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孟卓
摘要 在臨床治療和急救過程中,輸血是一項十分關鍵的手段,在采供血期間,輸血質量管理對各環節中影響血液質量相關因素的重視度較高。然而仍然有諸多問題存在于實際操作期間,導致相關問題出現的原因可能在于在相關環節中沒有有效確定、分析及識別關鍵控制點。在采供血期間,為保證血液質量安全,文章主要論述關鍵控制點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血站采供血;關鍵控制點;血液質量安全;重要作用
關鍵質量控制點是指血站采供血過程中對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的關鍵步驟和關鍵環節,需要對其進行合理有效控制,若存在不恰當的控制會導致相關危險情況發生,嚴重影響血液質量,同時極大地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在采供血期間,按照相關規范,血站將主要活動中細小內容分解出來,因此相關科室人員需要對本科室的工作質量控制點有效明確,在各個環節中實現持續有效監控關鍵控制點,使得在采供血期間能夠有效保證血液的安全和質量[1]。
在不同方面分析關鍵控制點
選擇獻血者:獻血者對關鍵控制點的選擇主要包含快速檢測、體檢及征詢等相關環節,若在健康檢查獻血者和健康征詢獻血者選擇過程中存在結果錯誤和不嚴格要求的情況,則會出現不符合獻血標準的人員被遺漏,導致相關危險因素潛在發生。
血液采集:①采血環境:針對采血環境需要對工作人員嚴格要求,使其對空氣消毒標準嚴格執行,同時對空氣質量狀況定期檢測。②采集之前合理準備物料:物料的準備包括有效檢查采血袋,校正采血設備,同時對血袋進行仔細檢查,觀察血袋是否存在過期、滲漏及霉斑情況。③采集前后均需認真核對:核對的內容主要有血型號、血袋熱合點、血袋條形碼、獻血者身份證、樣本、采血量及征詢表等。④采集血液:在采集血液過程中需要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若清潔消毒不嚴格,或對過期皮膚消毒劑使用時,會出現不能徹底消毒獻血者手臂的情況,會對血液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同時對獻血者健康產生極大威脅。因此,在消毒過程中需要對相關規范嚴格執行,使用的消毒劑應當在有效期范圍內。⑤采集留置樣本:在樣本采集過程中,標本采集人員需要對相關規程嚴格遵循,例如樣本監控等。同時需要對樣本進行留樣和檢測,避免出現稀釋、滲漏、污染及遺漏的情況。⑥有效管理冷鏈:冷鏈管理主要包含血液輸注、樣本檢測、血液存儲、成分制備、血液運輸及血液采集等相關內容,它們將完整溫度鏈構成。采集血液以后需要將其保存在規定溫度范圍內[2]。
制備血液成分:①無菌操作:在操作期間,工作人員需要將手套、帽子、口罩、衣服及鞋等穿戴妥當,嚴格消毒手部,有效連接無菌導管,仔細檢查導管密閉性,同時嚴格消毒相關器具等。②離心:在離心過程中需要對離心溫度、時間、離心力及參數設備等準確把握。在工作期間對離心結果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包括:離心兩端重量的平衡狀態,血袋是否整齊放置等。③在制備血液成分期間的冷鏈管理:首先,掌握血液制品溫度,其中6℃為紅細胞懸液及全血適宜溫度,冰凍紅細胞應當-65℃,新鮮冰凍應當≤-18℃,血小板應當20~24℃范圍內。其次,在制備血液成分過程中需要對溫度要求合理把控,通常情況下,在室溫15~30℃的環境中放置,使暴露時間盡量縮短。此外,掌握離心溫度:其中血小板離心溫度20~24℃,在水浴槽溫度4℃的環境下制備冷沉淀凝血因子,在2~6℃環境下將去甘油紅細胞冰凍解凍。最后,對貼簽工作進行合理有效管理。在對“最終標簽”進行粘貼和打印過程中,需要做到1次1袋,避免出現1人對超過2袋的血液進行操作的情況。切勿對打印連續進行,然后再進行依次粘貼。針對“最終標簽”中對獻血序號、血型的打印需要仔細核對,觀察其是否符合與原始標識。在相關物理位置上對已貼簽、正在貼簽及未貼簽進行嚴格區分,如果存在不一致的血型,需要對其實施有效確認[3]。
血液檢測:①處理質量和標本接收:無滲漏、無稀釋、無污染及無遺漏是標本質量的相關要求,同時對標本信息和標識進行仔細核對。標本接收時間、標本采集時間、標本運輸溫度、數量及保存條件等為標本接收的主要內容。同時應當有效保存和處理標本。②試劑:在試劑方面,需要將相關管理程序積極建立并實施,在使用試劑前需要對供應商資質、生產商資質、接受標準、質控方法及人員等仔細確認。有效期、庫存監控及儲存條件等是試劑庫管理的主要內容。③血液檢測設備:設備配置、軟件、UPS及管件設備等需要對檢測工作需求充分滿足,持續監控、校準、維護、確認及評估等是設備管理的主要內容,計量標識、狀態標識及唯一性標識是設備標識的主要內容。設備記錄主要內容為校驗記錄、維護記錄及使用記錄。④程序和方法:血液檢測的程序和方法需要和預期目標相互符合,在監控檢測期間需要對相關檢測程序嚴格執行,同時檢驗環境需要與國家區域標識的要求相符合。⑤血液檢測報告:建立有關檢測報告簽發的相關程序,同時對其進行積極落實,檢測報告責任人應當由正式授權、完成考核及進行過專業培訓的人擔任,報告審核檢測日期、檢測人員、復核者、檢測結論、檢測結果、檢測方法、檢測項目、檢測日期、檢測人員、實驗室名稱及標本送檢時間等均為檢測報告的主要內容[4,5]。
血液供應和儲存:①血液產品防護和儲存:按照血液質量標準,在適宜習鏡下儲存血液成分制品。在儲存過程中需要將報警系統和監控系統設置妥當,分開存放不同血型和品種的血液,同時保證標識明顯。(②庫存管理:庫存管理主要包括應急預案的制定、設置庫存量及定期盤點等相關內容。③血液運輸和發放:產品防護需要積極做到防護血液制品,控制冷鏈溫度,實現清潔包裝等。在整個運輸期間,冷鏈控制主要是監控儲存溫度,需要對不同目的地和保存條件不同的血液制品分開裝箱。血液交接記錄應當具有清晰的字跡,存在一定的可追溯性[6]。清點簽收、貯存條件、搬運、內容、發送時間、接收者及發送者等是其血液運輸和發放的主要內容。
綜上所述,因采供血工作有諸多的接口環節和科室部門涉及,使得血站工作人員需要積極監控事前、中及后的各個環節,對相關工作漏洞及時發現,并予以妥善處理,將預防措施針對性制定,積極落實質量管理相關內容,有利于促進質量透明度提高。
參考文獻
[1]呂霞,王芳,梅靜,等.血站采供血過程中醫源性感染的預防與控制[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6):166-168.
[2]謝立.中心血站采供血工作過程中關鍵控制點對血液質量安全的重要性[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3):4707-4708.
[3]任曉梅,袁學敏.采供血過程監控實踐與體會[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4,21(3):96-98.
[4]張雅妮,劉佳,孟慶紅,等.輸血全過程質量控制與關鍵控制點[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5,17(6):567-570.
[5]周萍.PDCA循環法在血站成分科工作流程規范化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5,17(2):182-184.
[6]彭德峰,吳先海,劉朋來,等.淺談血液安全在關鍵控制點上的技術應用[J].醫學信息,2015,9(1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