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工業文明、城市文明帶來了多元交匯,新型城鎮化促進了城鄉融合,互聯網普及釋放了個性自由,使作為傳統文化、主流文化陣地的縣級文化館的功能和地位面對新的考驗和挑戰,是固守既有模式、一成不變,還是順勢而為,與時共進,亦或在傳統性和開放性之間選擇融合發展的途徑,值得業內認真研究、思考。
近期,中央發布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提出了“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強調“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論斷。同時就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措施。這為我們縣級群眾文化工作者理清了思路,為縣級文化館如何創新指明了方向。
目前,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文化館大都存在“三老”現象,即人員老化。館里的業務骨干大多是八、九十年代走上工作崗位,工齡二、三十年,精力不濟,沖勁不足;二是知識老化。對傳統的書畫、戲曲、老歌等文藝形式比較認同,對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網絡演出、網絡動漫等新興類別了解不夠,學習不透,吸收不快,公共產品服務中面對90后的產品嚴重匱乏;三是機制僵化。長期以來,由于文化館屬于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政府財政成為支撐館務活動的唯一來源,上級給錢就服務,沒錢就少服務或不服務的狀況相當嚴重,甚至數年內拿不出一件叫得響的原創作品,在整個區域的文化事業發展中面臨“邊緣化”的尷尬局面。這些“三化”現象,與國家高度重視群眾文化的形勢不相符,與廣大群眾日益增長、開放多元的文化消費需求不相符,與地方政府提供的一流硬件設施不相符,必須以時不我待、機不可失的緊迫感,以“有為有才有位”的上進心實行改革創新,融入到新一輪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去。
一、體現縣級群眾文化的公共屬性,編織全覆蓋服務網絡
縣級文化館是全縣群眾文化的陣地,承擔著區域性文藝骨干的培養、訓練和優秀作品創作引導與展示(覽)任務。前些年,由于鄉鎮體制改革,基層文化人員、場所、經費三不落實,導致有名無實,活動開展的多少大多取決于鄉鎮黨委、政府對文化的重視程度,縣級文化館缺乏延伸、傳遞的網絡落實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處于“孤島”狀態,從現在起要著力推進基層文化站的“三定”工作,即定場所、定人員、定經費。制定與中央、省市“十三五”規劃相銜接的縣級公共文化發展計劃,從人才梯度化、節目精品化、服務系列化入手,明確工作目標,分解階段任務,細化相關責任,特別是要將基層文化工紅作的好壞納入園區、鄉鎮、社區年度考核范圍,做到思想上位置、工作上有抓手、評價上有依據,可定義、可量化、可追溯,除8個鄉鎮、2個辦事處恢復文化站功能之外,像5000人以上的大型社區也應爭取公共文化場所和群眾文化廣場的配置,以新北花園、浦西小區等為示范點,以群眾文化興趣小組為支撐,構建市鄉聯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服務網絡。
二、注重地方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弘揚,打好“個性”牌
每個地方都沉淀著具有當地顯著特色的文化資源,或體現為非遺形態,或體現 為民間歌舞、戲曲方式,讓這些資源通過挖掘、整理、改造、創新轉化為本地群眾可觀、可聽、可品的文化公共產品,是縣級文化館難以回避的職責。
近年來,儀征市文化館與主管部門相關科室密切配合,利用全市搜集、整理出的非遺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包括3項省級32項市級項目,通過圖文并茂形式,開辟非遺展覽館,從民間傳說、工藝制作、地方美食、中醫傳承等多個板塊,對歷史非遺成果進行集中展示,為廣大市民尤其是中小學生提供一個直觀了解地方優秀文化的窗口。
另一方面,我們對民間文藝資源進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一是政府支持,自愿發起,組建了民間藝人協會,8個鄉鎮、2個辦事處實行了全覆蓋,通過農村文藝集中匯演和民間文藝節日巡回演出,鼓勵基層交流。先后挖掘出了新城大鼓、月塘膛叉舞、新集跑驢、大儀民歌、胥浦農歌、肖山號子等一系列傳統節目,推上了舞臺,獲得了省市有關獎項;二是以“月月喜相逢”和“幸福大家唱”兩大廣場群眾文化品牌為依托,由宣傳部、文明辦、文化局和城建局共同主辦,相關部門和鄉鎮承辦,分別在城區、鄉村組織民間文藝骨干,圍繞節慶和普法、環保、生態等主題,分解、落實每月演出計劃,從2004年到如今上述活動已持續50余場,觀眾人次超過15萬。
為集中展現儀征個性化的地方文化,全市每年4月和5月都要以蘇中唯一全國名茶之鄉和全國最大芍藥栽培基地為支撐,舉辦“綠楊春早茶文化節”和“中國芍藥節”,藉此原創了“綠楊茶歌”、茶道表演和“芍藥頌”、“天上人間棗林灣”等系列契合花語茶香文化主題的原創節目,以及萬人品茶等活動,既有效提升了儀征茶和芍藥文化的品牌影響,又充分體現了群眾參與、群眾受益的服務宗旨,活躍了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
實踐證明,這些根植于本土,挖掘于民間的公共文化資源經過包裝、提煉、展演,最貼近地氣,最聚合人氣,也最具發展空間。
三、以開放、包容心態,鼓勵群眾文化的創新,與互聯網時代同頻共振
隨著互聯網、智能化對時空界限的突破,形式豐富自由多元的網絡文化目前正大行其道,以小眾、自發組成的各種新生代原創文藝小團隊蓬勃興起,縣級文化館面對上述潮流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包容正視的態度,支持新型業態的發展。一是將網絡文藝愛好者納入服務對象行列,從職稱評定、作品申報、文藝展演等多方面予以關注,每年在評選地方優秀文藝作品獎時,對網絡音樂、網絡戲曲、網絡劇本、網絡影視等單獨列項;二是積極鼓勵成立網絡文藝工作者協會,參照民間藝人協會、音舞協會等格局,在專業培訓、場館提供、跨界交流等方面熱情支持,與傳統文化形態一視同仁;三是與周邊地區接軌,利用棗林灣生態園或城南老工業區古舊廠房,設立永久性鄉村音樂藝術表演基地和文化創意園,舉辦一年一度現代原創藝術節,與綠楊春早茶文化節、中國芍藥節等有機結合起來,以現代時尚手法呈現傳統農耕文明的精華;四是開展與上海大眾等落駐境內的世界500強等知名企業以及江揚天樂湖旅游區的合作,整合規劃汽車文化和養生養老文化園區,策劃首屆汽車文化節和養生節,將現代消費時尚與本地優勢產業有機嫁接起來,讓文化元素嵌入地方經濟之中,同時地方經濟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在更大、更廣層面上謀求雙贏、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