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鐘敏 周承超 編輯/王亞亞
企業應制定完善的匯率風險管理機制并合理運用商業銀行的匯率管理工具,以適應外匯市場新常態,有效應對匯率風險。
自2015年“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加劇,2016、2017連續兩年波幅超過7%,2018年前5個月波幅也超4%。企業應如何做好匯率風險管理?商業銀行又應如何有效幫助企業實現外匯避險?本文將結合業務實踐,分析當前企業匯率風險管理中面臨的問題,并從企業和銀行的角度對企業如何有效加強匯率風險管理提出建議。
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加大,對于進出口貿易公司及持有外匯資產負債的企業而言,防范匯率風險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筆者發現,很多企業對匯率風險管理的認識仍不盡合理:一是將匯率風險管理主要寄托于對未來匯率走勢的判斷上,企業往往更關心人民幣會怎么走、是否會破某點位,熱衷于通過匯率走勢預測來管理匯率風險。二是抱有僥幸和投機心理。有些出口企業總希望在人民幣匯率的高點結匯,6.3時盼6.4,6.4后又想要6.5、6.6,即使匯率回調也心存僥幸希望能再次回升,結果一次次錯失結匯良機;而進口企業則相反。三是企業不愿承擔套期保值成本。如某出口企業有100萬美元收匯,如果花費幾萬元人民幣買入執行匯率6.5的看跌期權,即可鎖定6.5保底結匯價,但其卻因不愿承擔財務費用,放任匯率風險敞口裸奔。四是事后比較套期保值匯率與到期時即期匯率,如果發現保值匯率劣于即期匯率,就會認為少賺了利潤,卻忽視了辦理遠期的初衷是提前鎖定成本或利潤、規避不確定性。
上述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策略缺失。大多數企業沒有清晰明確的匯率風險管理策略,管理層對于匯率風險管理的目標導向不明確,簡單讓財務部門“看情況處理”。面對日趨復雜的外匯市場及不確定性的匯率走勢,這種忽視企業匯率避險實際需求的簡單放任式匯率管理方式,一旦遭遇外匯市場形勢調整或者主觀判斷錯誤,企業就可能面臨大額匯兌損失,進而影響正常生產經營。
第二,缺乏有效授權與合理考核。上述策略缺失,進而導致在匯率管理方面缺乏對財務部門有效授權與合理考核,審批流程過長,避險產品選擇受限,使財務部門無法有效實施匯率風險管理。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央企、國企)匯率避險產品多限于簡單的即、遠期結售匯,鮮有運用掉期、期權等衍生產品,即便涉及,也需逐筆審批。相當數量的上市公司和待上市企業同樣限制辦理外匯衍生產品,究其原因,是顧慮財務審計和財報披露,與會計師事務所缺乏有效溝通。眾多中小民營企業的財務人員在辦理業務前,則需逐筆向企業主報告,“老板娘現象”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多數企業主尚未認識到外匯套期保值實質是以支付一定成本為代價來預防客觀存在的匯率不確定性風險,反而把這部分成本記入財務成本損失,甚至把外匯套期保值當作一項利潤來源進行考核,極大地打擊了財務部門套期保值的積極性。
第三,匯率避險專業人員缺乏。外匯套期保值產品的專業性相對較強,而缺乏相應的專業能力恰是目前企業財務人員的短板。根據筆者了解的情況,一方面,除少部分大型集團公司或外資企業以外,絕大多數企業的財務人員以傳統會計出納為主,缺乏外匯套期保值的專業知識,也因此無法安排專崗人員負責套期保值相關事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較少涉及套期保值產品。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幅度加大,簡單的即期、遠期產品已難以有效應對匯率風險,從而對企業外匯套期保值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這更使企業財務人員聞“衍生”色變,對外匯套期保值產品敬而遠之。
第四,操作隨意、患得患失,普遍存在僥幸心理。這主要是由于企業匯率策略缺失、授權和考核缺失、人才缺失等導致的,同時也有企業財務部門執行匯率政策不嚴、不堅決而導致的問題。
匯率風險是中性的,匯率風險管理對于企業的最大意義在于鎖定企業外匯資產負債因匯率波動而帶來的不確定性,提前鎖定成本或收益,而并非要賺取超額利潤,在市場面臨較大風險時,甚至應主動承擔一定成本(如期權費)來提前規避風險。作為有外貿進出口或有外幣資產負債的企業,應重視匯率風險,有必要結合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基本面、市場技術面等科學分析未來匯率走勢,但切不可去賭未來某個時點匯率的升跌或升貶幅度,應樹立正確、合理的匯率風險管理理念,制定一整套包含匯率風險管理政策導向、收益目標、授權、考核、人才等內容的匯率風險管理機制,學會運用商業銀行的匯率管理工具管理匯率風險,以適應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新常態。
筆者認為,企業要明曉匯率風險管理的目標,一是“落袋為安”,通過匯率管理工具有效鎖定匯率成本或利潤;二是“跑贏大市”,結合自身管理能力、風險承受能力,通過匯率管理工具,獲取合理的匯率管理溢價。實操中,企業每一筆外貿進出口業務均有其匯率方面的盈虧平衡點,企業要根據匯率走勢,確定一定期限內對應業務的匯率管理基本收益,即在匯率盈虧平衡點基礎上有一定的基本收益,只要市場匯率達到此目標,即可通過匯率管理工具鎖定基本收益。這其中,企業還應結合匯率風險管理人員的條件、能力水平及風險承受能力等情況,通過更靈活的產品組合、更豐富的避險方案,來獲取一定的、合理的匯率管理溢價收益。但必須注意的是,切忌追求超額利潤,以免使企業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目前,已有不少企業逐漸改變了過去對人民幣匯率的固定思維,并對外匯套期保值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部分企業還初步建立了有效的匯率風險管理機制。如某上市公司2017年預計當年出口收匯超過20億美元,進口付匯約5億美元。據此,該公司針對當年外匯資產負債情況業務可能發生的結算、融資、交易等業務,按照財務管理的要求提出了各類套期保值業務的操作模式及業務規劃,并明確限制任何投機性操作。由于該上市公司嚴格執行了所制定的外匯套期保值策略,在2017年人民幣波動幅度遠超預期的情況下,企業的匯兌損益影響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證了公司經營利潤的穩定。
針對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監管部門一方面希望商業銀行能督促企業做好風險管理,引導企業樹立風險中性意識和健全的匯率風險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支持商業銀行加強創新,不斷推出服務實體經濟和適應市場需求的外匯產品。商業銀行應順應市場形勢和監管要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推進創新,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幫助企業管理好匯率風險。
一是有效引導溝通。鑒于近幾年不少企業面對外匯市場的新變化有些措手不及,對于如何理解外匯市場新形勢以及如何進行匯率風險管理存在較大困惑,商業銀行可通過客戶拜訪、產品宣講、座談會、匯市沙龍等方式,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交流,引導并幫助企業樹立正確的匯率風險管理理念,并結合企業自身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建立匯率風險管理機制,加強其對匯率避險產品的理解,提升匯率風險管理專業能力。
二是增強產品普適性。商業銀行可根據出口型(結匯型)客戶、進口型(購匯型)客戶、持匯型客戶等不同需求場景,有針對性地推出更豐富的標準化匯率管理產品,并逐步形成體系,進一步滿足企業對匯率風險管理的需求。這方面,一些商業銀行已開始行動。如有的銀行推出了一系列外匯避險增值組合產品和服務方案,有的可以幫助出口企業改善結匯匯率或鎖定保底結匯價格,有的可幫助進口客戶顯著降低購匯成本,有的則可為持匯客戶提升持匯收益等,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避險產品選擇。
三是加強業務創新。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發展,商業銀行應在傳統的產品組合基礎上,進一步在產品互聯網化、智能化方面積極推動創新。這方面,有的銀行結合互聯網技術發展,創新線上交易方式,支持企業通過電腦或者手機APP,隨時隨地自主在線發起交易,有效解決了傳統模式下企業需要跑銀行送單據、耗時費力等問題,且匯價透明可見、實時成交,極為便捷;有的銀行開發出“委托掛單”業務功能,事先約定目標匯率,以機器代替人盯市,一旦達到約定匯率目標,系統可自動成交。這些舉措既能幫助企業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的情況下,抓住稍縱即逝的交易機會,創造額外的財務收益,也能有效降低企業的人力和時間成本,提升客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