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國軍 張旭
摘要 目的:探討對乳腺癌淋巴結轉移實施核磁共振結合彩超診斷的準確率。方法:收治乳腺癌患者400例,患者術前均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及彩超診斷,并在術后實施病理診斷。結果:患者實施病理檢查檢出淋巴結轉移232例。實施核磁共振、彩超聯合診斷準確率較核磁共振、彩超單獨診斷準確率相比明顯升高(P<0.05)。結論:對乳腺癌淋巴結轉移實施核磁共振結合彩超診斷可提升診斷準確率。
關鍵詞 乳腺癌;淋巴結轉移;核磁共振;彩超;診斷準確率
乳腺癌是女性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類型。目前臨床研究發現乳腺癌患者淋巴結轉移的發生是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及早了解患者淋巴結轉移狀況在患者疾病治療及預后評估中具有重要價值[1]。目前影像學檢查仍是乳腺癌疾病診斷最為常用的方式之一。核磁共振和彩超診斷原理存在差異,為進一步明確兩種檢查方案聯合診斷的效果,對2013年1月-2017年12月400例乳腺癌患者,術前均進行了核磁共振檢查及彩超診斷,現進行總結。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乳腺癌患者400例,年齡23~78歲,平均(54.5±9.7)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3.4±2.7)年;病灶部位:左側214例,右側186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實施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患者;女性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
排除標準:手術禁忌及影像學檢查禁忌患者;其他惡性腫瘤疾病患者;3個月內存在乳腺手術史患者;嚴重臟器并發癥患者;妊娠、哺乳患者;檢查配合度不高患者[2]。
方法:患者術前均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及彩超診斷,核磁共振檢查與彩超檢查間隔時間<1周,檢查后擇期實施手術治療及術后病理診斷。(1)核磁共振檢查:采取美國GE公司1.5T超導核磁共振診斷儀檢查,先實施常規平掃,行橫軸位自旋回波脈沖序列標準T1加權、矢狀位脂肪抑制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2加權、矢狀位短時反轉恢復序列掃描成像;隨后實施增強掃描,對患側乳暈皮下注射0.2mL/kg釓噴酸葡胺注射液,注射速度2.5mL/s,隨后對患者實施矢狀位掃描,矩陣288×160,層厚3mm。(2)彩超檢查:采取健側臥位或仰臥位,將雙臂抬高,充分顯露患者乳腺,采取PHILIPSEnVisor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探頭頻率7.5Hz,對患者乳房、腋窩進行多切面檢查,了解病灶部位、形態、淋巴結狀況、淋巴結內部及周邊血流狀況。
觀察指標:將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分析總結患者實施核磁共振、彩超單獨診斷及聯合診斷的效果。
陽性標準:①核磁共振檢查淋巴結轉移陽性標準:淋巴管異常擴張;淋巴結走向呈現間斷樣;存在異常淋巴結增大,充盈缺損狀況。②彩超檢查淋巴結轉移陽性標準:患者淋巴結內部及周邊存在異常血流信號;淋巴結最短直徑>5mm;淋巴結形態不規則、邊界模糊,可伴隨出現砂粒樣鈣化。
數據統計: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用率表示檢測結果,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患者實施病理檢查檢出淋巴結轉移232例,無淋巴結轉移168例。實施核磁共振及彩超單獨診斷敏感性為96.1%(223/232), 90.9% (211/232),特異性為87.5%(147/168)、75.6%(127/168),準確率為92.5% (370/400)、84.5% (338/400),均分別低于聯合診斷的敏感性98.7%(229/232)、特異性95.2%(160/168)、準確率97.3%(389/400),且聯合診斷準確率較核磁共振、彩超單獨診斷相比明顯升高,χ2=9.281,P=0.002;χ2=39.208,P=0.000,見表1。
討論
乳腺癌細胞較為松散,極易出現脫落狀況,癌細胞極易隨血液及淋巴液轉移至全身,引起疾病進展,致死率高。及早明確患者淋巴結轉移狀況在患者預后評估及術中淋巴結清掃方案確定中具有重要意義[3]。
核磁共振檢查和彩超檢查是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檢查是依據在特殊磁場中機體氫原子核共振過程,通過氫原子吸收能量、釋放電信號獲取圖像的檢測方式,該檢測方式可獲得高分辨率圖像[4]。彩超檢查是依據人體對超聲波的反射不同實施檢查的方式,該方式還可獲得患者病灶及周邊血流狀況,操作簡單,具有無創性。
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和彩超診斷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均>90%,說明兩種方式在乳腺癌淋巴結轉移診斷及篩查中具有良好的運用價值。但特異性方面,兩者均較低,誤診率較高。而聯合診斷準確率較核磁共振、彩超單獨診斷準確率相比明顯升高,且聯合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均>95%,劉蓉等人的相關研究中[5],核磁共振和彩超聯合診斷的靈敏度98.5%,特異性89.1%,符合率96.8%,在特異性方面診斷效果仍<90%,與本研究存在一定差異,分析原因可能與樣本個體差異性相關。
總體來看,實施聯合診斷可有效減少漏診和誤診狀況,分析原因是通過彩超檢查對隱匿性病灶檢測效果不佳,易出現漏診,且彩超檢查顯像質量有待提升,易引起誤診;而實施核磁共振檢查時易出現偽影,影響檢測結果。兩者聯合運用具有以下優勢:①可結合兩者的特點,減少反復檢查引起的經濟損失及機體輻射損傷;②聯合診斷可通過磁共振檢查提升微小病灶檢測效果,通過彩超檢查了解鈣化灶及血流狀況;③聯合診斷需多名醫生閱片,減少醫生主觀因素對檢測結果的影響[6]。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淋巴結轉移實施核磁共振結合彩超診斷可提升診斷準確率,運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龍華,杜朝暉,易宜杰,等.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和高頻彩超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3):28-30.
[2]李金莉.核磁共振、乳腺鉬行、彩超對早期乳癌影像診斷的對比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57);11227-11228.
[3]斯興無,徐彬.用核磁共振、乳腺鉬靶及彩超檢查診斷早期乳癌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4):120-121.
[4]宮美琴,王紅雨.彩超與CT對乳腺癌頸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與預后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7):60-61.
[5]劉蓉,馬興英,許達,等彩超結合核磁共振對乳腺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J].西南國防醫藥,2015,25(7):753-755.
[6]周潔.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和高頻彩超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比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4):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