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 樂榮林

陜南在全省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政治功能,從而定位了產業發展必須以生態優先為前提,而作為傳統主導產業的生豬養殖業,是污染很大的產業,今后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筆者認為應在穩定發展規模養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適合農戶散養的陜南生態黑豬,建立陜南綠色生豬產業帶,是今后陜南生豬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產業現狀
生豬產業一直是陜南農民致富的傳統主導產業。“十一五”開始,在陜南發展10個肉豬基地縣,建立陜南綠色生豬產業帶,經10多年發展,各地生豬規模養殖有了長足發展、產業化基本形成。進入“十三五”,隨著陜南生態建設的加強,養殖環保污染治理的壓力越來越大,嚴重制約規模養殖的發展。
2發展優勢
2.1發展潛力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回歸自然消費的需求不斷加大,對味美質優、安全放心的特色黑豬肉越來越被人們重視,而黑豬養殖近年來才相繼起步,潛力巨大。
2.2黑豬易飼養,技術要求相對較低
本地漢江黑豬具有耐粗飼、抗病性強、性情溫馴、適應性強、肉細味香等特性。對圈舍、飼料要求相對比瘦肉型豬低,投入也相對少,適合多數貧困農戶發展,是產業扶貧的重要項目。
2.3資源優勢明顯
黑豬最大特點是耐粗飼,農戶養殖可利用退耕地、空閑地、煙草地種植高產牧草、也可種植紅苕、南瓜、白蘿卜等高產作物,代替部分飼料,降低成本。同時其他農副產品豐富,品種(勉縣黑河豬場保種)、中藥材、水和環境優勢強。
2.4產業基礎條件基本具備
近年來,各縣已重視黑豬養殖,不同程度都建有黑豬養殖場和養殖基地,已形成了成熟的養殖模式和技術。同時,現代生豬產業經多年發展,與產業相關的良繁、服務、飼料生產、屠宰加工、發展模式與工作機制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礎,若向黑豬轉型,只要稍作調整,即可快速發展。
3發展思路
陜南黑豬綜合開發,從技術上講,就是創辦黑豬良種繁育場,在搞好品種資源保護,提純復壯的基礎上,試驗推廣雜交生產,達到既保持原品種耐粗飼、適應性強、肉細味香等特性,又能提高增長速度和養殖效益。試驗推廣適合當地的高產飼料種植與調配技術,推行生態循環養殖模式,采用中草藥保健,嚴禁使用化學類添加劑和藥物,實施綠色養殖,生產優質安全無公害商品肉豬,統一回收,屠宰加工,包裝銷售,逐漸形成黑豬養殖產業化。
4重點技術措施
4.1品種資源保護與提純復壯
在擴大黑河豬場保種與繁育規模的同時,在境內高山地區選購本地漢江黑豬,組建核心群,制定繁育方案,進行選種選配,搞好繁育記載,進行繁育生產,迅速擴大種群數量,為全面養殖提供種源保證。
4.2雜交生產模式
產業發展初期,首先選用巴克夏和漢江黑豬進行二元雜交,以后可逐步推行“杜、巴、漢”三元雜交模式,并通過大量試驗示范篩選出既保持黑豬肉的品質,又能提高增長速度和養殖效益的雜交組合,最終形成固定的陜南黑豬雜交生產模式。
4.3生產工藝與飼管技術
按照妊娠、產仔哺乳、保育和育肥四階段的現代養豬技術工藝組織生產。妊娠、產仔哺乳、保育豬以封閉式舍飼為主,圈舍為封閉式圈舍;仔豬和保育豬飼料為全價配合料,母豬飼料以全價配合料為主,青粗飼料為輔。育肥豬以半開放式舍飼方式;有條件的也可采用舍飼與放養相結合的飼養方式;飼料以全價配合料為主,青粗飼料為輔。配合飼料采用中草藥添加劑調配,確保肉品安全。為降低養殖成本,必須重視飼料種植。經一定的種植與飼養試驗,確定輪作、套種模式,種植高產玉米、紅苕、牧草等飼料作物,實現降低養殖成本和糞污利用的雙重目的。
4.4疫病控制方案
為保證肉品品質,養殖生產中除必須免疫接種疫苗外,其他驅蟲、保健等藥品不能用化學類藥品,采用中草藥保健。
4.5養殖模式選擇
黑豬養殖要充分利用其耐粗飼、適應性強等特性,其養殖模式以家庭適度規模的種養結合循環養殖為主,適度規模化的家庭牧場養殖為輔的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