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霏 唐學貴
摘要 目的:探討應用切除傷口開放術治療骸尾部囊腫的具體操作方法及優(yōu)勢。方法:收治骸尾部囊腫患者12例,采用切除傷口開放術治療。結果:全部患者術后均恢復良好,病愈出院后隨訪至今均未見復發(fā)。結論:切除傷口開放術治療骶尾部囊腫療效顯著、復發(fā)率低。
關鍵詞 切除傷口開放術;骸尾部囊腫;臨床總結
骶尾部囊腫又稱為潛毛囊腫、潛毛竇、肛門后囊腫、尾部囊腫或骶骨囊腫等[1]。該病是骶骨部臀間裂軟組織內(nèi)的一種慢性囊腫,內(nèi)有液體、毛發(fā)為特征[2]。該病男性發(fā)病率大于女性,且好發(fā)于20~30歲毛發(fā)生長旺盛及皮脂腺分泌較多的青年男性。手術治療該病是最主要的方法,手術方式不止一種。2008年3月-2017年12月行切除傷口開放術治療骶尾部囊腫患者12例,現(xiàn)整理、分析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2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17~35歲,平均26歲,患者均有毛發(fā)旺盛的特點;其中9例患者體型肥胖,3例體型正常;病程6個月~3年。主要臨床表現(xiàn):骶骨部紅腫疼痛、拒按,偶有膿性分泌物流出,用消炎藥后可緩解,病情反復。體格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專科檢查:12例患者皆可見竇口,分別位于骶尾部臀間裂正中距肛門4~8cm處,有1個外口10例,有2個外口2例,外口均可見膿性分泌物流出,可捫及皮下腫塊,質硬,邊緣清楚,按壓有膿液流出,且均于竇口內(nèi)發(fā)現(xiàn)毛發(fā),竇道不與肛管、直腸相通。輔助檢查:12例患者經(jīng)直腸肛周彩超示骨氏尾部距肛門4~8cm處分別可見不同范圍大小的低回聲區(qū),形態(tài)欠規(guī)則,邊界欠清,CDFI示其內(nèi)均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其余檢查,如血常規(guī)、輸血免疫、生化、凝血功能、胸片、心電圖、大小便常規(guī)等,均未見明顯異常。
手術方法:切除傷口開放術,患者均取左側臥位,術前備皮,常規(guī)消毒腰俞穴,以1.5%利多卡因15mL準確注入腰俞穴,麻藥生效后常規(guī)消毒,鋪無菌洞巾。沿骶骨部外口探針探入,竇道向上走行,探及竇道末端距外口的具體長度,沿竇道切開皮下組織,完整剝離并切除竇道。術中于竇道內(nèi)均發(fā)現(xiàn)少量毛發(fā),送病理檢查,病檢結果見以淋巴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細胞浸潤。用可吸收線縫合部分肌肉組織,并用電刀止血,手術切口不予以縫合。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凡士林紗布填塞切口,外用塔形紗布加壓包扎,術畢。術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術中出血量約10mL。
結果
術后予以抗感染、止痛、止血等對癥治療,并輔以中醫(yī)大換藥幫助傷口恢復。術后換藥用生理鹽水將傷口沖洗干凈并碘伏消毒,創(chuàng)灼膏合并復方多黏菌素B軟膏涂抹于傷口表面,之后用凡士林紗布將切口填塞完整,外用無菌紗布覆蓋包扎,每天換藥1~2次,2~3周后患者出院,后于門診堅持換藥。患者換藥時間29~40d,平均換藥35d,病愈后隨訪至今未見一例復發(fā)。
討論
診斷:該病一般符合兩點就可以確診:①骶尾部膿腫反復發(fā)作,伴有分泌物的慢性竇道形成;②骶尾中位線有藏毛腔。另外,經(jīng)直腸肛周彩超及竇道造影更能幫助確診該病。
鑒別診斷:本病需與肛瘺、肉芽腫、骶骨畸胎瘤等病相辨別。肛瘺有肛周膿腫病史,且有內(nèi)口,與肛管、直腸相通;結核性肉芽腫經(jīng)X線檢查可見骨質有破壞,經(jīng)培養(yǎng)可發(fā)現(xiàn)結核桿菌;梅毒肉芽腫其梅毒血清反應陽性,有梅毒史;骶尾骨畸胎瘤,肛診直腸后壁可觸及質硬腫物,與周圍組織無黏連,X線片上有不規(guī)則鈣化點或骨質樣異物[3]。
手術相關注意事項:①術前備皮:骶骨部囊腫患者體毛多旺盛,若患者骶尾部毛發(fā)過于濃密影響手術視野或影響術后傷口恢復,則需備皮。②術中注意事項:探針探入時動作要輕緩,避免造成新的損傷,且一定要探及竇道末端,以保證最后整條竇道得以完整剝離;因竇道剝離后需讓創(chuàng)口開放,不予以縫合,故除必要時部分肌肉組織需用可吸收線縫合外,創(chuàng)口一般選用電刀止血,不予以縫扎止血;該手術方式應盡量避免創(chuàng)口過大,其寬度、深度以剛好能完整剝離竇道為宜。③術后:術后換藥需注意用凡士林紗布將創(chuàng)口填塞完整但不可過緊,既可以使傷口由肉芽組織填塞黏連,防止橋型愈合,又起到引流作用。
骶尾部囊腫臨床雖不算多見,但其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保守治療或竇道剝離不完整均易導致復發(fā),且極少數(shù)可發(fā)生惡變,所以主張潛毛疾病一旦確診,應及時外科手術治療[4]。因此,具有開放創(chuàng)口不縫合特色及安全、復發(fā)率極低優(yōu)勢的切除傷口開放術可以作為首選,雖然其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相對較長,但結合臨床實際,從長遠角度考慮,該法 臨床療效滿意,值得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寧,王曉林.骶尾部囊腫3例[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8,14(4):271-272.
[2]徐廷翰.中國痔瘺診療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喻建.骶尾部囊腫53例的診斷與治療[J].大腸肛門病外科志,2003,11(3):203.
[4]鄭勇,胥少斌,張景山.骶尾部潛毛疾病的診斷及治療[J].云南醫(yī)藥,2009,30(4):45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