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桓
【摘要】構建我國對外話語體系,是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國國際形象的迫切需要。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要求,構建以中國為主題的內容體系,發揮領導人的龍頭引領作用,整合對外宣傳力量,設置對外話題,搭建對外宣傳平臺,創新對外表達,提高國際傳播能力。
【關鍵詞】對外話語體系;文化軟實力;中國故事;對外宣傳機制;國際傳播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1]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構建我國對外話語體系指明了方向。
一、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 向全國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長期以來,在西方主導的國際話語體系的建設中,我國基本是一個沉默寡言者、被動參與者或中立棄權者,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已經成為重要任務。
(一)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面對當今世界的變革,面對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為了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就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推動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2],發出中國聲音,使我們的主張轉化為各方共識,“不斷增強我們在國際上說話辦事的實力”[3],貢獻中國的智慧和力量。
(二)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4]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中國模式展現出來的優勢日益讓很多國家對我們刮目相看。事實勝于雄辯,中國的發展使得我們具有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軟實力是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國際上一家名為“波特蘭傳媒”(Portland Communications)的英國公共關系公司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30個主要國家制作了“軟實力30強指數”(Soft Power30)。該公司在2017年發布的指數,中國位居第25位,雖然比2015年的30位上升了5個位次,但仍然與我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地位不相配,與文化自信不相符。該評價未必正確,但也提醒我們,要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三)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是提升中國形象的需要
在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其中“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5]。
目前,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仍與我國的國際地位不相稱,中國聲音、中國價值觀還比較弱。西方國家用他們那套理論解釋不了中國的發展變化,隨著中國的發展,國際社會中唱衰中國的論調不攻自破,但西方敵對勢力唱響“中國威脅論”浮出水面,在輿論方面抹黑詆毀中國的事情還經常發生。原因在于西方長期用西方的價值體系、評判標準和話語體系來描繪中國,甚至戴著有色眼鏡歪曲、詆毀中國,存在四個“錯位”:一是“西方中心論”固化中國貧窮落后的“認知錯位”;二是西方用自身的價值觀裁量中國的“價值錯位”;三是防范中國動自己奶酪的“心態錯位”;四是西方用自己的話語體系解讀中國的“話語錯位”。這種西方在“錯位”的狀況下塑造的中國形象,不是我們的真相,屬“他塑”而非“自塑”,容易被抹黑、丑化。究其原因,在于我們的對外話語體系還不夠強,我們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國力還沒有轉化為話語優勢,在國際上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境地。[6]
建設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將中國發展進步的話語權、解釋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講清楚中國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講清楚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有利于真實塑造我國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使國際社會客觀真實地了解中國,從而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二、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內容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7]這為構建國家話語體系的內容體系指明了方向。
(一)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故事
要講清楚新時代的中國,就需要講清楚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怎么想,怎么治國理政,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共產黨領袖習近平總書記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外翻譯出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是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個很好載體。
目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版已經出版了兩卷,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提供了重要文獻。
(二)講好中國理想——中國夢
和一個國家打交道要知道這個國家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中國夢是我們國家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國希望了解的話題。每次出訪,習近平主席都努力向外界講好中國夢的故事,闡明中國夢和世界各國的夢是相通的。特別注重講述中國夢的世界意義,即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實現中國夢的過程將為世界各國發展注入更多活力。[8]講好中國夢的世界意義,有利于和世界人民一道同心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講好中國道路是和平發展的道路,不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左右
走什么道路,就有什么樣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明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的一貫做法,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社會基礎;中國道路是立足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眾長,在堅守和借鑒中經過不斷探索形成的發展道路。[9]
同時,我們不把各國發展道路定為一尊,不強加于別國。講清中國道路,能夠打消一些敵對勢力散布的中國威脅論,消除抹黑中國、鼓吹中國搞新殖民主義等論調,打消外界疑慮,支持我們的發展。
(四)講好中國文化,闡明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觀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中國文化講求“和而不同”。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進入了中國的教科書,深入中國人的內心,也是世界各民族各個國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秉持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每次出訪,都借助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治國理政智慧和思想道德營養,宣揚中華民族是歷來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10]講好中國文化,能使世界各國充分了解我們熱愛和平的深厚根源,充分了解我們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從而增強對我國的親和力。
(五)講清中國方案
在國際社會中,一國提出的能為世界廣泛接受的話語越多,國際話語權也就越強。在全球重大事務中,國際社會空前關注中國的態度。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的新年賀詞中說,“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在講清中國方案中,要講清楚我們推動建立的新型國際關系是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是堅持正確義利觀的合作共贏等,能夠讓世界了解我們合作共贏的良善用心,取得廣泛支持,使朋友圈越來越大。
(六)講清中國實踐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和民族的面貌,黨、政、軍、民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人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也精彩紛呈。世界各國對中國發生的變化,對中國各民族多彩多姿的特色,對勤勞善良自強不息的中國人民,對中國人的新的生活方式(如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等越來越關注。將中國的實踐和中國人民先進的、充滿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活狀態宣講出去,能夠提升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興趣,使他們真實地了解中國,認同中國,喜歡中國。
三、如何構建對外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1]“要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12]構建國際話語體系,要充分考慮誰來做,怎么做,創新機制手段,提高國際傳播能力。
(一)領導示范帶動,發揮龍頭作用
國家領導人在對外宣傳中居于核心領導地位,國家領導人是代表國家形象最權威的代表。習近平主席很注重在外訪等場合宣傳我國,他在國際舞臺上講中國故事,講中外友誼,講中國發展,傳播中國聲音,為中國代言,樹立了良好榜樣。在對外交流中,領導人要善于利用國際舞臺,廣泛接觸外國政要、企業家和各層次民眾,與著名學者和藝術家進行交流,利用領導人的政治影響力將“中國形象”推廣至各國的社會和文化領域。
(二)創新體制機制,形成對外宣傳合力
近年來,雖然世界越來越多地聽到了中國聲音,但必須看到,在國際傳播領域,西方國家借助其長期以來形成的資本優勢、媒介優勢、技術優勢、制作優勢和信息傳播體系優勢,壟斷了全世界大部分新聞信息、電視節目的生產與制作,通過網絡全方位、全時空、全天候地向全世界推行其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13]非西方國家要想改變這種傳播格局絕非易事。必須集中兵力,整合外宣力量,從戰略層面建立完善外宣工作體制機制,將分散在外交、外事、宣傳、文化、網絡信息、廣播電視傳播等各個方面的力量和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形成乘法效應。要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14]發揮好政府、媒體、企業以及民眾等各方面的作用,逐步打造、精心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多手段的對外宣傳體系。
除了大眾傳播、新興媒體傳播,跨文化的人際傳播、組織傳播以及國際商貿文化交流、旅游觀光等都應納入整合范圍。[15]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組建完成后,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央級媒體也可以考慮牽頭聯合地方媒體,組成對外傳媒聯盟,在搭建壯大自身渠道的同時,通過收購(或參股)西方主流媒體的形式參與國際傳媒競爭,加強與海外華文媒體的合作,形成強有力的傳播陣地。民營媒體尤其是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在全球化戰略中要注重新媒體的建設、收購和整合。“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要注意與國內對外傳媒合作,同時加強與本土主流媒體和海外華文媒體的合作,不斷擴大對外宣傳的主陣地。
(三)搭建國際交流平臺,精心設置議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著力增強規則制定能力、議程設置能力、輿論宣傳能力、統籌協調能力。”[16]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提出中國方案、舉辦大型國際活動等是集中對外展示的窗口。
近年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高峰論壇,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對外宣傳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2016年中國杭州G20峰會開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藥方,增強中國話語權,助推中國進一步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同時,西湖美景、杭州美食、經典的越劇唱段、漂亮的中國服飾等展現了中國文化軟實力。“一帶一路”各類絲綢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藝術節、影視橋、研討會、智庫對話等人文合作項目百花紛呈,人們往來頻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除了政府代表團,也要積極發揮學者的作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兩種途徑,在重大國際活動中發出中國聲音。
在舉辦各類國際活動的時候,要堅持內容為王,精心設置議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曾經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世界”、和平與發展世界主題等,得到了各界的廣泛認可。
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外交場合提出全球治理的理念,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等新理念,都得到了廣泛認同。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設置了一系列議題,如共商、共建、共享三共原則等,成為國際舞臺的強音。對于重大國際議題,如金融危機、貿易保護等,要精心設置議題,主動發聲,闡明主張。對于國際關心的中國事務,比如民族問題、臺灣問題、新殖民主義說等,要主動應對,撰寫針對外國讀者的文章,或邀請有關政要學者談看法,積極引導國際輿論。
(四)加強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產品走向世界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要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更多優秀文化走出去,讓世界通過文化感知中國、讀懂中國,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要按照“十三五”文化建設規劃,推進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與發展,搭建中華文化傳播的綜合服務平臺。經貿交流必然帶來文化交流,要注重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構建國際文化貿易合作體系,建立培育市場主體,創新制度,參與規則制定,引導文化企業和社會資本境外投資,提升民族文化品牌內涵和影響力。
好的文藝作品不僅屬于中國,同樣屬于世界。通過文藝形式交流是一種更容易交流的方式。要認真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推動優秀文藝作品走出去,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和當代文化,創作生產出國外受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不斷增強中國文藝的吸引力、感召力。加強統籌指導,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制定文化交流合作專項計劃,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建設。實施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遴選中國當代優秀文藝作品,多語種翻譯、出版、播映和展示。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政府和民間多種對外交流渠道和活動平臺,把文藝走出去納入人文交流機制,向世界推介我國的優秀文藝作品。
(五)創新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作為在國際交流中講故事的高手,他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和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17]習近平總書記的宣傳特點,其中一條就是注重細節,善講故事。[18]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經常說自己是個講故事的人,他發表的獲獎感言也是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的。當然,對外傳播的“講故事”不是編造故事,不是文學創作,因為新聞不真實的一個代名詞就是“編故事”;而將故事理解為“已故的事”,講述真實的事,就和新聞“新近發生的事”水乳交融。[19]
在擴大中國媒介在全球范圍內的覆蓋面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內容為王,注重表達方式與國際接軌。我國一些媒體報道在表達方面還存在著自說自話的問題,不夠親切具體。這就需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用講故事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一是在表達內容上要認真研究國外受眾的特點和接受習慣,努力把握共同關注的熱點、焦點、重點和特點問題,精心設置議題,積極回應關切,尋找共鳴點,將“我們想講的”“受眾想聽的”融合在一起。二是在表達方式上根據西方人喜歡具體表述的特點,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注重采用講故事的方法,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典型細節和典型語言說話,注重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可親可信、特色鮮明的事實說話。三是在表達手段上要用先進的國際傳播技術和手段進行快捷有效的傳播。適應傳媒業向數字化、網絡化轉型的形勢,把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和新興媒體的傳播優勢有機結合起來[20],努力實現傳播力、影響力的有效提升。
(本文為2018天津海河教育園區思政課程科研課題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44.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49.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50.
[5]張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
[6]王樹成.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這一代媒體人的使命[N].人民日報,2016-12-29.
[7]張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
[8]張廣昭,陳振凱.習近平如何向世界講中國故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2-22.
[9]張廣昭,陳振凱.習近平如何向世界講中國故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2-22.
[10]張廣昭,陳振凱.習近平如何向世界講中國故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2-22.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
[12]張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
[13]金民卿.西方文化霸權的四大“法寶”會不會失靈[J].黨政視野,2017(2):48-50.
[14]蔡名照.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N].人民日報,2013-10-10.
[15]張昆,王創業.從戰略層面提高國際傳播話語權[N].人民日報,2016-01-12.
[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50.
[17]文建.把握國際話語權 有效傳播中國聲音:習近平外宣工作思路理念探析[J].中國記者,2016(4):35-37.
[18]鄭保衛,王亞莘.試論習近平的宣傳藝術與傳播技巧[J].新聞愛好者,2015(12):10-14.
[19]唐春林.新聞報道如何“講故事”[J].新聞愛好者,2011(7):78-79.
[20]蔡名照.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N].人民日報,2013-10-10.
(作者為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博士)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