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霽
(1.湖南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104;2.北京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并將其上升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共享發展理念作為新發展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問題的最新理論成果。
共享發展理念是針對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特別是公平正義成為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等現實問題和矛盾提出來的,體現了強烈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又順應和引領了時代的發展。共享發展理念的實現,受到經濟、制度、法律、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實現共享發展有賴于建立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機制。
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市場經濟不發達,物質資源相對匱乏,是當前制約共享發展的物質根源。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較充足的物質基礎是共享實現的前提。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是進行其他生產活動的基礎,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較充足的物質條件可以更好地促進共享發展理念的貫徹執行。目前,我國國民生產總值雖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16年中國人均GDP8 866美元,居世界第69位。同時,還存在著地區失衡和貧富差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16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2。[1]雖然基尼系數自2009年以來已經連續7年下降,但仍然超過了貧富差距警戒線。人民可支配物質成果不夠豐富和不均衡不充分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共享發展理念的實現。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才能為實現共享發展理念提供前提和保障。
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是影響共享發展理念實施的最重要制度因素。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就應該安排科學合理的制度來保障人民群眾公正合理地享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分配制度不夠合理,改革發展的成果未能在社會各階層得到合理共享。當前由于國家宏觀調控體制不夠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導致改革開放成本的最大承擔階層和改革開放社會財富的最大受益階層并不一致。必須建立一種公平而富有效率的利益分配機制有針對性地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障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社會保障也叫兜底機制,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的穩定器。社會保障機制決定共享發展的“底線”,因此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實現共享發展的重要制度性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飛速發展,如2011年《社會保險法》的貫徹實施,大大加速了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但總體來說我國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完善,離人民群眾期盼的平等公正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制約了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共享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制度設計使每個人得到公平公正的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機會。但轉型期某些方面的立法空白導致部分人群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如《轉移支付法》的缺失就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表現之一。再如聽證會也是群眾利益表達渠道之一,但由于聽證范圍、程序、結果缺乏明確的法律性規定和制度性保障,導致其作用不盡如人意。
缺少國際上通行的弱勢群體表達自己利益的制度化方式,同時現階段政府的回應也具有單向性、低水平、滯后性、高成本等特點。在社會轉型的加速期,不同的利益群體爭取自己利益的能力逐漸分化,強勢群體在社會發展中話語權較強,而弱勢群體卻無力表達出自己的聲音。是否有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也是一個社會法治程度的表現。建立和完善公平正義的利益表達機制是協調社會利益關系、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法律途徑。
文化是影響人的行為的深層次原因。共享意識的淡薄、零和搏弈的思維方式所形成的利益觀是制約共享發展的的價值觀根源。長期以來私有制社會和幾千年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的影響,導致共享意識的淡薄。再加上長期以來受到零和搏弈思維方式的影響,部分人僅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決定自己的行動,而不關心是否會損害或犧牲他人利益,更談不上主動合作。其實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時代到來,人們之間的聯系和影響空前緊密,利益也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了。利益的相互影響、制約要求人們的利益觀念發生變化,樹立合作共贏觀念是實踐共享發展理念的思想保障。如政府對某種利益關系的協調,如果利益相關人以零和博弈的思維來看待,那無論如何都會有一方不滿意的。若利益相關者能以合作共贏的思維來看待,政府的協調政策、措施會更容易被接受,各利益相關者共享利益、和諧相處的局面才有可能實現。
共享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是一定水平的生產力和較豐富的物質財富。因此,要實現共享發展首先必須促進經濟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1)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經濟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黨的全面領導是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2]所以首先要在經濟工作的發展理念和謀篇布局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行動指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經濟工作必須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落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決策部署。
(2)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運行機制?,F代化經濟體系,要求經濟轉型升級,包括經濟發展的格局將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的發展,主要的特征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為此要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運行機制。如為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政府要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引進、技術培育、技術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服務。再如創新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現有的由政府代表全民監管的監督管理機制容易導致政企不分、對企業干預太多和無法滿足公眾對國有企業知情權的要求等。可打造由政府相關部門分權管理的新機制,對資產實行有效監管。
(3)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要打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進結構性變革是其中的一個主要舉措。要振興鄉村,就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在改革初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生產力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捷地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但今天農村的發展又面臨著新的瓶頸和制約。為使農民共同富裕起來,農業經濟發展不能局限于某一領域、產業和地域,才能更好地整合資源要素,實現產業和區域間的優勢互補,良性互動。[3]同時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要求,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農村經濟的優質高效發展。
(4)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適應和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重大舉措。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緊扣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布局,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均衡發展的迫切需要。在發揮公有制經濟主導作用的同時,可以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也可利用“一帶一路”緩解我國經濟發展中東強西弱的問題?!耙粠б宦贰背h中的大通道的建設以及“向西開放”“向北開放”戰略都會改變了原有對外開放的格局,帶來國內各個區域在對外開放戰略中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使得原來許多閉塞的內陸省份,一下子成為了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有助于我國區域更為協調地發展。
我們不僅要把“蛋糕”做大,還要把“蛋糕”分好,這蘊含著人民群眾對公平與正義的合理要求。我國社會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傳統,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健全共享發展的分享機制就是建立一種公平而富有效率的利益分配制度。
(1)建立就業優先機制。“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平等是共享發展成果的前提,特別是在我國居民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不到3%,大部分群眾是靠勞動性收入生活的情況下,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4],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創造良好的促進就業的政策環境。共享不僅表現在結果,還要求體現在起點和過程之中。就業公平是起點公平的體現。就業優先是屬于政府主動調控的行為,為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就是為勞動者共享勞動成果提供途徑,既是經濟增長追求的目標,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要求和保證。因此,必須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
(2)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科學公平的收入分配機制既是促進經濟穩步增長,也是實踐改革開放成果共享和實現公平、公正的最關鍵步驟。共享發展理念就是針對我國現階段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也逐步拉大的短板而提出的。
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是實現共享的最重要途徑。在社會利益群體多元化的今天,不同的群體有自己不同的利益要求,收入分配體制應該公正合理,體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要改變目前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狀況,最終應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系統性視角來解決,但勞動報酬的分配是最直接發揮效應的部分。
目前的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比重偏低、勞動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偏低、工資增長率偏低。富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資本,窮人的主要收入靠勞動,因此在初次分配中應更注重公平公正,增加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證所有勞動者都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回報。
(3)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調節監管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實現共享發展,就必須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協調機制,及時協調各種利益關系,讓利益相關方取得利益的大體均衡。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調節監管機制,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在再分配中充分發揮稅收、轉移支付、社會福利等手段的作用,提低限高擴中,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完善收入分配監管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同步增長和提高的協調機制。
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一項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現代社會制度,它的不斷完善,反映出社會發展理念與保障水平的不斷提升。
(1)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險體制。定型和優化基本社會保險。目前,我國已實現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過去長期存在的農村居民和城鎮非就業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空白已被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填補了空白。已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大部分省份實施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防止部分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也在加速推進。在制度上已實現全覆蓋,但在實踐中,還需要在“查漏補缺”上下功夫,力爭做到覆蓋每一位城鄉居民,保證基本社會保險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并且很多制度長期處在實驗性改革狀態,責任分攤不夠清晰,結構不夠穩定、預期不夠明確,必須進一步定性和優化,實現公平、可持續發展。
發展好由社會各界分擔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旧鐣kU只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對于居民的個性化需求或較高要求就無能為力了。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可嘗試引進有社會各界分擔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如在養老保險中,第一層次的保險由政府、用人單位或雇主、勞動者三者共同繳納,第二層次的保險可由用人單位或雇主、勞動者二者共同負擔,第三層次的保險可由勞動者個人負擔。多層次共同發展,才能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與市場資源,壯大社會保障制度的物質基礎。
(2)完善社會救助體系。黨的十九大提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5]進一步完善扶貧責任制,首先各級政府、各部門、各行業都要行動起來,承擔起各自的任務。要根據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因人因地施策,確保扶貧實效,這也是確保低收入群體共享改革成果的實效措施。其次要建立健全民間捐贈、社會救助、志愿活動和慈善事業的體制機制,尤其要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彌補政府社會救助資源的不足。如此多管齊下,才能完成2020年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的計劃。
困難群眾救助,是社會保障的又一大任務。社會保障制度是對人的基本權利的一種規范的制度性保護。1997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開始實施和黨的十六大后農村低保制度開始在全國依次有序鋪開,使得救助的重心從救災扶難轉為扶貧托底,救助的方式從一些專項活動、不定期轉為常規化、規范化和可持續,救助的性質從幫扶變為了義務。救助政策制度化帶動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有了質的飛躍。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讓弱勢群體分享社會發展成果,是現代政府的一種責任,也是實現共享發展理念的保障性舉措。各級政府要提高“兜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起以生活救助制度為主體,專項救助制度和特殊救助制度共同發展的“一體兩翼”的“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促公平”社會救助體系。[6]
(3)加快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對社會保障體系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以往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有較大差距,今后的發展是要在增大公共服務供給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農村、貧困地區傾斜,著力解決目前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公共服務不平衡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7]最大程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最大程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公共服務普惠性原則。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是否具有普惠性應成為公共服務發展的目標和評價標準,引領公共服務的改革,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活的方便、生活品質的提高、感覺到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4)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政府應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創新公共服務方式,為全社會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訴求。
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資金投入機制。[8]公共服務供給必須以政府主導、財政投入為主,才能保證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和公益性,所以要確保財政用于民生的增幅不低于財政預算支出的增幅和投入資金有保障、可持續,政府必須建立起有制度保障的投入機制。需注意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社會資本也是公共服務領域資金重要來源之一。允許多元化的投資主體進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才能盡快解決我國公共服務比較薄弱的局面,盡早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
(1)激發人民的主體意識。文化能起到對個人和社會的“教化”的作用,從而塑造個人,引導社會。要實現共享發展,也需要強有力的觀念支持。所以首先要提高人民共建共享的意識,讓共建共享成為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9]由于我國過去長期處于封建社會,人民的主體意識受到壓抑,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使人民群眾主動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人人盡力,各盡所能;同時也應意識到享有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政府應主動搭建人人參與的平臺;人民群眾應有主人翁意識,人人參與、共建共享。
(2)培育合作共贏的價值觀。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使人們的思維方式從零和博弈轉向合作共贏,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上確立起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利益觀。在人們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的今天,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應與時俱進,零和博弈的思維定勢已不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合作共贏既是國家之間合作的指南,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指導思想。弘揚以合作與共贏為核心內容的集體主義主旋律,對于公民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調節民眾對物質獲得感的預期,促進社會優良風尚的形成具有引領作用。
(3)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慈善美德作為現代慈善事業的情感動力。在中國的傳統道德中人民普遍認為德莫大于仁,莫大于善。恤老慈幼、濟貧扶弱、樂善好施、矜貧救厄、矜貧恤獨、救災恤患是中國人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這些道德標準都是中國古代慈善思想的體現。中國的慈善思想源遠流長,而且對后世影響深遠。政府應鼓勵和褒獎這種道德實踐,倡導和推行這種慈善思想,結合友愛等價值觀建設慈善文化,培育慈善組織,為人民群眾樹立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利益觀奠定倫理道德基礎。
(1)填補與利益公平分享有關的立法空白。在我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一些方面的立法還趕不上瞬息萬變的社會變化,特別是利益格局深刻變動的今天,很多與利益公平分享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是空白。由于這些方面的立法空白,所以在我國工業化、市場化與改革開放過程中,因經濟社會體制轉型、政策偏向或市場失靈等原因而導致了某些方面的利益失衡,如某些地區因發展經濟而使生態或環境受到了破壞,部分群眾為配合改革的整體發展而下崗或失業,或弱勢群體缺乏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而導致長期貧窮等,必須建立健全共享發展的利益分配和補償機制。如政府使用財政支付的手段來加強社會保障,但相關制度并沒有定型,應使用法律形式將財政支付的原則、內容、形式、預算和監督等確定下來,這樣財政投入的規模和規范性才能得到保障。應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益、自然資源利益、環境利益、勞動就業利益、產業利益、社會保障利益、公共投資利益、融資體制改革成果公平分享的法律制度和改革發展成果公平分享的財稅法律制度,避免有些資源型行業憑借壟斷地位取得與它應得利益不相稱的收入。
(2)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表達機制。暢通人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表達合理訴求渠道。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不同群體表達自己利益的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工人、商人等群體一般通過工會、商業或工業服務組織等表達自己的利益,但農民和一些弱勢群體群眾既沒有自己的團體,又因文化低、利益表達渠道的狹窄等原因無法通過個體進行有效表達,所以表達效果十分有限。所以,需要有針對性地培育代表困難群眾的社會團體,賦予其利益表達的權利和義務。必須真正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表達機制,為不同群體提供公正、順暢、多向度的表達利益的制度性平臺,引導人民群眾以理性和制度化的方式化解沖突,有序表達利益訴求。應加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以及信訪等機構傾聽和回應群眾訴求的有效性,如各級人大代表有權利和義務及時全面準確地搜集、分析群眾的思想動態、心理情緒、意愿訴求,真正成為群眾訴求與政府回應的橋梁和紐帶。政府應主動搭建與群眾良性互動的平臺,如領導接待日等。還應創新利益表達渠道和政府反饋載體建設,如開通公眾利益熱線和建設電子政府等。對于公眾表達途徑和政府回應渠道時間等應通過法律程序來保障。為不同群體提供公平表達利益的平臺,不僅是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經濟利益要求,也是滿足不同群體參與管理等民主權利的要求。沒有政治、文化、社會等其他非物質成果的共享,經濟成果的共享也難以保證,只能是一種道義上、非強制性、帶有施舍意味的共享。所以共享發展的內容應該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
(1)構建多元共治的監督體系。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過程中的監督作用。政府的監督體現在事前制定政策、事中監督執行、事后評估總結。政府的引導、監督作用能有效彌補市場失靈、調節收入分配差距,促進共同富裕。其次可利用媒體監督、利益相關者的監督。媒體對強勢權力主體的監督,對不公正事件的監督,為弱勢群體的權益鼓與呼,有助于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利益相關者對自己的利益會格外關注、敏感,一旦利益受損,會第一時間察覺,只要給與他們表達、申訴、發泄的渠道,傾聽他們的呼聲,利益受損的群體就能得到及時的權益救濟。多元的監督體系是共享發展實現的保障。
(2)綜合運用多種監管手段,建立健全成果共享監督機制。共享發展是為了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群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此,需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監管手段來建立健全成果共享監督機制。如經濟上應建立公有產權收益分享制度,國有企業經營所得,除企業職工工資福利、上繳利稅、企業自身發展基金外,其中一部分應上繳中央財政用于全民分享,深化改革國有企業現有的利潤分紅制度。集體土地所得,應讓集體成員共同獲利。農村土地收益要注意公平分配。法律方面,應依靠《社會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在“提低”和“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有關資源稅、遺產稅和贈與稅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來調節貧富差距。行政方面可通過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和政府的一些工作或監督來確保社會發展成果由全體社會成員公平享有。對于共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公正、不規范、不合理的現象,可由執法部門按法律法規給與相應的法律懲處或視情況由政府監察、審計等部門處給予相應的懲處,約束相關者的行為,從而規范推進共享發展??傊梢跃C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監管手段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成果共享監督機制。
以上幾個方面的機制,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共同推進共享發展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