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際發展的主題是保護和治理環境,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環境審計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環境審計已經成為國際國內共同關注的一項工作。由于我國的環境審計起步相對較晚,因此,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探究環境審計方面的工作,標志是我國審計機關的成立。三十年來,我國的環境審計工作實現了從無到有并且發展迅速,分為起步、探索和發展三個階段。多元化思維環境審計的格局逐步形成,使之從單一性逐步走向綜合系統性。
第一階段是1983年至1997年。這時還沒有明確的環境審計這一名詞,但審計署審計項目中包含一些有關環境保護的審計事項。這個時候的審計重點是合規性,審計有關排污費的使用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對環境污染治理發揮了其積極作用。但因資源有限,政府的環境政策績效沒有進行審計。第二階段是1998年至2002年。我國于1998年成立了農業與資源環保審計司,它進一步限定了我國環境審計的相關職能,標志著我國的環境審計的又一新的里程碑。第三個階段是2003年發展至今。2003年成立了環境審計協調領導小組,至此環境審計定位得到明確;2014年末,審計署專門成立了資源環境審計司,以進一步加強資源環境審計方面的力量;環保部于2015年3月發出《關于開展政府環境審計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在西北地區蘭州市開展環境審計試點。環境審計理論和實踐的雙向探究,借鑒國際環境審計方面的先進經驗,把環境保護工作新成效和開拓我國環境審計新領域相結合并且積極總結我國環境審計工作取得的經驗,這使得我國環境審計工作成效明顯。
我國環境審計發展的特點明顯:雖時間短卻進步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環境審計工作起步較晚。但是短短20多年以來我國的環境審計工作卻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發展。有著現階段較為完善組織架構用以負責環境審計工作有序開展,審計模式也由最開始的單一模式走向多元化模式,各類大型資源環境審計項目的實現把發展落到了實處;立足我國國情。從近幾年資源環境審計項目的選擇上看,都針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引發的突出環境問題來進行。審計署的目標清晰明確,就是構建立足我國國情的環境審計。多元環境審計的出現能夠高效整合審計資源,充分調動環保積極性;進行國際交流合作。環境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世界各國目前共同面臨的難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因此環境審計工作需要國家間合作與交流。我國非常重視與各國間的溝通合作,體現一個大國應有的風度和責任。
“十三五”規劃綱要就環境審計提出以下內容:要切實落實地方政府環境責任,開展環境督察巡視,建立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機制,實行領導干部環境保護責任離任審計;目前,我國環境審計工作主要關注國家環境保護投資的重點領域。經過多年發展,雖然我國環境審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環境審計相關理論研究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方面,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不能實現發展,使得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急需發展和完善;在海洋水資源污染、森林破壞等方面很少涉及,亟待引起政府的注意和相關審計力量的進入。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較為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的嚴重制約。傳統觀念中的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很難轉變。現在的情況是環境保護的發展落后于經濟增長發展,僅僅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來保護環境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發展要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應該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應該共同發展。我國環境審計意識的欠缺造成了片面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現象,成為嚴重制約其發展的影響因素。
環境審計分為財務審計、合規審計和績效審計這三個部分,其中,環境績效審計這一部分已經逐步成為國際環境審計發展的重點,更側重環境的績效審計方面。我國目前的環境審計工作主要從保護生態建設的財政資金安全這一方面來進行,只是停留在對各個項目資金的真實合法等利益層面的監督和評價,較少的從技術分析角度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污染程度進行技術性監督評價。這樣,我國的環境審計工作依然處于較低水平層面,沒有全面開展有效的環境效益審計。開展的環境審計項目多數以財務審計為主,環境績效審計評價監督等方面存在許多不足。
我國環境審計工作主要由政府進行政府審計,內部審計部門等民間審計參與的程度比較低。企業一般關注的是經濟利益,對環境審計方面的工作關心程度較低,從而導致在企業內部形成環境審計市場這一目標難以形成。此外,在政府審計內部,也面臨著環境審計項目的范圍擴展難度較大從而無法保證其環境審計質量的難題,監督效益削弱較為嚴重加之政府制定的相關環境審計法規準則并不完善,容易造成環境審計工作的高風險。環境審計主體的單一,使得我國環境審計工作監督薄弱,落后于環境審計工作的需求,極大地限制了我國環境審計工作的發展。
目前,國際國內已經頒布了不少環境保護法律以及環境標準,環境審計及相關法律法規監督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但是具體的實施建議和評估標準卻相對缺乏。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的相對滯后,使得我國環境審計工作人員常常處于無法可依的窘迫境地。我國環境審計的相關理論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就目前看來,我國對環境審計的法律體系還應進一步完善。對已經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沒有相關的保障機制,違法成本較低,操作性不強。與環境審計直接相關的法律依據在我國仍然是空白的,很難在實際中直接服務于我國的環境審計工作。
環境審計工作專業性、技術性要求強,涉及面廣,需要綜合型專業人才進行環境審計工作。環境審計工作的技術性與專業性要求不同于一般的財務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由于我國開展環境審計工作時間較晚,現有的審計人員多數是財會、經濟類專業畢業的人員,具備的工作技能不能滿足環境審計工作的內在要求,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國環境審計工作發展。
在社會中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的重要意義,同時也要加大環境審計工作的宣傳力度,使社會公民接觸和認識到保護環境以及環境審計工作的重要性,號召大家積極參與開展的環境保護活動,大力支持和配合我國的環境審計工作,促使企業在政府倡導和社會參與氛圍下充分重視到環境保護問題,并且自覺進行環境審計工作,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績效審計研究迫在眉睫,但是我國績效審計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的效果和效率都不盡人意。在已開展的環境審計項目基礎上,將重點放在項目后續的使用情況上,探索新的績效考核,以能夠充分反映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真實水平。在不斷推進環境績效審計研究工作的同時,應該樹立企業內部的社會責任感,達到相互促進目的。
為提高審計質量,增強我國環境審計的橫向和縱向發展,應該構建多元化環境審計格局。發展企業內部審計,不僅靠一個部門。在審計內部,環境審計要與各類審計相結合,統籌兼顧,加強合作審計。大力推行注冊會計師環境審計,并提倡合理利用專家工作。
在突出環境審計監督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完善環境績效審計的相關法律依據,建立起環境相關的會計核算體系。環境審計工作人員應該在認真總結審計經驗的基礎上加強環境審計理論研究,立足國情以整合環境審計與經濟。完善環境審計法律依據就要盡快健全環境審計規范和標準,以法規的形式規定環境審計的各項實施辦法和具體準則,使環境審計組織能夠在工作中充分發揮環境審計的作用,同時應該加強對此的執法力度。嚴格規范環境標準管理制度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環境審計需要。盡快建立環境會計,節省審計成本,并且為環境審計工作提供相關依據。制定規范性文件,科學界定審計范圍和重點,進一步優化評價指標體系設置,推行審計項目課題化。
環境審計工作的技術和專業綜合性較強,因此,環境審計人員的素質能夠直接影響環境審計工作的結果,應該對環境審計人員進行專項培訓,增加交流以完善整合環境審計人員的綜合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我國環境審計人員素質,從而改變我國環境審計人員素質不高的現狀。
總的來說,我國環境審計的現狀有意識淡薄、方法落后,內容不足等問題。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缺乏合理的審計格局,缺少相應的環境標準和法律法規等成為環境審計發展的限制因素。為大力促進我國環境審計的發展,應該加大對公民對環境審計的宣傳力度,擴大審計范圍和主體,建立健全環境審計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審計人員素質。圍繞“審什么、怎么審、責任怎么界定”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初步搭建審計內容框架,建立審計指引,擬定審計評價原則,提高審計報告的簡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