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明,李鳳敏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廣州 510642)
P2P(peer to peer)網絡借貸,即個體網絡借貸,簡稱P2P網貸。由于P2P網貸具有貸款便捷、貸款門檻低、適用范圍廣等諸多優勢,加之利益驅動和監管規則不健全等原因,該類平臺自2007年出現后便呈現出超高速增長的趨勢,僅用八年時間,全國P2P網貸平臺近3 000家,成交量突破1萬億元,同期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僅23萬億元。據網貸之家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8月底,全國現存P2P網貸平臺2 235家,8月份全國P2P網貸成交額1 910.30億元,是上一年同期成交量的近2倍。從廣東來看,2015年11月末達到高峰,全省P2P網貸平臺共計480家,隨后由于專項整治等因素逐漸遞減,至2016年8月末,共404家平臺在線運營,排名全國第一。伴隨著行業的超常規發展,P2P網貸平臺呈現出兩大特點(資料來源于廣東銀監局和廣東省金融辦內部文件)。
1.良莠不齊。由于缺乏監管規則和行業統一標準,P2P網貸機構準入門檻極低,業內魚龍混雜,機構在人才、技術、風控水平等方面發展良莠不齊,甚至出現打著互聯網金融幌子,借平臺非法集資或者詐騙,不僅給借貸雙方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網貸整個行業,甚至整個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2.風險集聚。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1 263家P2P網貸平臺出現問題,占P2P網貸平臺總數的1/3,僅2015年一年,全國停業及問題平臺就新增896家。不斷暴露的問題也令人震驚,整個行業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大部分被曝平臺涉嫌刑事犯罪。
1.偏離信息中介定位。目前,大多數P2P網貸平臺都直接或間接向借款人提供本金或利息保障制度,這種附加平臺信用的經營模式推動國內P2P行業快速壯大,但同時也改變了P2P網貸平臺的基本性質。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認為,國內絕大部分P2P網貸平臺已經偏離信息中介方向,轉而發揮信用中介作用,代行“金融機構”職能。如深圳的“旺旺貸”,在“跑路”之前聲稱“年化利率均在18%~24%,提供本息保障”;又如涉嫌非法集資的“錢海創投”,在其平臺上許諾“高回報率,本金保障、百分之百賠付”。然而,多數P2P網貸平臺并不具備相應的風險控制手段和風險緩釋能力,一旦借款人出現大面積違約,就會引發嚴重的流動性風險和可持續經營風險。
2.偏離服務主體。P2P網貸平臺的發展初衷在于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以靈活多樣的互聯網方式滿足該部分群體的融資需求。但近兩年來P2P網貸平臺的服務主體逐漸發生偏離,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如2015年被公安機關立案的“盛融在線”:平臺累計借款超過1億的人數共有54人,其借款總額達62.5億元,占平臺交易額的49.3%。更進一步看,累計借款排前10%的借款人,借款總額高達117.9億元,占總成交額的93.02%。也就是說,平臺大部分資金投向了億元以上的大項目,而投資者的投資金額則多在50萬元以下。
3.偏離線上經營模式。近兩年,部分P2P網貸平臺脫離完全的線上經營模式:將營銷轉向線下,組建“地攤式”線下銷售團隊,大肆開展宣傳,惡意誘導消費者。如近來風波不斷的校園網貸,其目標對象主要是沒有正常收入來源、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大學生群體,通過歧義性語言或欺騙性手段在校園開展虛假片面宣傳或促銷,惡意誤導大學生進行非理性消費。一些平臺刻意隱瞞借款的真實風險,以“零首付”“零利息”等低門檻、低成本進行欺騙誘導;一些平臺通過“校園代理和層層分包體系”模式進入校園,破壞正常校園秩序,影響學校穩定。在大學生借款發生逾期后,又采用暴力催收等手段脅迫借款人還款,導致校園網貸進入失控、失序狀態,個別大學生甚至因無法還貸付出生命代價,社會影響極其惡劣。
4.缺乏風險管控。互聯網金融企業普遍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幫技術,缺乏盡職調查和大數據基礎,無法有效識別、監測、動態管理風險。“盛融在線”的風險管理漏洞之一即缺乏風險隔離,客戶資金全無保障。與大多數平臺公司一樣,“盛融在線”未與正規銀行機構簽訂資金托管或存管協議,而是使用第三方支付系統“國付寶”“支付寶”等進行線上充值,甚至可以線下充值。客戶資金缺乏風險隔離,平臺公司缺乏經營約束。漏洞之二為缺乏風控體系,業務經營如履薄冰。其采用資金池方式運作,以短養長,但卻缺乏基本的流動性管理意識、技術和能力,缺乏必要的風險緩釋資本,進而因個別項目回款出現逾期,引發兌付危機,最終資金鏈斷裂。
1.強化P2P網貸平臺信息中介地位,設置市場準入門檻。首先,進一步強化P2P網貸平臺信息中介地位。《指導意見》明確界定了個體網絡借貸的內涵和性質。個體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屬于民間借貸范疇。《暫行辦法》也開宗明義地指明了P2P網貸平臺的信息中介性質。因此,應當盡快出臺監管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P2P網貸平臺主體地位,明晰P2P網貸的合法界限,進而實現全社會的共識。其次,設置市場準入門檻。在法律機制上通過設置市場準入條件給予P2P網貸平臺以合法地位,是防范市場風險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互聯網借貸市場規范經營的前提要件。建議設置適當的實繳資本門檻,實繳資本的多寡可一定程度反映平臺股東實力和經營能力,可以很好地過濾掉一些騙子類平臺,留下正規的經營平臺,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
2.構建高效的P2P網貸平臺監管機制。《暫行辦法》規定,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具體負責本轄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的機構監管,包括對本轄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的規范引導、備案管理和風險防范、處置工作。因此,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應當建立網絡借貸行業重大事件的發現、報告和處置制度,制定處置預案,及時、有效地協調處置有關重大事件,完善相關實施細則。
3.完善第三方擔保制度。《暫行辦法》已明確禁止“自我擔保”。根據《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融資性擔保公司主要是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債權提供擔保且有10倍杠桿率的法定限制。而互聯網信貸平臺的交易規模會基于互聯網的開放性而不斷增長,所以融資性擔保公司的進入容易違背10倍杠桿率的規定。因此,融資性擔保公司不應作為我國互聯網信貸平臺的第三方擔保機構。對于沒有取得特許資質的非融資性擔保公司,法律制度的設計應不斷加強其自身的風險識別能力與風險承擔能力,嚴禁其設立互聯網信貸平臺進行非法吸存、非法集資與非法理財。
4.健全第三方資金托管制度。主管部門應推動更多銀行為網貸企業開放資金托管業務,保障資金的安全運營。堅持網貸平臺為信息中介機構的性質。為防止欺詐、資金池等行為的存在,P2P網貸平臺資金必須第三方托管,在保障托管資金的真實性、有效性的同時,也要明確托管人職責、義務,避免托管機構和P2P網貸平臺的利益沖突[1]。
參考文獻:
[1]吳雋.互聯網信貸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優勢與風險探析[J].區域金融研究,2015,(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