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紀恩,劉琪瑋
(湖南警察學院 治安系,長沙 410138)
網絡約車是指以手機APP為服務平臺,為出行乘客和駕駛員提供信息交流與服務連接的新型交通模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共享經濟”的興起,網絡約車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推崇。網絡約車采用定位軟件在網絡上自主約車,打破了傳統出租車的運營格局,顧客選擇車輛自由,等待時間短,支付便捷,在方便人們出行和解決就業問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約專車用戶規模達到2.36億,同比增長率為30.6%。但在網絡約車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非法營運、侵犯乘客利益、逃避監管、引發交通事故等問題日益顯現,嚴重擾亂了網絡約車市場管理秩序,危及到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加強網絡約車安全監督,對促進網絡約車市場健康發展、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非法營運屢禁不止。網絡約車作為新興的交通模式,在我國出現之初沒有準入門檻限制,從事旅客運輸的“黑車”、私家車一擁而入,發展異常迅速。由于缺乏法律規制,市場無序競爭,亂象叢生,倒逼管理部門出臺管理辦法。2016年7月,交通部、公安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網絡約車監管有了法律依據。此后,全國各地紛紛出臺了網約車管理實施細則,要求網約車平臺、車輛和駕駛員,均需要取得許可證,駕駛員必須具有本市戶籍,并且北上廣均限制車輛的注冊登記地為本地。這些規定嚴格限制了網絡約車的準入門檻。然而,一些經營企業為了搶占市場,對不具備條件的車輛和駕駛員也進行認證,并違規派單,有意引導或直接縱容了非法營運行為。“2018年5月,上海市交通委執法總隊、市運管處公布了接入美團打車平臺后的數據信息,在17.38萬條車輛數據和17.29萬條駕駛員信息中,非滬籍車輛信息1.9萬余條,約占平臺注冊車輛的11%;非滬籍駕駛員信息10.2萬條,約占平臺注冊駕駛員的59%。”[1]
2.帶來交通安全問題。網絡約車企業為了搶占市場,在放松資格審查的同時,通過大肆宣傳高額收益吸引從業者,導致眾多外地駕駛員和實習階段的駕駛員進入網絡約車行業,由此帶來一系列交通安全問題。一是剛入行的駕駛員駕駛技術差,導致交通事故多。據公安交警部門交通事故數據分析統計,網約車事故率明顯高于私家車,59%的網約車在交通事故中負有主要責任。二是很多城市限制異地牌照經營網約車,導致假牌套牌車輛增多,出租駕駛員、車牌號等信息與平臺上顯示都不符的私倒訂單問題突出。三是剛入行的駕駛員不熟悉道路狀況,并且邊開車邊搶單,加速了城市交通擁堵,交通違法行為也隨之增加。
3.侵犯人身財產安全問題令人擔憂。中國消費者報社發布的《2016年專車消費安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45.05%的受訪者表示在乘坐專車時“擔心安全問題”。事實證明,乘客的擔心不是多余的,網絡約車駕駛員侵犯乘客的案件時經常發生。一是侵害乘客人身安全的治安案件高發,駕駛員因拒載、亂收費與乘客發生爭議,或者乘客對其差評,便辱罵、威脅、恐嚇甚至毆打乘客,侵犯乘客的人身權利。二是騷擾乘客現象嚴重。據調查,有12.87%的受訪者在乘坐專車時或之后,遭遇過專車駕駛員語言、電話或短信騷擾。三是搶劫、強奸、殺人等嚴重刑事暴力案件時有發生。2016年5月2日晚,受害人鐘某在深圳市南山高新區搭乘一輛假冒車牌的網約車到寶安沙井,網約車駕駛員搶劫財物后將其殺害。
4.逃避監管現象突出。《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網約車平臺應當記錄駕駛員、約車人在服務平臺發布信息,對數據進行備份。但企業網約車平臺監管不嚴,投訴機制虛設,乘客往往無法通過正常途徑來表達相關訴求。對于乘客的投訴處理,沒有明確規定反饋時限;對人車不符的投訴,也只做表面文章,并未落到實處。營運平臺未按承諾接入政府部門監管系統,已經接入的,并未按要求向公安和交通部門提供車輛營運的GPS軌跡及相關系統數據等重要信息。這些逃避監管行為,為網絡約車違法經營創造了條件,也加大了管理部門的監管難度。
1.規范網絡約車市場發展。中國網絡約車市場潛力巨大,知名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發布研究報告,到2020年網約車市場規模約5 000億元,潛在市場1萬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各路資本進入該領域。但是,網絡約車市場不是自由市場,必須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才能阻止無序競爭,防止市場失靈。一是適當放寬網絡約車的準入門檻。現在很多城市,對網約車平臺、車輛和駕駛員的準入門檻限制過高,很多駕駛員和車輛無法進入這個市場,網絡約車企業為了生存,只能將不具備條件的駕駛員和車輛接入平臺,帶來安全隱患。所以,適當放寬準入標準,反而能夠起到規范市場發展作用。二是全面規范市場行為。在制止網絡約車企業惡性競爭的同時,逐步放寬對網絡約車的數量管制,使其朝著規模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2]。2018年4月,在南京和上海,滴滴和美團以過度補貼吸引非法營運的方式進行惡性競爭,交通運輸部接續下發文件強調運輸市場要公平競爭,4月12—13日,滴滴、美團先后宣布停止發放補貼,嚴格審查車輛和駕駛員信息,確保不低于成本價運行,逐漸規范了市場行業。三是全力拓展網絡約車的功能。當前,網絡約車具有了個性服務、及時高效的載客服務功能,還應拓展到包裹寄遞、貨物配送等服務范圍,并與智慧城市建設結合起來,激活閑置資源,提高流動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服務城市建設和發展。
2.管理部門嚴格依法監督。網絡約車創新了交通服務模式,為乘客帶來了便利,為駕駛員提供就業條件,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但要保障乘客的安全,維護駕駛員的長遠利益,就離不開執法部門的嚴格監管。首先,構建網絡約車安全監管平臺,政府將駕駛員身體狀況、交通違法記錄、車輛年檢情況等信息提供給網絡約車企業;企業和駕駛員要及時將車輛和駕駛證檢驗、保險等信息及時錄入監管平臺,政府、網絡約車企業、駕駛員和乘客通過監管平臺能了解到車輛和駕駛員信息,實現信息共享[3]。其次,要提高網絡約車安全監督水平,采用GPS技術對網約車輛實施實時動態監控和在線管理,防范違法行為;引用人臉識別或指紋識別等技術,對從業人員進行身份認證。另外,要加強交通管理部門、交警、治安等部門的交流合作,互通信息、合力監管,實現監管效能的最大化。
3.落實企業監管主體責任。網絡約車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要把乘客的安全放在首位,堅守誠信經營、合法經營。首先,網絡約車企業要在運營城市設立服務機構,具備線上和線下服務能力,機構內部應設立乘客投訴處理部門、車輛檢測維護部門,保證服務安全。其次,要加強車輛審查與管理,車輛應滿足新機動車排放標準,獲得相應的經營許可證,在車輛上統一張貼預約出租客運標志和舉報電話,隨時接受乘客監督。車上安裝相應的報警裝置及定位裝置,網絡平臺能夠實時發送掌握車輛情況,有效地保證網絡約車車主及乘客的安全。同時,加強從業人員的管理與培訓,定期對從業人員的資質、身體狀況進行檢查,加強從業人員的遵紀守法教育和業務培訓,提高其法律意識和業務水平。網約車平臺應當記錄駕駛員、約車人在其服務平臺發布的信息內容等數據并備份。再次,將營運平臺按要求接入政府部門監管系統;按規定向公安機關和交通部門上傳車輛營運的GPS軌跡和相關系統數據等重要信息[4]。最后,建立健全投訴受理、處理機制,對于乘客的投訴處理,一旦調查屬實的,要在規定對網約車駕駛員依規處理,并向乘客反饋。同時,也要加強駕駛員的權利保障,防止惡意投訴對其造成不良影響。
4.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加強網絡約車安全保障,不僅僅要有完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更需要執法部門重拳出擊,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保障網絡約車良好的營運環境,為乘客提供優良的服務質量。一是交通運輸部門對未取得預約出租客運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的,依法處罰。在處罰駕駛員的同時,對未進行資格審查違法接入網絡平臺的企業也應處罰。二是交警部門要開展網絡約車違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查處網絡約車違法駕駛,無牌無證車輛從事網絡約車經營行為,維護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三是治安管理將網絡約車駕駛員納入治安信息管理系統,對涉及到網絡約車的違法犯罪行為,實施嚴厲打擊,決不手軟和姑息,以此保障駕駛員、乘客的人身權利和財產行為。
我國網絡約車發展當中出現的各類安全問題,嚴重影響了網絡約車市場的發展,給交通安全帶來嚴重影響,也威脅著網絡約車乘客的人身安全。因此,政府管理部門、經營企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將網絡約車納入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管理軌道,從而達到合作共贏、保障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