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榮 王淑英 邱紅


摘要 目的:探討中藥足浴聯合足三里穴位艾灸對促進二次剖宮產術后腸道功能恢復的效果。方法:收治進行二次剖宮產術產婦2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各100例。觀察組采用術后常規治療和護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聯合中藥足浴、足三里穴位艾灸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術后進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腹脹情況均優于觀察組,而腹脹、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均少于觀察組。結論:對二次剖宮產術后患者給予中藥足浴聯合足三里穴位艾灸治療,可提早產婦首次排氣時間,使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縮短,促進產婦康復。
關鍵詞 中藥浴足;艾灸;二次剖宮產術后;腸道功能
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開放,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率及二次剖宮產率隨之增高,促進二次剖宮產術后產婦胃腸功能的恢復成為產科醫護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有研究認為剖宮產術后腸道功能早期恢復能促進產婦早期進食,使產婦體能恢復加快,利于泌乳,減少并發癥,如術后進食時間、第1次離床活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拔除尿管時間、排便時間、泌乳時間均有改善[1]。據統計,2014年我院剖宮產率由40%上升至2016年的52%。本研究對二次剖宮產術后患者采用行氣止痛藥物方法足浴,聯合艾灸扶正行氣、溫經通絡,觀察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1-12月收治行二次剖宮產手術患者200例,年齡24~40歲,平均(32±8.4)歲,孕周38~41周,均選用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細針頭腰麻)。產婦均為維吾爾族婦女,且無并發癥,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兩組產婦在族別、孕齡、年齡、手術時間、出血量、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二次剖宮產術后,年齡<40歲,一般情況和精神面貌、免疫力正常患者。
排除標準:合并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合并消化系統疾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精神障礙、腎病綜合征、免疫功能障礙、營養不良性貧血患者及血液系統疾病患者。
方法:兩組患者在進行剖宮產術后均給予常規護理,而治療組術后12h加用中藥足浴及穴位艾灸。①中藥浴足:行氣止痛,方藥組成:桃仁5g,當歸5g,川芎5g,紅花5g,香附5g,細辛59,甘草5g,吳茱萸5g。2劑,采用煎藥機煎熬,裝成袋,放置于冰箱中保存,使用時每次取出1袋加入2000mL水中,水溫39~42℃,囑患者將雙腳浸泡其中,15~20min,每天晚上22:00實施1次,療程連續4d。②足三里穴位艾灸療法:患者取平臥位,先定位雙側足三里穴并用記號筆標記。治療時將點燃的艾條置于穴位處進行施灸,注意不能直接接觸皮膚,距皮膚1~2cm為宜,以感溫熱為度,不可有灼痛感,每個穴位施灸時間10~15min,頻次1次月,以局部皮膚潮紅即可。
觀察指標:分別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指標情況。(1)術后腸鳴音恢復(腸鳴音>4次/min)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時間、排便時間,以此作為判定患者腸功能恢復的主要觀察指標。具體觀察手術結束時間至第1次肛門排氣的時間,了解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2]。(2)觀察患者術后的腹脹發生情況,根據臨床癥狀結合患者的自身感受對腹脹程度進行判定,是否有腹脹感、腹圍是否增加、是否惡心嘔吐等不適。①輕度:患者無腹脹感或患者有輕微腹脹感,無明顯腹圍增加,無惡心嘔吐;②中度:主訴腹脹,有脹痛,但能忍受,腹圍增加2~4cm,無惡心嘔吐,無須特殊處理;③重度:主訴腹脹明顯,無或伴有輕度惡心嘔吐,脹痛明顯且不能忍受,腹部膨隆,腹圍增加>4cm,叩診鼓音,須采取處理措施[3]。
統計學處理:將收集數據錄入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進行統計描述,采用t檢驗、秩和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α=0.05作為檢驗水準。
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比較:治療組術后平均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較觀察組均顯著縮短,見表1。
兩組患者術后腹脹發生情況比較:術后治療組患者腹脹發生率為15%,觀察組為51%,兩組比較,治療組較觀察組腹脹發生率明顯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胃腸功能紊亂是目前國內二次剖宮產術后恢復面臨的一個常見問題[4],常表現為腹脹、惡心、嘔吐,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肛門停止排氣、排便并伴有腹痛、發熱、尿路感染等繼發癥狀,胃腸功能紊亂以術后盡早排氣、排便最為關鍵,如果術后患者長時間不能恢復胃腸功能,將造成營養攝人不足,機體抵抗力下降,還可引起腹脹,膈肌受壓上移、肺不張、肺炎等一系列嚴重并發癥。且產婦為一個應繳水平狀態,炎癥很難控制,最終造成極難治療的產后危重癥。因此,術后24h應積極觀察,一旦出現胃腸功能障礙,應及早預防,促進剖宮產術后腸功能早期恢復。術后腸功能自然恢復往往需要2~4d,如果腸功能抑制時間過久,容易發生應激性胃腸黏膜病變和黏膜屏障受損、腸麻痹,甚至腸粘連、腸梗阻。依據中醫理論“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本研究以中藥足浴和足三里穴位艾灸相結合的方法,以期促進入體血脈流通,達到調理臟腑,平衡陰陽,舒通經脈,促進腸蠕動,改善腸功能,消除腹脹的治療目標。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12條經脈中有6條經脈分布在腳部,踝部以下分布著33個穴位,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在腳部都有對應的反射區,中藥足浴療法利用水溫對皮膚、經絡、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透皮吸收達到促進血脈流通、調理臟腑、平衡陰陽、舒通經脈以治療疾病。使用當歸、桃仁、川芎、香附、紅花、細辛、吳茱萸、甘草等補血活血,行氣化瘀、溫和通絡之藥物,直接作用于足底穴位,改善胃腸道經絡氣血的運行,使胃腸蠕動功能得以早期恢復[5]。
艾葉具有溫經散寒、化瘀止血的功能,而艾灸可通過經絡穴位,實現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益氣、消腫散結,調理臟腑機能等作用。同時艾灸的溫熱效應作用于足三里穴位,亦有利于暢通經絡,加速胃腸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將行氣止痛的中藥足浴與足三里穴位艾灸相結合,將藥物與經絡相互作用融為一體,據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較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顯著縮短,腹脹發生率明顯減少。說明中藥足浴聯合足三里穴位艾灸治療,可促進二次剖宮產術后腸道功能的及早恢復,且有利于產婦早期進食,能有效補充營養,促使乳汁分泌充盈,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同時這一治療方式還具有提高術后產婦的舒適度、促進睡眠等優點、所用藥物為常見的中藥,價格低廉,醫療費用低,使用方便安全,故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鐘小雁,羅劍平,黃水燕.活動干預對二次剖宮產產婦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9(6):99.
[2]楊廣坤.腹腔鏡手術并發高碳酸血癥對機體影響的研究進展[J].咸寧學學報(醫學版),2012,26(1);88-90.
[3]張敏,馬香愛,杜麗媚.二次剖宮產術后早期進食對胃腸道功能恢復影響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8(32):88.
[4]袁遠霞,趙紅利,何佳,等,二次剖宮產術后咀嚼口香糖促進腸道功能恢復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4):427-432.
[5]儲媛媛.中藥浴足聯合艾灸對促進腹部手術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5):1186-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