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亮 編輯/任風遠
《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優化個人外匯業務信息系統的通知》(匯發〔2016〕34號)出臺后,個人辦理購匯業務流程進一步優化,數據申報質量進一步提高。但在實際操作中,個人購匯信息不實申報現象仍時常發生,影響了國際收支統計數據的準確性,降低了對個人外匯業務的監管效率。對此,筆者認為應強化對個人購匯申報的管理。
一是電子渠道購匯隨意性大、隱蔽性強,部分銀行審核機制不健全。當前,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進行個人購匯,業務流程簡便,成為個人購匯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實際操作中,部分銀行對電子渠道購匯未設后臺審核環節,個人可自由選擇購匯用途并即時完成購匯行為,增加了個人購匯申報信息不實的概率。如客戶只要在個別銀行網上銀行提交信息,交易則即時生效,限額內購匯沒有審核環節,存在較高風險。一些銀行柜臺人員盡職審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個人購匯不實申報的行為。
二是對不實申報個人的懲戒力度較為薄弱。現階段,對個人違規行為主要通過罰款進行懲處,從實際檢查情況來看,相較于銀行、企業,對個人處罰更為困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第四十八條的規定,“未按照規定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對個人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但個人購匯申報信息是否屬于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范疇,目前仍缺乏明確界定,以致對不實申報的個人的懲戒力度相較銀行、企業為弱,難以有效震懾違規主體。
一是督促銀行加強對分支機構的監管。第一,加大對銀行分支機構個人結售匯業務的考核力度。增加日常對銀行分支機構的非現場和現場檢查頻次,將銀行網點的個人結售匯業務差錯率列入年終考核指標。第二,要求銀行各分支機構建立自我評價機制。銀行各分支機構應建立個人結售匯業務定期評測制度,豐富獎懲措施,督促相關外匯從業人員加強外匯業務學習,提高真實性審核能力。
二是完善對違規行為的處理手段。第一,要求各銀行網點對經核實為信息申報不實的業務進行登記,并將購匯主體基本信息報上級行,上級行匯總后向當地外匯局報告,由外匯局負責匯總統計轄內個人購匯不實申報的次數,將年內累計不實申報次數達5次的個人納入“關注名單”管理。第二,對從“關注名單”解禁半年以內再次出現購匯不實申報行為的個人從重處理,將其不良記錄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并將其違法信息納入個人誠信記錄。第三,明確個人購匯信息不實申報屬于違規行為,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第四十八條進行相應處罰。第四,通過外匯局網站,將多次出現購匯信息不實申報行為的個人主體違規信息予以公開。
三是健全配套措施。第一,豐富個人外匯業務監測系統增加個人外匯業務監測系統銀行版與外匯局版的信息反饋模塊,銀行可通過銀行版監測系統審核并發現信息申報不實的業務,外匯局可通過外匯局版監測系統匯總統計轄內各銀行提交的業務信息,以及時確定列入“關注名單”管理的個人。第二,在銀行業務系統中增加附件上傳功能。為防止個人通過虛假申報等方式將異常資金通過旅游、留學的申報項目匯出境外,應進一步增加個人購匯審核要素,如要求個人留學購匯需提供入學通知書、個人旅游購匯需提供護照和簽證(若旅游目的地為免簽國家或地區,則無需提供),通過電子渠道進行旅游或留學購匯時需上傳相應的掃描件或圖片,在上傳附件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購匯操作。第三,加強個人外匯業務監測和現場核查力度。綜合運用個人外匯業務監測系統數據與賬戶系統、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系統、銀行結售匯系統等相關業務系統數據,通過交叉對比來印證個人購匯信息的真實性,發現異常信息及時進行現場核查。第四,加強個人外匯管理政策宣傳。充分利用當前社會大眾使用率較高的信息傳播工具和方式,對當前個人外匯管理政策及部分個人的典型違規案例進行宣傳、公示,提高社會公眾對個人外匯管理政策的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