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飛
楊樹適應性強,生長快。在我國廣大的平川農區,楊樹是用材林、防護林和四旁綠化的主要樹種,種植楊樹,不僅有較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有很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楊樹生長快、繁殖栽培容易,是解快短期木材短缺的理想樹種,近十年來,我國楊樹造林面積不斷擴大,已成為世界上楊樹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遼寧省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北部地區大力發展楊樹防護林,70年代中南部地區發展楊樹農田林網,到80年代以后,中南部地區發展楊樹豐產林,再到近年的通道綠化、四旁植樹中,大面積發展了楊樹,楊樹成為遼寧省的主要造林樹種。目前多數楊樹農田林網、豐產林和行道樹都已成為成熟林或過熟林,但仍然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實現在短期內進行更新改造,發揮其應有的防護功能,進行科學更新,一直是林業生產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從2003年起,對楊樹成、過熟林采取以伐樁嫁接的方法進行更新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2010年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該項成果實用性強,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推廣應用前景廣闊,在同類研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采伐林分選擇與采伐處理
1.1采伐林分選擇
指楊樹伐樁嫁接更新改造的林分。目前主要選擇的林分是針對楊樹成、過熟林、豐產林、農田防護林和行道樹的更新改造,所選擇的林分林木要有一定活力,整株樹干已完全枯死的林木不能作為伐樁嫁接林分。遼寧省楊樹的主要改造對象包括中南部地區楊樹農田林網和行道樹,樹種主要是北京楊、群眾楊、新疆楊、毛白楊、箭桿楊等。
1.2采伐時間
嫁接砧木(伐樁)處理主要掌握合適的采伐時間。在頭年冬季或嫁接當年春季,當年嫁接前采伐最好,保證伐樁失水不嚴重,保持足夠的新鮮度和生命活力。各地根據當地的氣候確定最佳采伐期,一般春季采伐在3月底發芽前。低濕地段的伐樁可在更長時間段內保持較強的生命力。因此,在低濕地段,采伐與嫁接之間的時間可更長些,甚至可長達5~6個月。但是,利用舊伐樁嫁接時,一定要先檢查其是否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檢驗時可用利器剝開樹皮,若距伐樁表面1厘米左右的皮部組織鮮嫩,木質部表面濕滑而新鮮,則表明伐樁仍具有足夠活力,可以嫁接。一般來講,只要采伐后沒有經過一個夏季,就能夠嫁接,但必須檢驗是否具有足夠活力。
1.3伐樁高度
采伐時,伐樁高度應有利于嫁接操作高度和便于管理。伐樁過高不利于封土、保濕,過低則不利于嫁接,一般宜保留伐樁高度5~8厘米,且要求伐樁表面平整,采伐要確保樹皮不撕裂。
1.4嫁接地清理
采伐后應及時清理林地,采伐地確保無采伐木、樹枝等采伐剩余物,做到“集中采伐,及時清理,隨時嫁接”。采伐剩余物如果殘留,將影響嫁接操作工序的實施而影響嫁接成活率,也不利于后期管理。
2換代品種選擇與接穗處理
2.1換代品種選擇
選擇的接穗品種必須是經過鑒定或經推廣認定、審定的楊樹優良新品種,且適宜于本地區發展,生長迅速,抗逆性強。107、108楊,系歐美楊無性系,具有干形好、冠形優良、速生、易繁殖、材質好、抗逆性較強的特性。窄冠白楊1號和3號,是山東林校在20世紀90年代從毛白楊和新疆楊的雜交后代選出的窄冠楊樹新品種,干形通直、樹冠窄、生長快、抗逆性較強,常用于通道兩側和農田林網栽培,在引進本省栽培后表現良好。
2.2接穗采集和處理
采集后的接穗要進行沙藏處理,嫁接時對接穗進行蠟封處理。主要有地窖沙藏和挖坑埋藏。
2.2.1地窖沙藏 秋季末采集接穗枝條后,要在地窖或山洞中用濕沙埋藏,濕沙選用含水5%~10%的清潔河沙(用手捏能成團,輕放在地即散),接穗條按50或100條打捆,并掛上品種標簽,埋在濕沙中,每7~10天檢查一次。若河沙水分不足時,取出接穗,在沙內加水混勻,達到5%~10%含水量后,重新將接穗貯存于沙內。窖內始終保持適宜的溫濕度,溫度要求低于4℃,濕度達90%以上。
2.2.2挖坑埋藏 對于嫁接當年采集的接穗這種貯藏方式比較簡單,也經濟實用,秋季末在沒有地窖的情況下也可采用此法處理。嫁接時將坑內埋藏的接穗刨出來進行蠟封處理后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