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眾

摘要:本文對采用日本落葉松苗木分級造林后,進行樣本區間估計造林成活率及幼林質量評價研究,其結果能正確反映出更新后幼林生長狀況,不僅減少經濟浪費,更為今后培養優質、速生的林分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日本落葉松;分級造林;質量評價
為探討人工更新后,造林質量的合格標準,對日本落葉松人工林按5類分級法,進行了質量評價和樣本區間估計平均數方法,對新植幼林進行了成活率測定,為今后培養優質、速生的林分提供科學依據。
1試驗地自然概況
試驗地位于遼寧省丹東市境內,屬暖溫帶半濕潤區,年平均氣溫6.8~8.7℃,有效積溫(≥5℃)為3400℃以上,無霜期160~170天,相對濕度70%~85%,年降水量881.3~1087.5毫米,年蒸發量1220.9毫米。
2試驗研究方法
選擇日本落葉松2年生苗木,按Ⅰ、Ⅱ、Ⅲ級和混合級苗木栽植,采取隨機設置樣地,按各級苗設置5組,每組90株,按3次重復布局,栽后3年進行調查評定。
3結果分析
3.1造林成活率測定
造林成活率測定,過去往往在幼林地隨機抽樣100株幼樹,或測定一塊標準,調查死亡株數,來推算幼林的成活率,這樣的測定結果,易產生偏差,有時會造成工作上的失誤和經濟上的浪費。為正確估測造林成活率,應依據造林面積和地形地勢的變化,按20%的比例來設置樣地,并利用區間估計平均數的方法來確定造林成活率,見表1。
表1數據反映出,可靠性指標在95%的情況下,日本落葉松Ⅰ級苗的成活率定值估計為X 98.08%、△=2.17,置信區間95.9%~100%,估計精確度98%。Ⅱ級苗的定值為X=84.38%、△=9.34,置信區間75.04%~93.72%,估計精確度為89%。Ⅲ級苗定值估計為X=67.34%、△=15.4,置信區間51.94%~82.7%,估計精確度77%,混合苗定值估計為X=49.56%、△=4.61,置信區間44.95%~54.71%,估計精確度超過91%。以上分析結果為,日本落葉松選擇Ⅰ、Ⅱ、Ⅲ級苗造林效果理想,均可達到成活率85%以上指標。
3.2幼林質量評價
苗木分級造林后,因各級苗木質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因幼樹生長受立地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幼樹生長分化明顯,為反映幼樹質量的好壞,對幼樹應進行質量評價,其評價方法如下:b1:健壯樹,主干、側枝生長旺盛,b2:健壯樹,主干生長緩慢,側枝生長正常,b3:主干出現干梢,側枝生長弱,有損傷,b4:枯梢,葉生長弱,有病害。
幼樹的生長狀況,用質量指標表示(ΠK·C),亦稱質量系數,(b1+b2)幼樹百分數與(b3+b4)百分數之差。公式為:ΠK·C=(b1+b2)(b3+b4)。
質量指標變動在±100%之間,當b1+b2數值超過b3+b4的數值時,且兩者之差為50%~100%時,說明幼林質量達標。若兩者差為10%~49%時,說明幼林質量低劣,當兩者差出現負數時,說明幼林采取重新改建措施,調查結果見表2。
由表2看出,日本落葉松Ⅰ、Ⅱ、Ⅲ級苗幼林質量均達到了70%經上說明質量達標,而混合苗質量指標為10.6%,說明質量低劣,應采取補救措施。
4小結
用樣本估計造林成活率,方法簡單,精度高,有科學性,可廣泛推廣使用。幼林質量評價,能正確反映出不同苗木級別造林后的生長狀況,為形成優質的幼林提供依據。正確估測造林成活率及幼林質量評價,可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對人工更新和補植等工作有現實意義。提倡采用Ⅰ、Ⅱ級苗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