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經濟需受微觀調控(市場供需關系)、宏觀調控(國家政策及相關規定)兩方面影響,使我國資本市場改革之路困難重重,影響我國經濟與國際接軌,為此當前我國經濟以資本市場為改革方向,結合經濟發展需求追加直接融資比重,為完善我國資本市場體系奠定基礎。自“十九大”召開以來,圍繞“兩個一百年目標”,我國已經進入經濟建設與發展新常態,構建多層次服務型資本市場,是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選擇,是豐富居民投資渠道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企業融資成功幾率的有效手段,旨在引領我國經濟轉型、優化與升級?;诖?,如何構建服務實體經濟多層次資本市場,怎樣權衡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加強法制管理及監督效力,建設穩定、健康、透明的資本市場,引導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成為時下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1.構建全面、科學、結構合理的法律規范體系。資本市場立法應適應滿足發展及社會主義建設需求,在總結市場改革經驗基礎上,結合我國對資本市場多層次實體經濟服務切實需求制定法律,針對尚未成熟的改革經驗可授權試點,不符合資本市場建設要求的經驗,則需繼續改革、優化、創新,為相關法律體系建設與發展提供依據。我國需繼續推行《期貨法》、《證券法》、《私募基金監管條例》等成熟高效的法律法規,并將融資并購、產品業務、審慎監管、機構主體管理、市場監督、對外開放、投資者保護、市場交易及監管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納入資本市場法制化建設體系中用以充實法律體系。
2.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為彰顯法律權威,保障資本市場法制建設目標有效落實,營建和諧、穩定、健康、高效資本市場發展氛圍,需執法部門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在科學立法前提下有效執法,做好證券市場違法犯罪現象打擊工作,在工作進程中完善定罪量刑標準、司法解釋體系,提高審判效率,推行查審分離制度,使資本市場內所有成員在法律法規監管下開展經濟活動,為構建良好的資本市場夯實法律基石[1]。
3.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資本市場監管能力。信息不對稱是造成投資者及融資方處于資本市場獨立面的主要原因,為引導更多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調動資本市場發展活力,需消除信息不對等現象,加大融資企業信息披露力度,旨在營建資本市場誠信環境,降低資本市場準入風險,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完整、精準、真實的企業信息,使資本市場監管能力得以提升[2]。
推動股票發行向注冊方向發展,加快資本市場化改革步伐。用注冊制代替核準制,是實現資本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能有效提高VC/PE暢通程度及融資比率,繼而追加創新型企業在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有利于維護股市穩定,推動其健康發展。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需加快注冊制股票發行機制建設步伐,以市場為主導,責任為基礎,披露為主體,預測為手段,同時加大監管力度。
首先,切忌注冊改革“一刀切”。股市瞬息萬變,受市場供需關系影響,是資本市場風向標,為此用注冊制代替核準制無法一蹴而就,需結合資本市場發展實況,循序漸進有效落實,適當顛覆現有監管、審核及定價管理制度并掌握節奏,通過施行新股供給政策,保障我國股票市場穩定[3]。
其次,將審核權下放至交易所。用注冊制代替核準制并非放棄審核,而是將審核權下放,使審核行為更具市場導向性,削減我國行政管理部門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為推動資本市場市場化改革奠定基礎。在未來證監會將全力負責審核申報文件效力,對其是否完備、合規進行審核,交易所負責上市公司實質性審核。
最后,完善相關制度。注冊制改革需與事后監管、信息披露、追責機制、懲處機制共同發展,使注冊制改革目標得以有效落實,其中監管層需將精力放在企業信息披露層面,確保掛牌企業擁有資本市場準入能力,并能為其提供多層次且極具針對性的服務。在完善管理制度同時,需通過優化資本市場退市制度推進資本市場化改革,在市場供需關系影響下,將不符合資本市場準入標準的企業清除出場,吸納更多有實力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促進資本市場良性循環,為優化配置資本市場資源,為更多實體企業服務夯實管理基石,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轉板機制,提升資本市場服務性及流動性,引導企業自由轉板,并推行“綠色轉板通道”,凸顯資本市場實體經濟服務層次性[4]。
1.發展、推廣、完善新三板融資制度。市場經濟受供需關系影響,企業發展形式不盡相同,產生差異性極大的發展需求,為此資本市場建設還需由“市場”主導,結合市場發展實況合理構建資本市場多層次服務體系,發揮三板融資制度效用。
首先,針對多樣化企業推行新三板市場分層管理制度。依據市場層次,針對企業給予極具差異化的股票發行、信息披露及交易方式等服務,結合企業群體數量、性質、特點、需求,施行科學高效且極具針對性的服務,落實資本市場風險分層管理目標。例如,我國可借鑒美國資本市場分層管理經驗,將處于資本市場內的企業分為資本市場、全球市場、全球精選市場三個層次,企業可依據其發展實況在以上三個層次中靈活穿梭,旨在得到最優且極具針對性的資本市場服務。在吸納此經驗基礎上,我國可推行轉板聯通機制,使區域性質股權交易與場內市場關聯在一起,例如處于資本市場較高層次的企業,可在其資金流動性強、資質尚佳優勢加持下,率先享有轉板掛牌權利[5]。
其次,立足實體經濟切實需求,合理推行新三板制度。企業是構成實體經濟最小“細胞”,其發展實況關乎資本市場構建走向,為此在推行新三板制度時,需在追求其流動性基礎上,關注企業發展切實需求,將企業視為資本市場構建主體,優化協議轉讓制度,加強做市商制度施行力度,推進該制度擴容,結合以往市場經濟發展經驗,以及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切實需求,得出科學高效的競價交易方式,同時需不斷優化該方式。適當調整做市業務要求,引導非劵商機構進入做市市場,達到拓展做市場主體的目的,使證券投資咨詢機構、期貨子公司、私募基金均可成為做市商主體,加強資本市場流動性,同時面對經營狀況尚佳、流動性高的企業,推行競價交易方式,激發資本市場競爭熱情。
最后,持續優化新三板制度。新時期融資工具需不斷豐富,為提高資本市場實體經濟服務能力奠定基礎,為此在新三板制度加持下,企業需發展優先股、債券、股票質押回購等業務形式,旨在不斷豐富融資工具,拓展融資渠道,為企業創造更多準入資本市場的機會。為使企業在進入資本市場,提高自身融資能力同時,能在資本市場中良性發展,其需提高自身融資管理能力,為企業以更好姿態參與資本市場融資角逐奠定基礎。例如,企業可結合自身發展實況推行資產證券化管理細則,幫助投資者規避資本市場投資風險,使企業資本市場融資行為透明、公開,避免出現企業在資本市場“暗箱操作”消極現象,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性、安全性,并體現其服務性。
2.引導資本市場穩健發展,明確股權交易法律地位。我國作為法治大國,任何事物的發展均需倚仗法律法規,在相關制度指引下,找到穩健發展方向,為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若想得以良性發揮,需在《證券法》中探尋其資本市場定位,將其視為企業綜合融資平臺,在相關法律指引下,轉變交易所創變思維,將交易所承辦重點放在服務層面,在服務基礎上引導更多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為相關企業提供私募債務、股權質押、股權轉讓等融資服務,聯合小貸公司、銀行及股權眾籌等機構,構建全面且具有影響力的金融服務平臺,確保金融產品符合企業發展需求[6]。
為保障資本市場穩健發展,需建立統一、標準且極具導向性的金融市場監管標準,結合企業金融市場準入要求,制定交易制度、掛牌標準及信息披露等細則,用以充實現有監管體系,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監管能力,降低地區間無序競爭、重復建設現象發生幾率,達到有效控制資本市場風險的目的,同時相關監管單位還需秉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精神,關注資本市場發展實況,分析企業資本市場準入需求,不斷更新、優化監管內容,為保障資本市場多層服務效力奠定基礎。例如,我國于2015年由證監會頒布《區域性股權市場監督管理試行辦法》,明確區域性股權市場運作規則、監管體制、功能作用及基本定位,為其指明未來發展方向,積極與新三板互動、連通,通過施行多層次服務,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為建設四板市場奠定基礎。
3.大力發展股權眾籌融資體系。為有擴充實體經濟融資路徑,可以加大股權眾籌融資體系建設力度。針對實力較弱、起步較晚、初創期企業來講,股權眾籌能幫助企業渡過發展初期融資難關,能調動企業發展積極性,推動企業良性發展,其眾籌可面向企業內部,也可面向社會,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發展起步階段,具有極大發展實力的企業,在吸納社會閑散資金同時,帶動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作為金融創新重要領域,股權眾籌是資本市場落實多層次服務的重要路徑,是助力我國踐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補充措施,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為使股權眾籌融資體系健康穩定,相關融資平臺需避免自融,通過互聯網公開融資進程,引導投資者監督融資平臺,降低資本市場投資風險。
綜上所述,為構建服務實體經濟多層次資本市場,我國需健全資本市場法律體系,推動資本市場化改革,通過市場化、法制化驅動資本市場優化發展,并為實體經濟提供多層次服務,繼而推動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