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開
摘要:為了探索解淀粉芽孢桿菌為主要成分的微生物菌劑及鼠李糖乳桿菌為主要成分的微生物葉面肥對馬鈴薯生長發育的影響,2017年在云南省巧家縣進行了試驗和示范。結果表明試驗田馬鈴薯在常規施肥的基礎上施用微生物菌劑和微生物葉面肥,比常規施肥畝增產達到7.36%,大薯率提高6.2%,增產效果顯著,薯塊均勻程度也有一定改善。同時通過壯苗作用減少了病害發生,從而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商品質量。
關鍵詞:微生物菌劑;微生物葉面肥;馬鈴薯;生長發育
馬鈴薯是繼玉米、水稻和小麥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馬鈴薯適應性廣泛,海拔4000米以下、南北緯40°之間的地區均可種植,而集中分布在印度東北部、中國中西部和東北部、東歐、美國西北部、歐洲西北部和南美安第斯山區。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顯示,2013年全世界有統計的種植馬鈴薯的國家和地區有159個,種植面積為1946.3萬公頃,總產量達36809.6萬噸。近10年來,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維持在1800萬公頃以上,產量維持在3億噸以上。自2006年以來,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呈遞增趨勢。云南省氣候條件冷涼,適合馬鈴薯種植。全省范圍內16個州(市)的128個縣都有馬鈴薯種植,總種植面積48.58萬公頃,總產量950.8萬噸。但由于部分地區長期種植,致使有益菌群數量減少,土壤板結、重茬問題嚴重,馬鈴薯品質及產量降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并驗證微生物菌劑和微生物葉面肥在馬鈴薯上應用的實際效果,故而進行了此次試驗。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夏波蒂。
供試微生物菌劑:本實驗微生物菌劑和微生物葉面肥由解淀粉芽孢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等多種有益菌組成,施用后使土壤有益菌迅速繁殖,增加有益菌群數量,解決土壤板結、重茬問題,播種前使用可使土壤中緩效磷、鉀及微量元素被激活,改善理化性狀,改善土壤環境,提高作物抗病、抗逆(低溫、高溫、澇、旱、倒春寒)能力。可廣泛應用于蔬菜、水果、藥材、茶葉等作物。
1.2試驗地點
云南省巧家縣馬鈴薯種植基地。試驗地塊為沙壤土,肥力中等,地勢平坦,排灌方便,適合馬鈴薯生產,便于觀察與管理。試驗田占地面積約60畝。試驗地塊壟寬90厘米,每畝栽植密度4000株。
1.3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兩個處理,每個處理在不同地點設3個重復。處理1面積10畝,每畝施用2.5公斤/桶的微生物菌劑一桶和500毫升/瓶的微生物葉面肥一瓶;處理2為對照,面積10畝,不施用上述兩種微生物菌肥,其他管理完全相同。
1.4試驗方法
種植前施用微生物菌劑進行土壤噴霧消毒,噴到土壤表面后進行旋耕,使菌劑混入土壤中。馬鈴薯生長到塊莖形成期,在植株上噴施微生物葉面肥。
2結果與分析
馬鈴薯采收期對試驗組地塊和對照組地塊采用5點測產法進行田間測產,每點面積10平方米。經過田間考察,試驗地塊馬鈴薯長勢長相均衡,密度合理,生長正常,測產結果見表1。處理區比對照區平均畝增產129公斤,增產率7.36%,大薯率提高6.2%,差異顯著,說明使用本試驗所用微生物菌劑和微生物葉面肥具有較明顯的增產效果。
3小結
試驗田馬鈴薯在常規施肥的基礎上施用解淀粉芽孢桿菌類微生物菌劑和含有鼠李糖乳桿菌類微生物葉面肥,比常規施肥畝增產7.36%,大薯率提高6.2%,增產效果顯著;同時通過壯苗的作用減少病害發生,從而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商品質量;從個體大小及整齊度方面分析,與對照相比,試驗所用微生物菌劑和微生物葉面肥的馬鈴薯在薯塊均勻程度和大薯率上有一定改善。
馬鈴薯在不同生育期需要不同的微量元素,所以在使用微生物菌劑時,要根據馬鈴薯生長情況與相應復混肥料配合使用,以保證馬鈴薯各個階段的正常生長。生物菌劑的作用關鍵是產品中所含的活微生物,所含有特定微生物的數量達到規定標準,才會發揮增產增收效果。產品超過規定的有效期、活的微生物數量在規定標準以下、雜菌數量增加,菌肥的施用效果均會受到影響,所以要在產品有效期內施用完畢。生物肥料在保管、使用的各環節都應盡量避免陽光直射,施用時要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