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璟,莫欣岳,王靜宜
(1.蘭州大學 大氣科學學院,蘭州 730000;2.蘭州大學 經濟學院,蘭州 730000)
P2P網絡借貸是一種以信息平臺為基礎,實現放款人與借款人之間資金融通的借貸方式[1]。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這種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借貸的業務迅速發展,并逐漸走入大學生的生活。P2P網絡借貸在為經濟不寬裕的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也為其他學生提供了一個盈利性的平臺。然而,在這看似欣欣向榮的表象下暗藏諸多風險,令人防不勝防。近期,大學生因無力償還貸款而跳樓[2],裸條及情色交易[3]、校園詐騙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令人大為震驚。如何看待和解決大學生網絡貸款出現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不僅關系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學校家庭的和諧,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發展。本文將從大學生網絡借貸現狀入手,對大學生借貸問題的成因進行多角度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1.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大學生正處于心智發展尚未成熟階段,無法分辨和預估不良的網絡借貸給自己學習生活帶來的危害和給家庭學校造成的影響。追求新鮮時尚的事物和愛慕虛榮的心理,導致大學生有很強的消費需求和提前消費的習慣。當父母提供的錢不足以負擔自身消費需求時,網絡借貸平臺就會通過“手續便捷利息低”的夸張宣傳以及隱瞞實際消費情況的手段誘導學生進行過度消費,陷入網貸平臺的圈套中。隨著網絡貸款在學生中的流行,進一步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攀比心理,使貸款的金額越來越高,若不能及時還款,就會陷入利滾利的陷阱,背上沉重的債務,影響學習生活和誠信記錄,嚴重時會產生抑郁等心理問題。逾期不能還款時還會收到短信和電話催款,甚至遭受人身、名譽威脅等不道德的追債手段。
2.加重家庭負擔,帶來校園安全隱患。大學生的消費欲望強,但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母,有些學生陷入網絡借貸的陷阱而背上了較大數額的債務,網絡借貸平臺就會把債務轉移給學生家長,對于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家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網絡貸款平臺主要是通過網絡開展宣傳和辦理貸款業務,不能夠深入到校園去宣傳推廣,于是他們利用在校學生作為下線開展業務。一方面,有些校園中介自身參與網絡借貸或陷入到多家網絡借貸連環套的惡性循環中,這些學生迫于還款壓力而對網絡貸款粉飾美化,欺騙更多學生陷入其中;另一方面,有些貸款平臺對沒有按期還款的學生進行追討,有些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威脅學生人身安全,破壞校園正常秩序。
3.網絡貸款平臺隱形費用多,審核程序不嚴。網絡借貸平臺以低分期利率、手續便捷和低門檻吸引在校大學生進行網貸,對借款人隱瞞實際費用標準,沒有說明其中的服務費、違約金、利息等相關事項。P2P平臺上的貸款采用與借款人私定協商的方式計算利息,大學生在借款時,如果沒認真解讀約定條款,容易陷入連環貸當中,有些條款對不能按期還款的錢用利滾利的形式進行復利計算,本利翻轉,貸款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網絡借貸平臺為了獲取業務,對借貸者身份驗證不嚴,只需要提交包括學生證、身份證、家庭基本情況等個人信息就可以辦理貸款。因為個人進行借貸的金額是有限的,為了獲取高額度的貸款,有些學生借用周圍其他的學生信息辦理貸款,有些學生甚至私自盜用他人信息,如貸款到期未還清,會讓其他學生也產生不良信用記錄甚至面臨被追債的風險。部分學生在平臺中進行投資收益時,對借款人信息的真假分辨能力不足,有些借款人拖欠欠款或不還欠款,有些則用虛假信息進行貸款詐騙,甚至有些網貸平臺卷款跑路,這些都會讓學生的投資打了水漂。
1.大學生消費觀不成熟。高校學生剛剛脫離父母的管束步入獨立生活,消費觀尚不成熟,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大學生的從眾心理促使其為獲得群體的認同和接納而盲目服從同伴的消費方式[4]。同時,當代大學生受互聯網影響較深,社會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攀比之風等不良觀念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催生了大學生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的行為。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母的生活費、獎助學金以及勤工助學的收入等,經濟能力十分有限。而大學生對新事物、新產品的需求與有限經濟能力之間的矛盾,使得本就容易受他人影響的大學生進一步被網絡借貸平臺的宣傳所迷惑,進入網絡借貸平臺的圈套。缺乏社會經驗和金融知識的大學生在陷入網貸陷阱后,不敢同父母和教師及時交流,使問題不能及時得到妥善解決反而愈演愈烈。
2.學校監管不足及父母的不良影響。家庭生活中,父母在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消費觀念和行為。有些父母平時生活中花錢沒有規劃,經常透支信用卡和分期購買奢飾品等;有些父母將高消費作為鼓勵孩子學習的手段,間接導致了孩子攀比心理的形成,毫不考慮自己的經濟情況,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資助就會選擇網絡貸款的方式滿足自身需求。隨著大學的擴招,在校學生的數量日益增長,現有的師資力量不能滿足學生管理工作的需求。主管學生工作的教師和輔導員人數的缺口,使得學校難以及時掌握每一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態,造成監管不足。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信息傳播途徑增加、傳播內容泛濫,各種網絡貸款信息鋪天蓋地地涌入高校,加大了學校監管網貸情況的難度。
3.網絡貸款平臺自身管理不完善。網絡貸款行業監管不力,提供貸款門檻低,審核程序形同虛設。部分網絡借貸平臺為吸引學生搶占高校市場,只需提供身份證明、學籍證明和父母信息就可以取得小額貸款,容易出現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或者用虛假的材料進行貸款的行為。由于網貸平臺不能通過征信系統對借貸人進行驗證、無法掌握借貸人真實信息,有些學生利用平臺之間不溝通,無法審核借貸人償還能力的漏洞,在多個平臺注冊進行借款或填補借貸漏洞,結果越陷越深、債臺高筑。網絡貸款平臺主要通過管理服務費、逾期費等費用獲利,這些費用是由網貸平臺自行擬定,沒有統一的標準,利息和費用收取比較混亂,看似不高的利息加上其他費用,總利息與銀行相比非常之高,有些甚至超過20%,成為一種變相的高利貸。
4.政府部門對網絡借貸平臺監管和約束力度不夠。目前,國家對規范網絡貸款平臺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導致一些網絡借貸平臺通過鉆法律漏洞謀取自身利益,危害網貸市場的有序競爭和健康發展。2015年底,銀監會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研究起草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做出18個月過渡期的安排[5],其間主要通過網絡貸款機構自我規范、行業自查自糾、清理整頓等方式凈化市場,故現階段對網貸的監管還未落地。政府正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大學生網絡借貸平臺的約束力度。
1.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青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重要時期,要注重自身的誠信教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努力克服從眾和攀比心理,用理智引導自己的消費行為。同時,應積極主動學習金融方面的知識,學會通過正當途徑進行理財和消費,加強對網絡貸款和分期購物平臺的了解,增強風險意識和按時還款習慣,學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父母注意培養孩子的理性消費理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的消費理念對孩子影響深遠而持久。為了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一方面,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要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以身作則;另一方面,幫助孩子了解理財、投資和借貸等相關的金融知識,引導孩子理性消費。此外,打通學校和家長的交流渠道,共同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消費理念,雙向掌握學生的消費習慣,從而更好地監管大學生的網貸行為。
3.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管理和引導。高校應與家長和社會一起,引導學生規避網絡貸款中的圈套,維護校園的安全穩定。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線上的方式,通過微信公眾平臺、QQ群、學校和學院網站等方式,說明盲目貸款的危害、宣傳網貸知識、發布理財知識及倡導合理消費。線下可通過年級大會、班會及邀請銀行舉辦講座等途徑,幫助學生了解儲蓄卡、信用卡及網絡借貸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理財。結合不良網絡貸款平臺的情況及相關案例開展校園活動,增強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養成誠信自律的習慣品質。輔導員可以通過學生干部了解班級同學的消費情況,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及時發現學生參與網絡借貸的苗頭。政府與學校相互協作,共同鼓勵大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生活的情況下,通過勤工儉學、社會兼職等正當渠道來擴展經濟來源,降低大學生陷入網絡貸款的風險。與此同時,要提高校園網絡安全建設,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及時清理校園中網絡借貸平臺的虛假宣傳信息,加大對不良網絡借貸平臺的監控力度。
4.網絡借貸平臺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P2P網絡借貸平臺可以聯合學校對學生的信息資料進行核實,針對不同的貸款用途設定不同的額度與利息。網貸平臺還可以聯合家長共同監督,提醒大學生還款時間和額度,讓父母了解學生借貸情況,減少學生逾期未還欠款的風險和平臺壞賬損失。與此同時,加強P2P網絡借貸平臺之間的交流,防止同一名學生在多個平臺進行“拆東墻補西墻”式的借款,以免最后產生遠超償還能力的巨額債務。此外,網貸平臺要提升網絡技術水平,嚴格借款人信息審核和保密程序,避免冒用他人信息進行貸款的情況出現,也避免不法人員竊取和利用平臺上其他借款人信息的事情發生。各個網貸平臺應通過產品創新和差異競爭來獲取利潤,不應利用法律漏洞和壟斷的方式進行惡性競爭。
5.政府加強立法和監管。目前,我國網貸市場秩序混亂,沒有統一的規范,如服務費、逾期費等是由網貸平臺自行規定。關于網絡借貸的法律法規及監管機制尚不健全,部分網貸平臺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規避法律監管。因此,要規范網貸市場,政府部門應加強立法,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建立針對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的行業性規范和專門的法律法規[6],出臺市場準入政策,嚴守準入條件,加強社會監管。在加強立法監管的基礎上,加大對不法網絡借貸平臺的治理力度,嚴厲打擊部分網絡借貸平臺借隱形費用和復利計算進行的變相高利貸行為。政府需要嚴格監督網貸的審核程序,避免網絡平臺的借貸門檻低、手續過于簡單的現象,避免使用虛假信息借貸和單人在多個平臺上進行貸款的行為,以防止大學生陷入高利貸陷阱而背負上巨額債務。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P2P網絡借貸已進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大學生網絡貸款行為,規范網絡借貸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服務于大學生的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正面作用,實現P2P網貸平臺與大學生的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石志紅.大學生P2P網絡借貸風險及其管理對策研究[J].電子商務,2016,(23).
[2] 陳鵬.校園借貸:餡餅還是陷阱[N].光明日報,2016,(6).
[3]周新娟.網絡借貸背景下的高校學生畸形消費心理研究[J].科學論壇,2016,(12).
[4] 程誠.大學生消費的同群效應[J].青年研究,2015,(2).
[5]謝留枝.如何看待大學生網貸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6,(18).
[6]井月.大學生分期購物市場:現狀、問題和改進措施[J].經濟師,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