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莉
我國農村第一輪土地承包從1983~1997年,承包期為15年;第二輪是1997~2027年,承包期在第一輪的基礎上,延長30年;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即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期將由2027年延長至2057年。土地承包延長30年,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村長治久安,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對政府的影響
1.1推進土地確權登記頒證
在第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的相關制度安排才可以落到實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相當于給農民頒發一個土地“身份證”。通過“確實權、頒鐵證”,切實解決承包地長期存在的四至不清、面積不準、空間位置不明、檔案管理不規范等歷史遺留問題,化解了長期以來農村積累的土地矛盾糾紛,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
1.2深化土地“三權”分置改革
土地“三權”分置,是指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這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實現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土地承包延長30年,穩定了土地承包關系,有利于農業資源流轉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推進,為解決農民承包權的“穩”與經營權的“活”創造條件。
1.3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土地承包延長30年有助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產,保障農民財產權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2對農業企業的影響
2.1穩定新型經營主體的信心
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讓新型經營主體更有信心。現實中,以農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興起。新型經營主體有了穩定的預期,才愿意增加對土地的基礎設施投入,更好地實現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現代農業提供不竭動力,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激發活力、形成合力。
2.2實現農業企業規模化經營
土地承包延長30年,通過延長土地流轉期限與增加土地流轉面積,提升農業企業的生產規模。在增加土地流轉期限方面,土地承包延長30年,鼓勵企業簽訂更長期限的流轉合同,客觀上增加了農業企業對土地的使用期限。在增加土地流轉面積方面,由于農民土地產權意識增強和土地中介服務便利度提升,土地流轉變得更加容易,農業企業可獲得的流轉土地面積將增加。
2.3促進農業企業生態化發展
土地承包延長30年,農業企業更有可能放棄對土地的掠奪式經營,注重發展生態農業,實施集約化經營,促進可持續發展。進一步結合產業鏈延伸與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展農業休閑旅游、創意體驗等客戶群體,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對農民的影響
3.1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的權益
土地承包延長30年,給全國農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保障了農民土地承包的權益。按照人均耕地1.5畝,平均流轉價格500元一年計算,相當于給每個農民幾萬的紅包。更長的承包期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激發農民增加對經營土地和農田設備的投入,引導更多資金、技術、人才流入農村。
3.2給進城農民帶來實惠
土地承包延長30年,有利于保護進城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促使有條件的農民放心落戶城鎮,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格局。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對農民來說,其實是土地收益權進一步延長30年。
3.3讓農民放心流轉土地
土地承包延長30年,一方面使得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和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等權利有了保障,將“不動”的土地轉化為“流動”的活資產,激活農村的“沉睡資本”;另一方面,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農民對地塊的承包經營權,使農民承包地權屬更清晰,收益預期更準確,農民才能放心流轉、穩定流轉。
3.4對相對貧困地區的農民不利
土地承包延長30年在相對發達地區,一部分人因為擴大了土地經營面積而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與此同時,另一部分人因為從事第二、三產業而增加了收入。因此,農民更希望有較長期穩定的土地承包權與能夠流轉的土地使用權。但是,在相對貧困且人均耕地稀少的地區,農民認為5~10年的承包期更符合他們平均地權的要求,可以改變因為土地質量差異而導致的占有不公平。
3.5“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弊端
土地承包延長30年,如果“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那么對于多女戶,由于女子結婚、老人去世,人均耕地會增長;而對于多子戶,由于兒子娶妻生子,人均耕地會下降。前者傾向于反對調整耕地,支持土地承包延長30年,而后者會非常支持調整耕地,反對土地承包延長30年,村委會很難協調這種矛盾的現象,甚至會導致農民走上信訪之路。
沒有一項政策是完美的。總體來說,土地承包延長30年是利大于弊,符合大部分群眾的需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解決人地矛盾的問題不能完全依靠無限的細分、均分有限的土地資源,因為中國人多地少,地塊越分越小,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通過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通過多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包括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統籌解決這個問題。”
4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4.1放心發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
以前土地剩余年限較短,剩余價值不大。因此,普通農戶依靠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獲得的貸款額度較低。現在,將土地承包延長30年,提升了土地的剩余價值,土地經營權可以為農戶增信,提高貸款額度。金融機構面對增信后的土地經營權抵押,更放心地把貸款發放給農民。
4.2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發展
土地承包延長30年,給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吃下了“定心丸”,可以放心開展適度規模經營,這就產生了較大的資金需求。金融機構可以根據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包括信貸、投資、基金、保險、租賃在內的一攬子金融服務。
4.3加大對“三農”的資源傾斜
土地承包延長30年,農村金融需求缺口將會更加突出。金融機構應加大對“三農”的資源傾斜,針對“三農”發展的痛點,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因地制宜地創新產品和服務,解決農民融資難的問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4.4加強對風險的監控力度
土地承包延長30年,使得金融機構加大了對“三農”領域的支持力度。然而,“三農”領域面臨市場風險,市場價格的波動會直接影響客戶的收入情況;自然災害風險,火災、干旱、洪澇、病蟲害等可能發生,會給企業造成較大損失。由于以上風險會影響貸款的安全,導致不良貸款增加,產生信用風險。因此,金融機構應該加強對于風險的防范、監控和應對,做好貸前審查、貸后管理等工作。
針對以上政策影響分析,提出以下建議。對政府來說,應做好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化解農村積累的土地矛盾糾紛;深化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探索多種實現形式;配合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對農業企業來說,應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科技、資金、人才的投入,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一方面,簽訂更長期限流轉合同,增加對土地的使用期限,擴大流轉土地面積,實現生產經營的規模效應,提升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重視生態農業理念,摒棄對土地的掠奪式經營,發展休閑旅游、創意體驗,提升農業企業的生態效益。對農民來說,要沉下心來搞生產,增加農業投入,學習農業先進技術,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抓住“三權”分置改革的契機,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享受土地流轉的收益;有條件的農民可以放心落戶城鎮,在城鎮打工的同時,土地承包收益權仍然有保障。對金融機構來說,應積極推廣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解決農民擔保難、融資難的問題;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發展,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滿足其合理的金融需求,推動其實現適度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