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平


摘要 目的:探討阿昔莫司和辛伐他汀治療高脂血癥患者的效果。方法:收治高脂血癥患者1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對照組給予辛伐他汀,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阿昔莫司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總膽固醇(TG),甘油三醋(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指標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阿昔莫司和辛伐他汀用于高脂血癥患者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安全性高。
關鍵詞 阿昔莫司;辛伐他汀;高脂血癥;臨床效果
近年來,原發性高脂血癥的發生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這與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以及偏愛食用油膩性食物具有較大的關系。該疾病的發病機制為患者體內的脂肪代謝出現異常,導致患者中的血脂水平改變,出現異常升高的現象,為誘發冠心病以及腦部疾病提供可能性[1]。因此,探究高脂血癥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治高脂血癥患者1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治高脂血癥患者150例,采用數字隨機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對照組男45例,女30例;年齡40~78歲,平均(56.52±5.87)歲。觀察組男44例,女31例;年齡40~78歲,平均(56.87±4.6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兩組均予以常規治療:①患者飲食控制指導:盡量降低患者食用富含膽固醇以及脂肪的食物量,并鼓勵患者多食脂肪含量較低且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以便提高其體內營養的補充量。②患者生活方式指導:結合患者的實際身體狀況,為其制定具有針劉性的運動計劃,保障患者每天達到一定的運動量,以便捉進其體重的有效降低。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患者予以辛伐他汀治療,1次/d,20mg/次,睡前口服。觀察組此基礎上給予阿昔莫司,500mg/d[2]。
觀察指標:①血脂:包括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分別于治療前后經靜脈采集患者血液標本2.0mL,常規展開離心處理,對血清進行分離后,通過自動生化儀檢測[3]。②不良反應。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選取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展開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展開Xx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血脂水平:兩組治療前LDL-L、HDL-L、T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DL-L、TG、TC指標水平均有降低,HDL-L均有升高,觀察組治療后各指標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5/75),對照組為9.33%(7/7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發病與脂質新陳代謝紊亂緊密聯系,可導致心臟血管壁中脂質沉積,引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導致血管狹窄甚至堵塞。同時,冠心病是常見慢性疾病的一種,發病受環境、遺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血脂異常是其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近年來,臨床上多通過他汀類藥物對冠心病展開治療,辛伐他汀即為其中常用的一種。辛伐他汀可對膽固醇的合成產生競爭性的抑制作用,并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延緩,達到改善血脂水平的效果。辛伐他汀劑量增加后,其降脂、抑制炎性反應、穩定斑塊的作用隨之增強[4]。但有研究認為,通過大劑量的辛伐他汀對冠心病老年患者展開治療后,增加劑量可能會導致藥物不良反應增加。阿昔莫司屬于煙酸衍生物,其可以抑制脂肪組織的脂解,減少游離脂肪酸的釋出,從而降低TG在肝中的合成,同時可以抑制極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自的合成,使血液中TG和TC的水平下降,減少HDL-C異化。觀察組治療后LDL-L、HDL-L、TG、TC指標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阿昔莫司用于高脂血癥患者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前鋒,張濤,李楠.瑞舒伐他汀鈣聯合阿昔莫司治療老年高脂血癥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3):12-13.
[2]呂紅君,安剛,付英姿,等.阿昔莫司與普伐他汀聯合治療老年高脂血癥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7):56-57.
[3]周揚,趙爽.阿托伐他汀聯合阿昔莫司治療混合性高脂血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1):181-182.
[4]鄧大慶.阿昔莫司聯合瑞舒伐他汀鈣在中年人混合型高脂血癥中的應用觀察[J].山東醫藥,2013,53(2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