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就是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多民族混合居住的國度,從秦朝的初步統一,到漢、唐的開疆拓土和元朝時期的鼎盛,又歷經了清末的衰落,直到新中國的崛起,經過歷史的洗禮,最后形成了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56個民族的“大家庭”。基于地理和人文環境的差異,各地經濟發展程度也大不相同,這是由各地的人文素質、歷史傳統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這種地方烙印,貫穿著其經濟發展的始終。而國庫發展也正是如此。早在古代,執政者針對不同的地方實際開設不同的財源。周朝時,周武王就在產鹽、產鐵多的地方設置鹽鐵稅官,加強鹽鐵稅的管理;隋唐時期,對瓷器分設了官窯和民窯;唐朝時對盛產茶葉的江淮地區征收茶稅;明朝時成立了江南織造局,加強對絲綢生產和稅收的管理。新中國成立后更是加強了各地的區別對待和管理,對各地設置不同的稅率,對民族地區給予減免稅的優惠政策,時至今日中央稅收的返還比例在各省及省內各市之間仍有差別。
1.各地的財稅體制存在差異。各地的財稅收支規模取決于地方的經濟發展程度和財政實力,地方財政活動受地理區位、自然環境、人口密度等因素影響,為便于地方管理職能的實現,因而各地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財政政策和財稅管理措施。體現在各地預算收入分成、預抵返還、總額分成的比例等都有較大差異。這些差異,都將對央行經理國庫的業務核算和管理產生影響,表現在各地的預算收入產業重點、稅收稅種間分布比例、預算支出時間特點與預算科目配置都有不同,各地的國庫資金運行也會各具特色。
2.各地國庫的業務基礎不一致。各地國庫的工作重心和履職特點或有差異,有些地方國庫的優勢在于信息調研、統計分析;有的國庫的優勢在于核算管理、監督管理;有的國庫業務更注重于業務創新和新型業務探索。從內審檢查和國庫交叉檢查反饋的情況看,還有個別國庫業務基礎還很薄弱,對內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認識等不夠,直接影響國庫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各地國庫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培訓機制不相同,國庫全面履職的能力有差異。特別是在部分縣支庫,人員不足、年齡老化、素質不高等問題較為突出。個別國庫管理者對國庫內控的認識停留于表面,口頭上、形式上很重視,也制定了內控制度、組織了內控檢查,但是對國庫內部控制的實質性目標和內容認識不到位,對國庫的要求就是停留在穩定和安全的基礎階段,但對國庫全面履職發展不充分。
3.各地國庫運行環境有區別。在與財政、稅務、地方職能部門的外部環境上,由于國庫履職的差異,以及和地方經濟金融融合程度不同,國庫面臨的工作環境、發展環境有一定區別。個別國庫在科學有效的國庫信息系統建設及運行維護管理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同時,由于經濟發展約束和歷史原因影響,全國各地國庫的信息化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財稅庫銀系統推廣程度和模塊應用有較大區別,有些經濟基礎好的地區自行開發了多個系統,提高了轄區國庫信息化水平。而且即便在同一地區,縣、鄉兩級國庫信息化發展相對滯后,手工化程度仍然較高。 個別地區“3T”系統擴展性應用仍然匱乏,網絡化的前瞻性應用尚未充分開展,國庫系統功能和處理能力還需進一步拓展和提升。
(一)注重地區和民族保護是我國一以貫之的方針政策。憲法第四條明確規定“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國家重視和尊重區位實際和民族特征,從原來的民族自治區的設置,到西部大開發,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區域發展布局,一切表明,我國正在盡最大努力,縮減地區差異,促進共同進步和協調發展。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必須重視地方的差異化,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實現各地域的協同發展。
(二)注重地方屬性是國庫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我國由于地理跨度大,各地所處的氣候和時差大相徑庭,給國庫高質量發展提出了現實要求,如西藏、新疆地區由于時差關系,作息時間和內地、沿海均不相同,東北的哈爾濱“白雪飄飄,銀裝素裹”之時,海南島的三亞卻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另外各地在業務發展和設施配置、科技力量上都有區別,江蘇蘇州地區在1987年就啟動了財稅庫橫向聯網工程,開拓了國庫與財稅部門之間的業務互動和文化交流的渠道,而在20年后全國仍有一些地方未開通橫向聯網,因而各地國庫在業務拓展和金融服務推進速度上也有較大差異,對國庫發展產生了不同的需要。重視和積極應對這些影響,是強化國庫管理、深化國庫履職的客觀要求。
(三)國庫發展中尊重區域實際和個人習慣,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如新中國成立后在新疆的牧業稅、工商業稅稅票和完稅證上,就允許采用漢、維兩種文字進行填列;國家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發票,可以加印當地一種通用的民族文字,在人民幣的發行上也特別印刷了五種文字,盡可能適應各地各民族的需要。而國庫部門,面對日益增多的社會公眾和服務對象,其發展也應尊重傳統習慣,貼近生活實際,因而基于尊重區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習慣的國庫發展,是建設和諧國庫,體現“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
(四)國庫作為集監管與服務于一身的綜合性機構,融入地方特色是強化國庫職能,構建和諧國庫的客觀需求。從國庫的機構分布看,我國國庫機構的設置采用總分結合的構架,中央設立國庫,省級機構設置省(市)分庫,地級市設立中心支庫,縣(區)設置支庫,這種構架形式使國庫機構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由于各個機構所處地域的不同,各地的經濟金融實際不同,因而國庫的發展也應有其地區針對性。國庫雖然是中央直屬機構,但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是其應盡的職責,因而必須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的發展中,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建功立業。黨中央新一輪深化財稅改革對健全財政預算管理體制,規范地方政府債務,強化公眾監督,推進稅制改革,調整中央和地方財權和事權劃分職責等方面都對國庫的服務職能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深化思想認識。首先,應認識到國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國庫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財政收支的出納機關,而是國家財稅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組織政府收支,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強化國庫資金監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國庫建設需要全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參與,國庫高質量發展也應根植于這片肥沃的土壤,因而在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應大力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和特殊區域文化,對于增進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地方凝聚力,全面提升國庫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提高參與面和參與率,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突出地域特色。國庫高質量發展應針對各地實際,突出地方的區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各地國庫機構應做好調查研究,尋找適合地區實際和民族習慣的好做法,并貫徹到工作中:一是在業務處理上,注入地方元素,對民族聚居地的業務宣傳和告示,以及具體業務的辦理,可采用兩種文字和語言,即官方語言和一種通用的當地民族語言,在作息時間上和節假日安排上,尊重地方民族習慣,合理利用區域時差,方便地區客戶。二是開展 “民族崗位能手”“民族標兵” “民族班組”“民族示范庫”等個人和集體的文明創建活動,加快培育國庫發展品牌,促進文化建設和工作水平的提升。三是考慮區位實際,針對不同的地區,在業務開辦,服務拓展方面根據地方實際提出區別要求。四是加強區位特色建設。不能僅僅理解為地方特點、民族文化等外在的表現形式,而是要牢牢把握其內在的精神內涵。在采用大眾教育方式的同時,結合地方實際,進行地方產業分析、特色行業調查等方式,摸清地方實際,筑牢地方國庫發展基礎。
(三)強化人文管理。一是建立特殊地區人員檔案,通過建立國庫人員的少數民族檔案、邊區檔案等多種形式,摸清特殊群體的人員情況,及時跟進、關注相關人員的發展。二是加大對邊遠地方國庫發展的投入,包括資金投入和人員投入,作好地方文化與國庫發展的融合與轉化。三是重視特殊地域和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強化政治思想素質教育和業務培訓,加強價值觀、人生觀和責任感的培養,增強綜合素質。切實解決待遇,職稱等切身利益問題,堅持“公平、公開、擇優”的原則,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加強對優秀人員的選拔使用,增強歸屬感和榮譽感,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為地方國庫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鼓勵和帶動更多的區域人才為家鄉國庫建設添磚加瓦。四是開展區域特色比賽、民族匯演調演、等多種活動方式,寓教于樂,寓教于美,豐富國庫發展形式,創新國庫發展方式,助推國庫事業發展。
(四)開展分類培訓。建立基于地域、業務崗位、成長階段的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機制。一是分類統籌,制定人才培養規劃。二是適崗學習,提高人員業務素養。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基礎的人員,堅持把學習放在重要位置,增強堅守資金安全及系統安全兩條底線的能力。三是按需培訓,基于各地的業務發展重點和履職現狀,著力提升隊伍履職能力。四是有序交流,強化骨干隊伍培養。區域內部通過換崗,上下級抽調、內部交換等方式,外部注重區域協調調研、區域特色研究、區域間業務交流等方式,加強各區域國庫、各級國庫間的隊伍交流和業務互通,有計劃地推動人才培養,形成各地域內完備的業務隊伍梯隊。
(五) 融入地方發展。國庫發展要融入地方經濟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國庫發展要堅持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宗旨,與地方經濟同呼吸、共命運;要深入調查、了解和研究轄區的財政狀況、稅收形勢和經濟金融基本面,掌握國庫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要采取多種形式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探索、推進和強化國庫的調研文化,創新文化,服務文化,采取國庫信息快報、國庫綜合調研、國庫服務創新等方式,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質量,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信息參考和優質高效服務。關心地方經濟特點,關注地方經濟特色,為地方經濟提供有益參考和政策建議。國庫要主動作為,充分把握服務對象的需求,圍繞地方特色產業與國庫資金運行、地方特色產業與宏觀經濟、財政、金融運行的交叉點,開發服務特色,開展相應地研究分析,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