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茹
(中共渭南市委黨校,陜西 渭南 714000)
對于渭南而言,新時代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當前發展過程中更加突出和強烈。渭南市區位交通優越,但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資源稟賦得天獨厚,但發展優勢不足;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充裕,但文旅產業融合度不夠;工業不大發展得不夠快;生態環境建設仍面臨巨大壓力。渭南雖擁有“關—天經濟區”“陜甘寧革命老區”“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等多項政策紅利,卻沒有轉化為發展紅利。因此,渭南新階段的發展以追趕超越為主題,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建設“三地一中心”為重點,全力打造經濟發展升級版。這個定位和目標使渭南的發展重新站在了一個新的戰略高度,為新一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能不能預期對標實現自己的新目標,對此我們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對現實有所裨益。
第一,從當前面臨的大小環境看,良好的發展環境為渭南市追趕超越提供了先決條件。從國家大環境看,改革創新向縱深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一帶一路”建設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和契機。從省內看,目前陜西省已經穩步邁入中等發達省份行列,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十年處于全國第一方陣,對外開放水平保持中高速,產業邁向中高端已成為陜西經濟在新常態中的真實寫照。中省多項政策、規劃和機遇的重疊和耦合,形成了渭南轉型發展、追趕超越的新優勢。從渭南市自身的發展看,近幾年渭南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水平,經濟綜合實力排名實現爭先進位,現代產業集群初具雛形,正處于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也是實現追趕超越的重要機遇期。從渭南當前面臨的大小環境看,渭南市具有追趕超越的先決條件和堅強后盾。
第二,從經濟增長速度上看,渭南穩定的增長速度為追趕超越奠定了良好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發展仍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發展不僅僅是速度和總量的發展,而且要追求高質量和高效率的發展。渭南市屬于西部欠發達地區,把蛋糕做大依然是渭南的主要發展目標。“十二五”以來,渭南市經濟發展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2012—2016年這五年,渭南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7%,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年均增長19%,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從“十一五”到“十二五”乃至“十三五”,基于渭南市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要求,經濟發展的定位實現了在西北東部崛起、跨越式發展—追趕進位、跨越式發展—追趕超越發展這一系列的科學轉化。追趕超越正是在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上鎖定目標,辨明方向,使追趕的對象更明確,超越的尺度更具體,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從2015年以來,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等因素影響,渭南市主導產業——工業經濟持續下行,產品價格連續下降,傳導效應凸顯,當年GDP增速下降為8.7%的個位數,2016年GDP增速下降為7.5%,增速放緩的趨勢明顯。2016年經濟增速較2015年回落1.2個百分點,低于年度任務1.5個百分點。與關中兄弟地市發展相比較,低于寶雞1.8個百分點,低于西安1個百分點,低于咸陽0.2個百分點。要改變長期以來落后于西安、寶雞、咸陽、榆林等兄弟城市經濟發展的局面,要防止延安、楊凌等城市的越位發展,渭南面臨著必須由“追跑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追趕超越必須把目標先鎖定在兄弟城市中間,把蛋糕做大,把優勢做大超越別人,把短板補齊追趕別人,把弱項做強趕上別人,跳出“城墻思維”,靠“跳起來摘桃子”的勇氣,搶抓機遇,雁行破陣,實現追趕超越。
第三,從經濟發展結構看,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渭南追趕超越提供了新的戰略布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如何跨越這個攻關期,十九大明確提出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渭南市堅持“四化”同步,即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三區”聯動,即堅持城區、園區、景區聯動發展。以轉型升級為主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三地一中心”建設,全力打造經濟發展升級版,也就是渭南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渭南市追趕超越的具體方針和目標定位。
“十二五”時期,渭南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形成以第一產業為基礎,二產為主導,三產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一、二、三產業比例由2010年的16.1∶49.2∶37.2發展到2014年的 14.2∶54.4∶31.4,一產占比持續下降,下降 1.9個百分點;二產占比持續上升,上升了5.2個百分點。“十二五”時期工業仍以八大支柱產業為主,重化工業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十三五”發展之初,三次產業的比例發生了細微變化,由2014年14.2∶54.4∶31.4變化為2016年的14.6∶50.2∶35.2,一產上升 0.6個百分點,二產下降 4.2個百分點,三產上升3.8個百分點。從渭南市2015年產業占比數據分析,產業結構布局仍存在著“一高兩低”現象,一產占比高于全省5.8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分別低于全省1.3個百分點、4.5個百分點,說明渭南市一產比重過高,二產不強、后勁不足,三產不優、發展滯后。
渭南市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堅定不移地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工業支柱由原來八大產業,升級為五大產業,即精細化工、裝備制造、食品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五大支柱產業,并把這五大產業確定為今后工業發展的主攻方向,這種轉變是工業轉型升級、追求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體現。同時,依托渭南傳統的農業優勢,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路子,推動農業上檔升級、提質增效。第三產業以旅游文化產業為中心,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未來五年,渭南市把“四化”同步,“三區”聯動,建設新型工業集聚地、現代農業示范地、華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大關中東部及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的“三地一中心”作為經濟發展重點,旨在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實現富裕新渭南奠定基礎。
第四,從經濟發展動力來看,創新驅動戰略為渭南市追趕超越提供了不竭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十二五”時期,渭南市以繼續優化投資環境為主,以基礎設施、水利工程、民生工程為“十二五”時期投資主體,201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 978.22億元,是2010年的2.7倍。五年間,固定資產的高速增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渭南雖然投資規模仍然在高速擴張,但是增長速度卻呈現下滑態勢,如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30.2%,2015年是18.1%,2016年是12.9%,出現了投資增速不斷下滑的趨勢。原因主要在于過度的依賴投資拉動戰略,以投資的大項目越來越匱乏,缺少大項目支撐的投資后勁乏力,陷入困局。因此,渭南市提出推動機制體制創新,把發展動能轉變到創新驅動、深化改革上來。
第五,從發展理念上看,新的五大發展理念為渭南市追趕超越提供了科學依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就是五大發展新理念。追趕超越針對發展速度而言,而綠色發展針對發展的質量及持續性而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施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促進人和自然和諧共生,是引領渭南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重要依據,這也是實現美麗新渭南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時期,堅持“城區、園區、景區、”三區先行,突出抓好“治水、綠化”兩件大事,初步形成了“大水、大綠、大空間”的生態格局,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培育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十三五”之初,渭南市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的18.9%增加到25.5%,中心城市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2.24平方米,城市建城區綠化覆蓋率37.49%,綠色發展從“治水、綠化”兩件大事擴展到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綠化秦東大地,建設美麗家園”成為人們的一致行動。渭南市首次提出柔性治水,建設“秦東水鄉”,最大的亮點就是把綠色發展向農村延伸。
第六,從發展目的看,以人民為中心,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實現幸福新渭南,為追趕超越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當前我們的發展面臨諸多矛盾,諸如經濟增長速度與轉型的矛盾,長遠發展與當前利益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等諸多問題。渭南市提出,無論怎么發展人民不富裕、不幸福,渭南市就富裕不起來,幸福新渭南就是一句空話。為此,提出“十三五”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2.5%和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高出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城鎮化率達到60%,實現64.4萬貧困人口提前脫貧,確保到2019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總之,著力改善民生,推動共建共享,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是幸福新渭南的目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