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物防范意識即對財物的安全意識,財物指財物所有者所擁有或占有、支配的有價值或使用價值的款物;安全意識則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各種各樣有可能對自己或他人造成損害的內外在環境條件的一種戒備和警覺的心理狀態[1]。近些年來,大學生財產安全案件頻發。大學生因校園貸、電信詐騙等方式造成財產損失的事件屢見不鮮,其中,不乏因承受心理壓力過大而自殺或者猝死的案例。而系統研究大學生財產安全教育的論文很少見,無法形成完整的體系架構。[2]因此,我們結合前人的經驗,歷時三個月,自主設計了調查問卷并對沈陽市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希望能夠發現其中結癥,并將所得與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
為了使調查難度降低的同時保證調查結果的代表性,此次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沈陽市區,所調查的市區內的高等院校占到了整個沈陽市高校總數的95%以上,可以代表整個沈陽地區。我們依照地域與錄取分數線進行劃分,選取了24所院校作為調查樣本,樣本占總數的50%。其中包括本科14所,專科院校10所,在辦學層次上與總體保持了基本一致。在地域方面,我們把沈陽市區劃分為了東、南、西、北四大區域,東部區域包括大東區、沈河區、東陵區及渾南新區小部地區;南部區域包括蘇家屯區、和平區及渾南新區大部地區;西部區域包括于洪區,鐵西區,皇姑區及于洪新城;北部區域即整個沈北新區。四個區域各抽取了6所院校。
以自主設計的《關于沈陽市大學生財產安全防范意識調查問卷》為調查工具,采用紙質問卷與電子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開放式調查。累計發放紙質問卷450份,電子問卷175份;有效回收紙質問卷434份,電子問卷175份。回收率達97.44%,具有代表性。統計用 excel 軟件錄入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然后利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交叉分析對最終結果進行整理。
大學生涉世不深、社會經驗少、思想單純,防范意識薄弱,加之目前各高校在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方面做得還不十分到位,所以大學生在安全防范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總的來說,問卷反映的結果表明發生在大學生身邊的財產隱患非常多,即使在校園中,大學生的財產安全環境也并不樂觀。2012年針對大學生財產安全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大學期間,發生過財產損失的大學生比例為35.3%,而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遭受過各種形式財產損失的比例為38.8%,與2012年相比上漲了3.5個百分點。雖然這只是以沈陽市為例的一個調查結果,但這表現出了一個基本趨勢,即近幾年來,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財產安全案件數量是增加的,且這一現象正在不斷地惡化。
通過交叉分析可知,在受調人群中,相當一部分人都發生過不同程度的財產損失情況,各年級遭受過財產損失的人的比重也都維持高位,其中大四學生更有半數以上都遭受過財產損失。而遭受過盜竊的人比重最高,且以手機和錢包的丟失較為常見,其次是誘導或強制消費及兼職騙局。
2.2.1 電信及網絡詐騙成為重要隱患
伴隨著電子商務的日漸興起,以網絡為媒介發布虛假信息實施詐騙的違法犯罪活動愈演愈烈。一些大學生在網絡陷阱誘惑下屢屢被騙錢財,金額也從最初的幾百元上升至幾千元。[3]可見網絡詐騙已不容忽視。
我們的調查發現,傳統的詐騙方式由于其自身形式老套,缺乏變化,因此更易于察辯;而隨著電信網絡行業的高速發展,電信及網絡詐騙也愈演愈烈,這種新興詐騙手段的方式更靈活多樣,難以辨識。數據顯示,有15.8%的人曾遇到過電話短信詐騙或網絡詐騙,雖然仍未成為主流,但與之前的數據相比有著非常可怕的增長速度。這說明新形勢下,電信詐騙及網絡詐騙已經成為了大學生財產安全的重要隱患,也必將成為財產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
2.2.2 傳銷已悄無生息地走入了部分大學生的生活。
傳銷行為作為當今社會的主要違法犯罪行為之一,也是近年來的熱點問題。政府一直對其持“零容忍”態度,對一切傳銷活動行為嚴厲打擊,加強防范。但根據統計結果,有高達五分之一的人曾受到勸誘甚至有極少數人曾參與其中。而通過我們地進一步深入提問,竟有8.9%的受調大學生,身邊存在傳銷的例子,且有一半還是自己的同班同學,這個數字讓人驚心動魄。 要知道,傳銷是不法者通過自身花言巧語,誆騙其他人加入,要求其繳納費用以牟利的一種違法犯罪行為,它更像是一種迷信行為。
2.2.3 當代大學生缺乏維權意識
通過我們調查反映出的結果,在大學生真正遭遇財產損失后,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選擇了報警,通過正當的途徑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絕大部分的人僅選擇與親近的人訴苦甚至當做事情沒有發生過,這種做法無疑是不明智的,這樣不僅無法挽回既有損失,更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調查中:不采取任何措施81人,占比34%;報警53人,占比22.3%;向親朋好友訴說,尋求幫助86人,占比36.1%;其他18人,占比7.6%。
2.2.4 現代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根據分析結果顯示,雖然絕大多數大學生在遭受財產損失后能夠迅速調整好心態,恢復以往正常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但仍有部分大學生在實際遭受損失后留下較大的心理影響甚至心理創傷。
2.2.5 大學生財產隱患意識有待提升
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認為發生財產損失,主要原因在自身,大多數人持這種觀點,這也說明大學生們對潛伏在身邊的隱患還是有一定的認識的,只是尚處于一個萌芽階段,未能充分發揮實際功效。治理財產安全隱患,提高大學生財產安全防范意識是一個長久的作戰,只有在社會層面上引起重視,動員整個社會上的力量與智慧,才能逐步發掘問題本質,解除危機。
現在的大學生過慣了溫室生活,面對紛繁的社會過于樂觀,對人輕言輕信,戒備心低,難以識別諸多騙局,容易落入其中。而在真正遭遇案件時,多數人又無法冷靜判斷,結合現實對事件進行合理的處理,甚至會留下心理創傷。這種綜合素質的缺失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如大學生群體自身不覺悟,即使給予再多的資源,改善現狀也將是無稽之談。
分析中提到,大學生缺乏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周遭存在過多的財產安全隱患。這主要是學校的失職,大學校園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學習生活圈,校方理應做好安全治理工作,為學生解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為其營造安全舒適的環境。但是統計結果得出,校園內部的安全隱患依舊很突出,這就是學校管理不到位,存在治理漏洞的具體表現。
多數大學生們在遭遇財產損失后選擇沉默,除了自身防范意識低下之外,也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申訴途徑,報警又怕事后招致報復行為。我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責任在政府,此前不能有效處理此類案件,樹立威信,現在也難以獲取同學們的信任。政府應該建立專門的申訴機構與通道,專門辦理此類案件,并充分保證遇事大學生的人身權益,才會讓更多遭遇財產安全問題的大學生善于申訴,敢于申訴。
研究如何培養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和防范意識,有助于客觀認識和量化評估財產安全保衛質量,發現存在問題,及時有效地消除學生財產安全隱患,建設平安和諧校園[5]。我們借鑒前人經驗,從個人、學校、社會三方面總結出了提高大學生個人財產安全防范意識的一些方法:
首先,站在大學生個人的角度,大學生應該平時多關注社會時事,了解新型財產犯罪手法,自覺防御抵制;還應該加強與校方和社會有關部門的聯系,在自身或是身邊同學遭遇財產損失時及時上報,盡最大努力追回損失。
其次,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加強財產安全教育,定期開展多樣的教育及實踐活動;同時要重視校園管理,對與校外訪問人員,仔細確認身份,防止不法分子鉆洞子;教師同樣也應承擔起責任,教導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種優秀品質,培養其區分良莠信息的能力[6]。
最后,從社會層面來看,家庭應該改善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并時常教導孩子一些有關安全防范的知識,培養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識;政府應該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部門建設,加強對此類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并建立信用評級制度,對有過前科的人在社會層面上給予一定程度的抵制,以增強震懾能力,防止相關行為的再擴張;同時,加強宣傳力度,利用媒體平臺宣傳安全防范意識,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努力做到警民互信,樹立政府威信,交流經驗,協同處理相關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