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作為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政策的雙支柱,如何有效協調配合并有效貫徹執行,仍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課題。近期,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相繼召開會議,著重分析研究經濟金融工作,對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小微企業、民營經濟都做出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在此情況下,人民銀行縣支行在督促引導縣域金融機構有效貫徹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不可或缺性作用再次凸顯,本文結合云南省華寧縣的實際情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再探討。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否完善并有效提高,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以及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正因為如此,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重點研究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問題。人民銀行縣支行是國家金融宏觀調控的前沿陣地和排頭兵,是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最后一環,也是貫徹落實雙支柱調控框架、切實發揮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作用最關鍵的一環,從這個角度看,人民銀行縣支行具有不可替代性。以華寧縣支行為例:
(一)近年來,華寧縣支行靈活運用定向降準、支農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切實引導縣域金融機構加強對“三農”、小微企業和扶貧開發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效果顯著。
1.2018年6月,華寧縣發生特大洪澇災害。6月22日,華寧縣支行及時發放3000萬元支農再貸款支持災后急救,7月初又追加2000萬元支農再貸款額度并及時發放支持災后重建,得到地方黨委政府和受災群眾的高度贊揚。
2.近年華寧縣支行靈活運用多種工具,有效引導金融機構支農支小,成效明顯。截至2018年6月末,華寧縣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1.9億元,比年初增加2.5億元,增長8.6%,高于各項貸款增幅4.54個百分點;涉農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達到61.5%。2018年上半年,投放小微企業貸款11.5億元,同比增長11.9%,貸款戶數1269戶,同比增加102戶,完成小微企業貸款“兩增兩控”目標。2018年4月12日,華寧縣農村信用社被中國銀行業協會評定為“2017年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支農支小服務示范單位”。
(二)積極做好貨幣政策傳導神經末梢的反應反饋工作
華寧縣支行注重貨幣政策傳導的研究和分析,加強對縣域經濟金融和農村經濟的調查力度,為上級決策部門提供基層鮮活的情況反饋和政策建議,通過及時有效的下情上達,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性。2018年6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8年7月5日起,下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華寧縣支行第一時間開展調研,迅速形成調研報告上報,供上級行進行決策參考,該篇調研報告被國辦和人民銀行總行采用,有效發揮了縣支行貨幣政策傳導的神經末梢作用。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設在人民銀行,賦予了人民銀行在維護金融穩定、防范金融風險方面更重要的職責和更神圣的使命。“郡縣治、天下安”,中國經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城鄉差異性,縣域以及農村的金融穩定發展工作面臨著千差萬別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人民銀行要有效發揮“最后貸款人”和金穩會辦公室的作用,縣支行直接面對農村、直接面對縣域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特殊優勢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縣支行的存在,有利于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確??h域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華寧縣支行著力加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宏觀審慎管理,發揮好MPA逆周期調節和風險防范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回歸實體經濟本源,降低金融杠桿率,加強自我約束、審慎經營,督促其穩健經營。近年來,華寧縣部分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壓力明顯,主要表現為:一是存款增長持續乏力;二是表外流動性壓力向表內傳遞;三是資產投放與負債吸收的匹配難度加大。以華寧縣農村信用社為例,近幾年該社存款增長形勢一直不容樂觀,2018年7月末存款余額比年初減少5.2億元,降幅達10.8%。為此,人民銀行華寧縣支行有效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對該社流動性管理進行持續性的監督和引導,不斷提高其流動性管理的主動性和科學性,對確保該社穩健合規經營和全縣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合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16年-2018年上半年各個季度的MPA評估中,華寧縣農村信用社均被評估為A檔,2018年7月末,該社不良貸款率為2.13%,比年初下降0.6個百分點。通過充分貫徹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2018年7月末華寧縣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8%,比年初下降0.5個百分點,全縣金融機構全部實現不良貸款余額和占比“雙降”,取得顯著成效。
(二)縣支行的存在,有利于央行依法履行經理國庫職責,更好地貫徹執行新《預算法》。為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黨中央、國務院多措并舉,取得顯著成效。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GDP增速仍有很強烈的追求,部分地區采取對轄區銀行開展貢獻度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等方式,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新增貸款投放,服務區域經濟增長目標。以A市為例,截至2018年6月末,A市共有3家縣區級地方政府制定了對轄區商業銀行開展考核評價的工作方案;1家縣級政府未制定成文的工作方案,但通過專題協調會等方式對財政資金存放各行進行調整。地方政府利用財政資金存放來影響縣域金融機構,有三個明顯的弊端:一是對縣域銀行機構負債成本影響較大;二是影響了部分銀行的信貸投放,一定程度上對“三農”等領域的信貸產生擠出;三是財政性資金存管的集中、頻繁調整可能對縣域金融形成一定沖擊。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縣支行經理國庫轉變為金融機構代理國庫,可能很難發揮國庫在加強預算資金支付監督、維護預算資金安全的第三方監督制約作用。央行經理國庫體制的核心在于職責分工與權力制衡??h支行國庫部門在辦理預算資金收支過程中實施實時、逐筆、適度的國庫事中監督,可以作為地方人大監督和審計監督的有益補充,確保國庫資金安全。同時,這一制度安排也有利于增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性。
(一)人民銀行縣支行在縣域金融的核心地位和關鍵性作用不可或缺
當前縣域農民和小微企業貸款難、金融服務不到位、信用環境差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縣支行通過認真履職來加以完善和解決。以華寧縣為例,人民銀行華寧縣支行在2012年創建了玉溪市第一個信用鄉鎮,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有效結合,在農村信用工程方面持續發力,不僅有效架設了銀政企溝通協調服務平臺,而且在優化縣域金融生態環境、減少信息不對稱、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生了積極作用。一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快速發展。至2018年7月末,華寧縣共創建“信用鄉鎮”3個,“信用村”38個,“信用小組”361個,“信用戶”25309戶。華寧縣信用社評級授信已覆蓋全縣所有村組,共建立農戶經濟檔案52396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94.1%,其中:核貸農戶數達50,175戶,占已建檔數的95.8%,核貸金額達38.4億元,與信用社有貸款業務往來的貸款農戶達43,492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78.1%。信用體系的快速發展對全縣金融生態環境改善作用明顯。2017年度華寧縣縣域金融案件執結率81.6%,金融案件標的額兌現率100%,非法集資發案數增長率為零 。二是農村信用體系助推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2018年上半年,金融機構累計向“三棵樹”(柑桔、核桃、柿子)產業注入信貸資金3.2億元,占全縣新增貸款的比重達到47.1%,支持發展“三棵樹”種植46.9萬畝,實現產值9.2億元。2018年上半年發放1.5億元蔬菜種植貸款支持兩個鄉鎮發展菜豌豆、小鐵頭等蔬菜種植,種植面積達19.54萬畝,產值5.7億元,每年戶均家庭收入增加近1.5萬元。
(二)縣支行的“天然”職責在充分發揮縣域金融管理維護者作用方面不可或缺
以反假幣工作為例,華寧縣屬于山區縣,人口分散,群眾反假知識匱乏,假幣易于流通,也是制假、販假犯罪分子隱匿、藏身的首選地。華寧縣支行在反假幣工作方面具有顯著的不可替代性。一是人民幣反假工作,是人民銀行縣支行的“天然”職責,無論從職責,還是從重視程度來看,縣支行都遠遠超過其他金融監管部門和商業銀行。為此,華寧縣支行依托“反假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制定《華寧縣人民幣反假實施辦法》,建立群眾線索舉報機制、線索分析排查機制、信息溝通機制等三項機制,將全縣18個金融機構營業網點、78個惠農支付點作為反假監測點,在醒目位置公布人民銀行縣支行的反假咨詢、投訴電話。同時建立義務反假聯絡員機制,有效延伸反假觸角。二是人民幣發行是人民銀行的最重要職責之一,縣支行在反假知識、技能儲備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整合縣域反假資源、收集縣域假幣發案信息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不可或缺性。三是在建立反假合作長效機制方面的不可或缺性明顯。華寧縣支行通過加強警銀合作,及時提供案情線索,為案件偵破提供數據及技術支持,自2015年以來協助華寧縣公安局搗毀制假窩點8個,破獲假幣案件12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3人,被公安部賀電表彰1次,省公安廳通過令嘉獎1次,省公安廳經偵總隊賀電表彰2次,1人榮獲公安部反假幣先進工作者稱號;2015年至2018年7月共收繳假幣23406張,收繳面值253.2萬元。
從2010年我國明確提出要“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以來,人民銀行牽頭編制的《“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各自的功能,并在全球率先對宏觀審慎制度建設進行了重要探索和實踐,宏觀審慎政策不斷獲得發展和突破。貨幣政策、宏觀審慎和微觀監管三方面政策的協調推進,對于維持金融業適度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人民銀行縣支行作為國家金融宏觀調控的前沿陣地和排頭兵,作為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最后一環,作為貫徹落實雙支柱調控框架、切實發揮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作用最關鍵的一環,無論是從時代需要、人民需求來看,還是從現實作用、天然職責來看,人民銀行縣支行的不可或缺性更加突出,其職能也有待進一步提升強化。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供職單位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