展開,調查的對象是南寧市的高校大學生。參加調查的大學生的性別比例基本平衡,男性占48%,女性占52%。年級分布也比較符合現狀,大學一年級占20.18%,大學二年級占24.44%,大學三年級占22.98%,大學四年級占25.79%,研究生占6.62%。
3.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本次調查采用紙質問卷調查方式,共發放650份問卷,收回632分,其中有效問卷605份,有效率達95.72%。
1.大學生校園網貸行為概況。據統計,使用過校園網貸的學生占41.49%,沒有使用過但是想嘗試的學生占20%。受訪大學生對其身邊同學校園網貸情況的描述中,回答為“非常多”“比較多”分別占13.72%和24.13%,較少同學使用校園網貸的占31.57%。可見,受訪大學生周圍有較多人使用校園網貸。受訪大學生對校園網貸持“中立”態度的高達58.84%,持“支持”和“反對”態度分別占11.9%和29.26%,說明大學生對校園網貸有一定的風險意識。
2.大學生進行校園網貸的目的。南寧市大學生利用校園網貸所獲取的資金主要是用來購買手機、相機等高端電子設備(48.61%)以及購買衣服化妝品(43.03%)、進行旅行聚餐等交際娛樂活動(39.04%),也有一些大學生用于交學費、購買學習資料(29.08%)。總體看來,大學生使用校園網貸,主要用來滿足自身對高價消費產品及服務的需求。
3.高校及家長對大學生校園網貸行為的態度。據統計,46.45%的大學生認為學校對校園網貸進行了干預,16.86%認為學校沒有干預,37%表示不清楚學校是否干預。反映多數高校對校園網貸行為進行干預,并通過講座、宣傳等將危害傳達到學生,但仍有高校未能向學生表達其對校園網貸的態度。此外,77.29%的家長對其孩子的校園網貸行為毫不知情,13.15%的家長知道孩子的校園網貸行為并表示支持,9.56%的家長知道但不支持。
4.高校學生校園網貸行為風險因素。(1)大學生對校園網貸認識不足。調查顯示,將近4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并不是非常了解校園網貸;在關于校園網貸平臺是否可以輕松貸到款的問題上,表示無意見占比最高,達22.31%。反映大學生對校園網貸的認識還不足。(2)校園網貸過程注冊的信息安全保障程度低。對校園網貸信息注冊存在風險表示非常認同、認同和略為認同的大學生分別占24.79%、28.59%和16.20%,僅有6.61%持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態度,表明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校園網貸注冊的信息安全保障度低。(3)網貸平臺發布的信息可靠性低。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20.66%、22.97%和21.82%的大學生表示非常同意、同意、略為同意校園網貸平臺發布的消息不可靠,僅有6.63%持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意見,表明多數大學生認為校園網貸平臺發布的消息可靠性低。(4)校園網貸還款壓力大。分別有30.41%、25.12%和14.71%的大學生表示非常同意、同意、略為同意校園網貸如果還不上錢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三者共占70.24%,僅有5.62%持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意見,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如果還不上錢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存在信用風險。
1.國家層面。目前國家相關的立法正處于完善階段,缺乏監督管理的依據,校園網貸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得不到保障,容易被不法分子鉆空子,一旦發生糾紛,可能會出現無法可依的局面。
2.網貸平臺層面。(1)違約風險。校園網貸違約風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到期無法償還本息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來源于學生收入的不穩定性,一些學生當初貸款可能想通過兼職來償還,但兼職所得并非固定。此外,學生沒有能作為抵押的物資,導致其償債能力的不確定性。二是一些學生從一開始就不打算還款,他們認為就算不還款也不用承擔后果,殊不知逾期不還款,不僅會使金融機構遭受經濟損失,也會使自己背上信用污點。(2)合法、合規性風險。一些平臺中介利用征信系統的漏洞,誘導學生在多家平臺借款,甚至利用用戶信息進行非法集資。這給學生造成巨大的還款負擔,如果借款學生不能按期還款,他們就會采取恐嚇、騷擾等方式暴力催收。(3)經營管理風險。隨著校園網貸平臺競爭愈演愈烈,一些平臺為了提高業務規模,自動降低門檻。這種不嚴格的審查制度,給貸款的收回留下隱患,如若放款之前沒有核查借款學生信息,那么學生到期不還款,貸款就無法追回,存在經營管理風險。
3.貸款學生層面。(1)信息泄露風險。學生在進行校園網貸時往往需要填寫一些信息,如電話號碼、家庭地址、身份證號碼、父母、教師聯系方式等。這些信息留存在網上,極易泄露。(2)信用風險。大學生的風險意識和財商意識不足,易受網貸平臺“零利息”“零首付”“零風險”等虛假廣告的迷惑,從而肆無忌憚地在網上借款消費,并對逾期還款或者拖欠款項存有僥幸心理。
1.完善網貸平臺的有關立法。針對校園網貸中存在立法不完善的缺陷,國家應在現有的法規基礎上,建立統一的信貸監管制度。第一,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校園信貸企業的審核;第二,制定統一完善的校園網貸標準,對校園網貸的性質、組織形式、經營范圍予以明確規定。第三,明確監管主體及其職責,規定相應部門對校園網貸市場進行監管,從立法上規避校園網貸風險問題。
2.完善大學生個人征信體系。大學生征信體系是征信機構將分散在商業銀行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學生信用信息匯總起來,加工處理,形成大學生信用檔案信息數據庫,為銀行和社會有關方面了解大學生的信用狀況提供服務的系統。完善大學生征信體系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督促學生及時還款,降低信用風險。
3.提高校園網貸平臺的自律性。各校園網貸平臺應為企業長遠發展考慮,采用合法合規的校園市場策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校園網貸平臺也應采用適宜合理的準貸標準,挑選優質的客戶群體,降低借貸風險。
4.豐富學生的財商常識。學校可以通過授課、講座、論壇等形式,使學生了解借貸的利弊和風險,以及失信行為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提高學生的判斷力和維權意識,讓其知道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應如何維護自身權益。其次,鼓勵金融經濟類的學生開展校園網貸產品甄別等系列宣傳、辯論活動,避免大學生由于知識儲備不足付出額外成本。
5.提高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很多在校學生之所以掉入網貸陷阱,就是因為自身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對校園網貸收取的服務費、手續費、利息和違約金等內容知之甚少。因此,大學生應多學金融、理財知識,提高信用風險觀念,合理控制花銷,在借貸和消費面前保持清醒,加強風險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