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園
摘要:高中階段我們的課業壓力逐漸繁重,在高考的氛圍干預下,求知的方向也傾斜于應試,素質教育理念雖然已經走進課堂,但我們仍舊顧此失彼的忽視對知識內涵的理解,單一的化解問題而不深化探究問題后續的系列規律,使得我們的認知能力停滯不前,思維發散受到制約,尤其面對生物這樣抽象性較強的學科,我們構建生物虛擬空間的能力較弱,對問題的認知難免出現偏頗,生物中蘊含了諸多的環保理念與思想,如何在學習中塑造環保意識,強化環保理解是本文重點探究的命題。
關鍵詞:高中生物 學習方法 綠色環保 思維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地球早已“千瘡百孔”,綠色環保理念雖然已經融入到我國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但人們對于環保的認識不夠,只有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才能夠為環保獻計獻策,在日常中點滴的為環保出力,做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是國家未來的新青年,掌握生物的學些方法,透徹的領會環保的內涵,系統性的汲取知識,以理論實踐去分析環保問題,是我們在高中應完成的一系列學習指標,我們應從多視角出發,以自身的環保理解為社會、未來的環保工作推進提供策略,也為自己的生物思維能力提高做好準備。
一、當前高中生物學習不良狀況
(一)抽象知識理解不透徹
高中生物中的環保問題牽扯良多,很多的環保問題都是從大局觀念出發,以我們日常鮮少接觸的全球變暖、臭氧等知識點為導入,而我們原本的認知理念無非是不亂丟垃圾等相對的“小事”,面對抽象的概念,我們接觸的不多,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整體在生物的學習中較為迷茫。
(二)知識的延伸范疇窄
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都是千錘百煉的核心價值所在,但教材的篇幅有限,既能夠傳遞重點的知識內容,我們在此類問題的思考中,總是局限于教材的設定,而缺乏系統的延伸,沒有以點帶面的去分析有關的問題成因,與環保有關事件發酵帶來的社會影響,這樣一來不僅生物的知識較為枯燥,我們的思考受到桎梏,也很容易打消我們學習生物的信心,造成后續有關問題的思考障礙。
(三)情感理念融合困難
我們社會的接觸面窄,很多的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度過,因此面臨環保的問題時,難以與教材上提到的環保嚴重后果感同身受,對于此類的知識,我們通常都是劃重點去記憶、去背誦,鮮少去理解、去探究,環保做為生物的一部分,我們學習上也是一帶而過,缺乏環保的責任意識,通過頭腦想象去構思環保情境,始終不如親身體驗受到的沖擊大,我們難以調動情感引發心靈的共鳴,對環保始終抱有旁觀者的心態,這種學習意識下,無法貫徹落實環保理念。學習成為無用功。
(四)生活實踐匱乏
環保不是口頭說說而已,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環保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被束縛在封閉的課堂環境中,難以展開環保的互動,單純的依靠理論口頭承諾與遐思,不落實到實踐上,這種“紙上談兵”的學習方式,只能是走走過場,無法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我們將全部的學習時間都應用到死記硬背上,不采取實踐的方式去感受,對環保問題的理解停滯不前,思維較為固化。
二、高中生物學習方法與綠色環保思維構建方式
(一)挖掘教材趣味元素,扭轉自身抽象認知
結合已知的知識內容遷移到未知的領域進行思維發散,將生物的知識點融會貫通,扭轉抽象的知識內容為直觀體現,一目了然的構建生物的環保認知模型,是我們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可采取趣味的學習方式,不要逼迫自己機械化的背誦,而是通過有趣的生物鏈接,將生物抽象的環保概念與具像的事物銜接起來,靈活化的記憶生物重點,突破自我的思維局限。例如:學習“綠色的食品生產”時,我們無法觀摩農業到生產的整體加工過程,但可以從生活中食品成品的視角,逆向思維反推綠色食品的有關理念,首先明確綠色食品的概念,無污染、安全優質、有利健康,結合生活中所見的綠色標志有關食品記憶,幻想“這顆白菜無污染、安全優質、健康營養”,是否比強硬的記憶其關鍵點有趣的多?而后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區分AA級、A級、綠色食品,同理,可以構思“三顆白菜”,一顆標注AA級的標識,上面寫道“我不允許認可化學合成物質傷害我”,一顆標注A級標識,上面寫:“我受到了零星的化學合成物質傷害”,另外一顆寫“我無污染、安全優質、有營養”,任何的生物環保知識都能夠從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內容,雖然知識本身是枯燥的,但通過我們的奇思妙想,將知識延伸到生活情境中,難以理解與記憶混淆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學習“生物性污染及其預防”時,我們可以先從網上搜集生物污染的案例:“我國曾引進水葫蘆治理污水,但水葫蘆卻瘋狂生長,導致水中的其他生物瀕臨滅絕”、“植物殺手微甘菊”等等,以此圖文并茂的導出生物入侵的概念,通過資料搜集“赤潮”、“倫敦煙霧”、“電磁輻射”等,結合網絡圖片、視頻直觀的接觸生物環保知識,由事件的嚴重后果逆向思考其產生的誘因,總結生物污染的種類,梳理知識點,形成系統化的深刻記憶。
(二)知識遷移延伸,獲取更多資訊
教材的知識有限,我們可以在自主學習中,互相分享了解到的資訊,深化對環保的認知。例如:學習“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時,學到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物種多樣性原理、協調與平衡原理、整體性原理、系統學與工程學原理”單純的按照字面意思去記憶,雖然當時記住了,后續也很可能出現遺漏,我們可以分組搜集有關的原理案例,例如講述“物種多樣性原理”時,可導入故事案例“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非常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后的環境。當漁民們把剛捕撈上來的沙丁魚放入魚槽運回碼頭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魚就會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魚味道不好銷量也差,倘若抵港時沙丁魚還存活著,魚的賣價就要比死魚高出若干倍。為延長沙丁魚的活命期,漁民想方設法讓魚活著到達港口。后來漁民想出一個法子,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里。因為鯰魚是食肉魚,放進魚槽后,鯰魚便會四處游動尋找小魚吃。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自然加速游動,從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來,沙丁魚就一條條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通過此類的信息收集與延伸,我們對生物的生態平衡等綠色環保認識更加透徹。
(三)融合生活實踐,提高情感認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綠色環保是高中生每一個人肩上的責任與義務,應在日常的生活中,結合生物知識的感悟,落實環保理念。例如:作業本背面沒有寫字,我們可以利用作業本的背面當做草稿紙,班級中準備一個環保口袋,可以分門別類的放置飲料瓶、廢棄紙張等,攢到一定的時間賣給回收站,收益還可以為校園建立環保站,強化校園的垃圾分類,制定環保手冊,讓學生們能夠細致的區分不同的垃圾等,在實踐中深化情感體驗。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高考是我們人生的轉折點,但學習并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同樣的,也只有強化環保的素質,才能夠在高考中充分的展示自我,在以后的人生中盡情的發揮才智,成為國家需要的具備環保認識的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煥書,溫潤輝.逆向思維教學法在高中生物環保復習課中的應用初探[J].中學生物學,2014,(02):36-37.
[2]沈小明.逆向思維在高中生物一輪復習課中的培養高三環保理念復習課案例[J].生命世界,2010,(10):79-81.
[3]余洋.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高中生物學環保實驗開設情況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07):91-91.
[4]王紹娟.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環保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6,(13):105-105.
[5]張良,王蘋.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環保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初探以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17):233-234.
(作者單位:內蒙古一機集團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