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鐵軍 雷文 胡成華 唐亮


摘要 目的:探討采用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治療創傷性陳舊性眷柱骨折后凸崎形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崎形患者7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前路推體撐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手術治療。對比兩組療效。結果: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椎體壓縮百分比和Cobb's角均改善明顯(P<0.05)。同時,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P<0.05)。結論: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突畸形采用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后凸畸形;脊柱骨折;后路經稚間盤入路
脊柱骨折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胸腰椎骨折,如果治療不及時,容易出現諸多并發癥,尤其是胸腰椎后凸畸形,并且合并神經癥狀、腰背疼痛以及脊髓壓迫等癥狀,具有較大的危害性[1]。當前在治療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時,手術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是不同術式的療效也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因此,本文對后路經椎間盤入路運用在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治療中的臨床價值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70例,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每組35例。對照組女15例,男20例;年齡26~80歲,平均(52.6±17.3)歲;病程8個月~4年,平均(2.4±1.5)年。觀察組女13例,男22例;年齡27~81歲,平均(52.7±17.4)歲;病程9個月~4.5年,平均(2.5±1.6)年。兩組病程、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對照組行前路撐開術,即協助患者保持側臥位(將臨床癥狀和脊柱后凸畸形脊髓受壓部位作為基本依據,決定右側臥位或左側臥位),選擇腹膜后、胸膜外入路,胸腰段或下胸運用平面背腹部聯合切口,使病椎椎體充分暴露,將病椎一側椎弓根和相應椎間盤切除,使椎體前方保留,然后將前路內固定器安裝在椎體側方,運用撐開裝置對脊柱后凸畸形進行矯正,并且取肋骨或骼骨進行植骨融合固定。觀察組則行后路經椎間盤入路術,操作如下:取俯臥位,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使關節突關節、棘突、橫突以及椎板充分顯露出來,將椎弓根螺釘分別置入病椎上下兩椎體,然后將病椎椎板切開,對環硬脊膜囊進行減壓,將病椎下方或上方的椎間盤切除,從椎間盤入路進行楔形截骨,然后矯正后凸畸形,用預彎好的固定棒將臨時固定棒替換下,并且加壓后方結構。同時,對硬膜囊的受壓情況進行觀察,如果出現新的壓迫而導致皺褶,應該及時將部分椎板咬除,運用神經剝離子對截骨閉合面的對合情況進行探查,并且手術的過程中,在C臂型機的直視下,明確內固定的位置和矯形程度。
觀察指標:分別觀察兩組手術前后的Cobb's角和椎體壓縮百分比,并且記錄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不融合、斷釘斷棒松動以及椎體高度丟失。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5.5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Cobb's角和椎體壓縮百分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椎體壓縮百分比和Cobb's角均改善明顯,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是臨床上的一種多發病、常見病,因為牽拉或撞擊誘發骨折移位,損傷椎間盤組織,對脊髓造成壓迫,導致繼發性脊髓神經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臨床上在對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進行治療時,其目的主要為通過手術復位,使椎管容積恢復,脊髓壓力釋放,改善神經功能和脊柱功能,使腰背損傷減輕[3]。前路椎體撐開十固定融合術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術式,可以使頸椎維持穩定,保持脊柱直線,但是椎體高度增加了阻力和內固定集中應力,術后容易出現諸多并發癥如內固定松動、脫落以及骨組織融合性差等,不利于改善患者預后[4]。有研究發現,運用后路經椎間盤入路對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進行治療,一方面能夠釋放脊髓和神經根壓力,對脊柱畸形進行矯正;另一方面還能恢復胸腰段脊柱矢狀面生理曲度和力學平衡,對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發展進行阻止,對改善患者預后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5]。同時,后路經椎間盤入路能夠使椎體高度和神經根緊張度降低,減少神經根刺激,避免胃擴張,可以降低脊椎的不良刺激,并且還具有植骨量小、固定牢固、融合度高等優點,只需要在截骨間隙和局部截骨區內植入碎骨即可,能夠使取骨導致的創傷減輕[6]。
綜上所述,在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后路經椎間盤入路,不僅可以使Cobb's角和椎體壓縮百分比降低,獲得較好的復位效果,還能使疼痛減輕,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牛東興.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治療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9,27(1):106-107.
[2]張建喬,曾忠友,宋國浩.經皮椎體強化聯合后路經肌間隙入路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無神經損傷的Ⅲ期Kummell病[J].中醫正骨,2018,30(2):54-58.
[3]王強,楊敬,陳麗娟.I期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治療胸腰椎結核并椎體塌陷性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2):93-96.
[4]盧生偉,賀新寧后路經椎間盤入路治療創傷性陳舊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9):933-934.
[5]孫志剛,易小波,藺福輝.后路相體次全切除并鈦網支撐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胸腰椎爆裂骨折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2):5-6.
[6]張雪松,王巖,張永剛胸腰段嚴重爆裂性骨折和陳歸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改良手術治療[J].脊柱外科雜,2007,5(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