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麟 ,方 穎 ,林海波 ,潘萬貴
(1.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部,浙江 臺州 318000;2.臺州經濟研究所,浙江 臺州 318000;3.臺州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部,浙江 臺州 318000;4.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做出了新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面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新環境、新挑戰,這就要求職業教育準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全面服務新常態,為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技術革新、產業轉型升級培養更多技術技能人才,提升我國人力資本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院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逐步提高,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在促進就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同時也要看到,隨著工業化進程、產業轉型升級,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需求狀況發生了明顯變化。當前,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辦學條件薄弱,發展不均衡,培養能力和質量有待提高。T市迫切需要建設一支與制造業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切實改變當前技能人才總量不足、高技能人才短缺等問題。形成與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與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相匹配的人才培養體系。當前,T市對人才的需求將會集中在中高端制造業生產、管理等一線的技術工人,第三產業的高端服務業的技術應用人才,以及能將知識成果轉化為工程、生產第一線應用實踐,并能進行技術、工藝和生產組織創新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然而,在高技能人才在就業過程中,用人單位普遍反映企業面臨人才招聘困難,招進的畢業生不能很好適應崗位需求,需要在相應崗位長時間的認識、學習、適應過程或者在相關行業進行二次回爐、再培訓,缺乏人才實用性和有效性。院校的人才培養標準、內容等方面與企業的崗位需求沒有很好對接,無法滿足企業人才急需、實用的要求。企業需要院校為其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解企業之需,而當前培養技能型人才是社會的急需,但是高職院校的高技能人才綜合的素能結構差,與企業轉型升級不相適應,與發展過程中層出不窮的新工種、新工藝不匹配。
造成供需的矛盾,院校無法與社會需求完全對接,究其原因,可歸結于以下幾點:(1)經濟發展方式與職業教育沒有準確銜接;(2)經濟增速調整與職業教育質量不相匹配,專業技術水平不高;(3)職業教育助推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還處在摸索階段;(4)資源配置與現代職業教育不相協調,多元辦學、民辦與公辦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未有效落地。
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目的是培養高素質高級技能型人才,實現職業教育、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結合,圍繞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以市場需要為目標,圍繞本地區產業、企業發展。通過將所培養人才輸送到區域經濟建設中,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實現社會經濟價值。
1.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路徑設計。在區域經濟產業轉型升級換代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過程中,職業教育具有更加突出的影響。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加載職業教育對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驅動力,設計勞動力素質和職業技能提升是經濟增長的強大驅動力和助推器??紤]受到原材料、人力資源成本上升和市場經濟變化等因素反方向的逼迫影響,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正積極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和技能密集型轉變,需要勞動力資源從低技能水平向高技能水平,從低素質向高素質提升。在路徑設計時,必須考慮職業教育的地方性,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促成其成為經濟鏈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勞動力資源走向市場的紐帶。發展職業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勞動力職業技能和文化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社會效益,從而有力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2.治理體制、治理政策法規、治理制度治理監控體系構建。構建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的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內容主要包括治理體制、治理政策法規、治理制度、治理監控體系。明確各方權責,有效發揮市場作用的機制,職業教育政策法規的完善和各層面保障職業教育發展和實施的制度和標準建設,第三方職業教育治理、監控機構建設研究。行業是連接教育與產業的橋梁和紐帶,發揮行業等在推進產教協作機制中的作用與指導能力、決策作用,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3.課程與市場適應性建設。加強適合于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匹配的課程建設,促進職業教育與的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需求的匹配。以課程改革價值導向,提升職業教育課程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適應于經濟發展需求與提高職業教育對勞動力市場的適應。尤其重要的是根據行業企業的意見開發課程,由行業、企業、學校教師、學生等多元主體的共同責任和意見共同完成。研究職業教育與生產過程的銜接模式,教育與社會評價的結合機制。
4.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需求的吻合。在院校發展過程中,定期對本職業學院培養的人才培養質量與地方產業對接工作的反思、研判,發現、分析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改進措施,擬訂改進計劃,分析職業教育體系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堅持能力本位教學理念,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和通用能力培養,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管理層要積極推進現代學徒制等職業教育的改革,采用校企雙師帶徒,工學交替模式,選擇的教育內容主要是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傳授給學徒的是有關制造業、服務業、電子商務商業等方面的知識、技藝以及本行業的道德觀念。以感性經驗傳授為多,以生產勞動的技能訓練為主,邊干邊學。為提高勞動者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企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支撐。選拔優秀學生與我國臺灣地區、德國等形成持久穩定的國際交流合作(交流生、訪問學者)。從促進經濟發展的需求出發,職業院校要努力提升職業教育體系與勞動力市場適應性。以提高質量和綜合素質為核心,使職業院校學生成長為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的技能型勞動力。職業院校要追求學生具有綜合的實用性技能為目標,突出強調培養受教育者的職業適應能力,提高其發展空間。
5.多元投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分析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協同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問題加以、挖掘相關方的利益共贏點,促進職業教育與的地方經濟的發展,構建協同發展模式。職業院校領導層要積極探索各方參與職業教育的利益點的多元投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合作過程中,充分考慮各成員的利益共同訴求,做好多元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及權利分配,務必考慮參與主體話語權,權責均衡,暢通利益的訴求表達途徑,整合各成員單位資源,進一步構建、完善社會、職業學校、企業和個人多元參與的高效職教供給體系。
職業教育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對就業、創業具有很強的促進政策。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策略,更好地促進高技能人才開發,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尤其注重高等職業院校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開發,培養重點領域產業人才、緊缺急需人才的開發,以人才優先開發推動產業升級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相匹配。職業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經濟發展需要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向中高端發展,實現“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實現價值鏈與產業鏈的升級。
新常態下,通過職業教育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從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協調融合發展路徑,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課程建設,探索、分析不同利益相關者間的利益點和參與熱度、意愿,以促進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職業教育治理的格局。構建高效的多元參與的協調性治理體系,通過建立和完善治理體制、治理政策法規、治理制度、治理監控體系,正確處理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產學無縫對接、就業零距離、學生及用人單位雙滿意目的,發揮職業教育在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實現“質”與“量”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任秋君,駱子石.高技能教育三一一體職業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3]黃耀五,譚紹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4]丁紅玲.職業教育的和諧發展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5]周明星.職業教育學通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陳慶.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J].高教高職研究,2010,(17):200.
[7]謝宏.試論高等職業教育與陽江區域經濟發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7):50-51.
[8]趙勃.試論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以寧波地區為例[J].科學時代,2014,(24).
[9]谷峪,李玉靜.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框架構建和內容解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5,(16):8-13.
[10]謝勇旗.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職教論壇,2011,(4):21-24.
[11]張玉明.知識溢出、空間依賴與中國省際區域經濟增長問題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0.
[12]王大根.要素流動、產業轉移和區域經濟一體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