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如何培養學生主觀上對時事政治的興趣,如何讓學生客觀上具備理性分析時事政治事件的能力從而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其授課教師的教學方法是關鍵,即在堅持系統講授的前提下,采用專題式教學法以及提問引導式、啟發式、互動式、討論式以及電化教育式等多種方式的有機綜合運用而進行的教學,能夠提高實效性。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實效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課程目標有三方面:一是知識目標,即通過適時地進行形勢、政策、當代世界經濟政治與國際關系基本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及時了解和正確對待國內外重大事件,正確認識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以及國家改革與發展所處的國際環境、時代背景,正確理解黨的基本路線、重大方針和政策,了解在重大事件問題上我國政府秉承的基本原則、立場與應對政策;二是能力目標,即引導學生正確分析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使大學生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有堅定的立場、有較強的認識、分析能力和適應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政治觀和理性判斷的能力;三是素質目標,即引導和激勵大學生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
但如何培養學生主觀上對時事政治的興趣?如何讓學生客觀上具備獨立、正確、理性分析時事政治事件的能力從而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呢?這些都是授課教師要面臨的現實課題。誠然,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興趣愛好是學習的“內動力”,可以使人在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精力集中有效地學習、探索相關知識,并樂此不疲。培養學生們對時事的持續性的興趣,不光有利于提高學生們學習《形勢與政策》的質量和效果,更對學生們日后持續關注與研究時事產生積極的影響。筆者以為授課教師的教學方法是關鍵,即在堅持系統講授的前提下,采用專題式教學法以及提問引導式、啟發式、互動式、討論式以及電化教育式等多種方式的有機綜合運用而進行的教學,效果會較好,能夠提高實效性。
一、專題式教學法
首先,由于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內容豐富,在教學領域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國際關系等領域,但是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課時卻又很少。面對課時少、任務重這一特殊的問題,我院《形勢與政策》教研室發揮專題化教學優勢,以專題為單位組織教學活動,集中時間講清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并從落葉知秋使同學們了解整個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軌跡。其次,專題式教學法可以很好地體現出教學內容的知識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特點。形勢與政策課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動態的國際國內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歷史學、社會學和國際關系學等的綜合,具有很強的知識綜合性。與此同時,形勢與政策教育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強烈的思想性。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終極目的就是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政治導向,失去了導向性,這門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形勢與政策課是知識灌輸性和政治導向性的統一,沒有豐富的知識做積淀,政治導向必將空洞乏力,難以服人;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導向,形勢與政策教育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以,寓思想教育于知識傳授之中,通過知識傳授來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形勢政策課的重要特征。當然,在專題化教學的過程中,我院教研室以教育部社會科學司下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為指導理出教學核心,并圍繞這個核心收集資料,并深入研究,同時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需求,以學生關注的熱點、疑點、難點問題設計教學內容,合理確定教學專題,在保證教學內容具有時效性、針對性與現實性的同時,充分考慮貼近同學實際生活,按需教學。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信息,并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系統地分析,達到全面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從而大大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
二、多種教學方式的有機綜合運用授課法
好的教學方式是保證教學實效的關鍵。而目前高校多數采用大課堂教學,每個教學班接近百人。因為聽課人數多,所以學生與老師交流較少。往往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占主體地位,決定著課堂教學的內容、進度;而學生是被動的知識的灌輸對象,被動地接受著來自教師的“灌輸”。因此,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上課精力不集中、開小差、逃課、厭學,甚至一些同學寧可和同學在最后一排擠一把椅子,也不愿坐在前幾排的空坐上。老師在講臺上認真講解,學生在臺下看閑書、做習題、聽音樂、發短信等等各行其是。冷靜思之,筆者認為多種教學方式的有機綜合運用是上好“形勢與政策”課的關鍵。例如筆者在講授“新時代開啟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新征程”這一專題時,為了提起學生的興趣,我拿起無線麥克風走下講臺引發性地提問:“我們女大學生為什么要上《形勢與政策》課呢?”通過學生們七嘴八舌的發言和師生間的討論,使她們明確了作為女大學生,將來也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所以在成長的道路上要“與時俱進”,進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要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為把話題引向課題,緊接著我又問道“當前的國際關系和諧嗎?”課堂上多數的學生都搖頭。“為什么呢?”我問。頓時,課堂上熱鬧起來。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列舉了諸如中美貿易戰、美在韓國部署薩德、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危機、俄美關系以及南海問題等等。筆者因勢利導:“好,請同學們用簡潔的句子或詞語概括一下當今的國際關系。”此時,學生們竊竊私語:“世界動蕩不安!”“國際關系緊張!激烈!”我又追問:“人類社會難道還要這樣繼續沖突、戰亂、動蕩下去嗎?身處地球村的中國能做什么呢?”學生們陷入思考之中……緊接著我播放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共產黨使命的視頻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重要講話——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視頻節目,這使學生們豁然開朗,情緒激昂!隨著筆者“我們怎樣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新時代中國外交面臨的新形勢是什么呢?”等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和啟發下,整個專題在學生們興致盎然地師生互動中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實踐證明,《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采用的提問引導式、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以及電化教育式等多種方式的有機綜合運用而進行教學的方式,比較靈活、生動,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而 FLASH等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使得教學內容聲情并茂,這有利于學生對形勢與政策基本理論有較直觀的感受和較深的認識,同時引導同學去思考為什么這樣的形勢之下需采取這樣的方針政策,既有利于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具備自主、持續學習的能力,又易于形成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 趙洪.研究性教學與大學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71-75.
[2] 劉莉,楊幸,萬玲,等.高等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8(02):36.
[3] 劉秀巖.論高校教學方法改革 [J].邊疆經濟與文化, 2006(07):120.
作者簡介:陳開梅(1965- ),女,貴州都勻市人,廣東女子學院思政部,教授,主要從事高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