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清 王彥麗 接貴濤 周倩


摘要 目的:探討多糖鐵復合物治療缺鐵性貧血(IDA)的有效性以及對血清鐵蛋白(SF)水平的影響。方法:收治IDA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硫酸亞鐵顆粒治療,觀察組采用多糖鐵復合物膠囊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和SF、血清轉鐵蛋白受體(sTfR)、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等水平變化。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SF、RBC、Hb指標升高幅度優于對照組,sTfR指標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多糖鐵復合物治療IDA效果更為顯著,能夠促進血清鐵蛋白的合成,抑制血清轉鐵蛋白受體的釋放。
關鍵詞 缺鐵性貧血;多糖鐵復合物;血清鐵蛋白
缺鐵性貧血(IDA)是因為機體對鐵元素的供需關系失衡,致使儲存的鐵元素消耗較大而引起的貧血[1]。該癥是最為常見的血液疾病之一,目前多采用補充鐵劑來緩解缺鐵癥狀[2]。多糖鐵復合物中的鐵元素是采用多糖復合進行處理和制備,含有非常豐富的鐵元素。本研究探究多糖鐵復合物治療IDA患者的有效性,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IDA患者90例,按照數字隨機法分成兩組。對照組45例,男女比例17:28;年齡27~52歲,平均(36.8±12.5)歲;病程3個月~1年,平均(6.2±0.4)個月。觀察組45例,男女比例19:26:年齡24~50歲,平均(37.2±11.8)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7.1±0.8)個月。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和排除標準:①納入標準:符合我國IDA臨床診斷標準的患者:血紅蛋白(Hb)含量<110g/L,紅細胞平均體積<80fL、平均血紅蛋白濃度<30%、平均血紅蛋白水平<26pg。IDA程度分級標準:輕度,Hb 90~110g/L,紅細胞計數(RBC)3.0~3.5×1012/L;中度,Hb60~90g/L,RBC 2.0~3.0×1012/L;重度,Hb<60g/L,RBC 1.0~2.0×1012/L[3]。②排除標準:伴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患者,伴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對本次使用藥物有過敏反應者,參與其他臨床研究的患者。
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硫酸亞鐵顆粒治療,口服5mg/(kg·次),1次/d,均在餐后給藥。觀察組患者則使用多糖鐵復合物膠囊治療,每次口服2粒,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個月。
觀察指標:SF使用人血清鐵蛋白Fnrritin試劑盒檢測,Hb、RBC指標使用血常規自動分析系統測定;sTfR使用人可溶性轉鐵蛋白受體試劑盒測定,分別在治療前、治療2個月后測定。
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治療后患者癥狀完全消失,Hb含量恢復至正常水平(>100g/L),RBC水平>3.5×1012/L;②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基本恢復,Hb指標改善≥20g/L,RBC改善>2.0×1012/L;③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或者病情加重[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Hb、RBC、sTfB和SF等指標組間無顯著差異,治療2個月后兩組患者4項指標均有改善,觀察組患者SF、RBC、Hb升高幅度和sTfB下降幅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討論
IDA是因為機體鐵元素大量消耗但卻未能及時補充,致使體內的鐵元素極度缺乏所形成的以情緒煩躁、免疫功能減退、易出現感染為主要表現的血液疾病。研究發現IDA的病程越長則患者誘發腫瘤、消化道潰瘍等概率會越大,盡早的治療能夠恢復患者機體功能,提升其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多糖鐵復合物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遠高于對照組,表明多糖鐵復合物的療效更為確切。多糖鐵復合物是鐵元素和多糖合成的復合物,以完整的分子形式存在,因此進入患者的消化道內能夠以分子形式被機體吸收。據有關研究顯示,多糖鐵復合物不會受食物成分、胃酸等的影響而降低鐵元素的生物利用率。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b、RBC、sTfR和SF指標的改善幅度均高于對照組。SF、sT田兩項指標是目前貧血診斷和療效判定的重要指標,特別是IDA診斷鑒別的金標準。觀察組患者該兩項指標的改善幅度優于對照組,說明硫酸亞鐵和多糖鐵復合物雖在作用機制方面存在共性,但是效果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使用多糖鐵復合物治療IDA效果顯著,且可以改善患者血常規指標,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1黃橋梁,胡曉抒,袁寶君.缺鐵性貧血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16,22(11):1406-1407.
[2]張紅紅.缺鐵性貧血研究新進展及對運動領域的啟示[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6,24(3):18-19.
[3]鄭康杰,李明珠.兒童青少年缺鐵性貧血防治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9):1435-1437.
[4]連蘊斯,劉杰,周霞,等.藥物治療與食療對嬰幼兒輕度缺鐵性貧血的療效對比研究[1].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6,14(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