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 楊仁德
摘要 文章通過介紹楊仁德老師治療復發性口瘡的經驗,探討楊老師病證結合的診療思路和標本兼治、扶正祛邪的用藥特點,他認為辨證治療復發性口瘡獨具特色,其驗方四君子湯合導赤散加減健脾化濁、清熱瀉火,治療復發性口瘡療效顯著,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復發性口瘡的精髓和診治疑難病的優勢。
關鍵詞 復發性口瘡;健脾化濁;清熱瀉火
楊仁德老師從醫40余年,是云南省第二、三批老中醫藥師帶徒指導老師,擅長治療內科及兒科疾病,對內科疾病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治療方法。筆者自2011年以來,隨楊老師運用健脾化濁、清熱瀉火法治療脾虛濕蘊,心脾積熱所致復發性口瘡,取得滿意療效。
復發性口瘡是口腔黏膜的潰瘍性損害,具有周期性、復發性的規律,是一種以周期性反復發作為特點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潰瘍損傷。復發性口瘡的治療一般以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相結合,但易反復發作,遷延難愈[1,2]。由于該病反復發作,潰瘍處有明顯灼痛感,影響進食和語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復發性口瘡屬中醫“口瘡”范疇,口瘡之名首見于《內經》,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少陽司天,火氣下臨,……咳嚏鼽衄鼻窒口瘍,寒熱跗腫。”將“口瘡”責之“火”之為患。
病因病機
口瘡是口腔黏膜受邪熱熏灼,或失于氣血榮養所致,多因平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而致中焦樞紐失司,上下氣機不通,氣滯濕阻,濕濁內生,化熱蒸灼口腔黏膜,導致口瘡發生。《諸病源候論·口舌瘡候》說:“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于口。府臟熱勝,熱乘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圣濟總錄》認為:“口瘡者,由心脾有熱,氣沖卜焦,熏發口舌,故作瘡也。又有胃氣弱,谷氣少,虛陽上發而為口瘡者,不可執一而論,當求其所受之本也。”脾開竅于口,心開竅于舌,腎脈連咽系舌本,兩頰與齒齦屬胃與大腸,任脈、督脈均上絡口腔唇舌,故無論外感、內傷,凡化熱、化火者均可循經上炎,熏蒸口舌,發為口瘡。
導師根據其多年臨床經驗,認為脾虛濕蘊,心脾積熱是口瘡的主要病機,因為舌為心之苗,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脾開竅于口,脾脈夾舌本,散舌下,故口瘡之患,與心脾之關系最為密切。暴飲暴食,過食肥甘辛辣、煎炒炙煿、嗜酒等損傷脾胃,內蘊化熱;或思慮過度,郁怒憂傷等化火,致使心脾積熱,而成本證。
治法及用藥
以健脾化濁、清熱瀉火為法,方選四君子湯合導赤散加減治療。方藥組成: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5g,甘草5g,生地黃15g,竹葉10g,木通10g,燈芯草3g,黃柏10g,滑石15g,佩蘭10g,蒼術15g。辨證加減:潰瘍面有膿點者,加白芷15g、露蜂房10g;伴便秘者,加火麻仁15g、積實15g;伴失眠者,加蓮子15g、酸棗仁15g。1劑/d,水煎服,每日服3次,7d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4個療程。服藥期間,忌辛辣刺激性飲食,保持口腔衛生,加強體育鍛煉,勞逸結合。
病案舉例
例1:患者,男,25歲,反復口腔潰瘍2年余,每因進食辛辣之品或感冒而復發或加重。曾自服清熱藥,外用潰瘍貼等,病情時輕時重,常反復發作。2013年4月15日初診,查體見唇內及舌面有3個米粒大潰瘍面,周圍充血明顯,有膿點,自覺灼痛,影響進食及語言,大便干結,小便色黃,舌質淡紅,舌體胖大,苔白,脈細滑。中醫診斷為復發性口瘡;辨證為脾虛濕蘊,心脾積熱;治以健脾化濁,清熱瀉火;予四君子湯合導赤散加減。方藥組成: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5g,甘草5g,生地黃15g,竹葉10g,木通10g,燈芯草3g,黃柏10g,滑石15g,佩蘭10g,蒼術15g,火麻仁15g,白芷15g,露蜂房10g。連服7劑,囑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飲食,保持口腔衛生,注意休息。1周后復診,潰瘍面較前縮小,疼痛明顯減輕,大便正常,守上方去火麻仁、白芷、木通,加炒谷芽20g以助脾胃運化,繼服7劑,4月30日復診,訴隨訪0.5年未復發。
例2:患者,女,32歲,反復口腔潰瘍5年余,常因飲食不慎或勞累(如熬夜)而誘發。曾服用維生素B2及中藥治療,療效不佳,病情常遷延不愈,并反復發作。2014年11月26日初診,查體見舌尖及咽部潰瘍數個,周圍充血明顯,表面有膿點,自覺灼痛不適,影響進食,口氣重濁,二便正常。舌質淡紅,苔白,脈細。中醫診斷為復發性口瘡;辨證屬脾虛濕蘊,心脾積熱;治以健脾化濁,清熱瀉火;予四君子湯合導赤散加減。方藥組成: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5g,甘草5g,生地黃15g,竹葉10g,木通10g,燈芯草3g,黃柏10g,佩蘭10g,蜂房15g,炒麥芽15g,砂仁10g。連服7劑,囑患者忌食辛辣刺激飲食,保持口腔衛生,注意休息。12月10日復診,訴服上方后口腔潰瘍已愈,3d前上夜班后起一較小潰瘍,今已好轉,自覺咽中有痰,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當日守上方去佩蘭,加前胡10g,化痰利咽,繼服7劑而愈,隨訪0.5年未復發。
體會
正如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所說:“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導師認為土虛則陰火上浮,土厚則火自斂也,基于上述中醫理論,對復發性口瘡中醫辨證屬脾虛濕蘊,心脾積熱者,治以健脾化濁,清熱瀉火,運用四君子湯合導赤散加減。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甘草、佩蘭、蒼術健脾化濕,升清除濁;生地黃、竹葉、木通、燈芯草、滑石清熱瀉火,導心經之熱從小便而出;黃柏瀉火堅陰。臨床隨證加減,標本同治,而能收效。
參考文獻
[1]沈秋瑾,楊茜.口腔潰瘍臨床療效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24(12):56-58.
[2]許有慧.中西醫結合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概況[J].河南中醫,2005,25(8):8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