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偉紅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交流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問題缺乏目的性和針對性。問題應該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然而,有些教師忘記了這一點,提問的隨意性很大,問題與教學內容毫無關系,或者關系不大,看似活躍了課堂氛圍,實際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浪費了教學時間。也有一些提問缺乏指向性,給學生的思考造成了困難,因此,學生也不知如何回答。正如一些學者指出:“一些教師在課堂提問時隨意性較強,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沒有產生任何訓練的效果,只是徒增了課堂表面的熱鬧氣氛。”
2.問題表述不準確、不恰當,容易產生歧義。清晰、簡明的提問能夠減少學生對問題的誤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思維。然而,有些教師在向學生提問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缺乏足夠的了解,提問的語言不夠清晰,有時甚至使用一些學生無法理解的詞,學生不知道老師所問何物,無法進行深入思考。
3.學生思考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雖然許多教師認識到提問的重要性,但卻沒有把握好提問的方式、方法,如何使課堂提問更加有效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1.明確教師的自身定位。新課改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協助者,教師應由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因此,每個教師都應該拋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角色觀念。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拋棄由傳統觀念中提倡的教師的權威性帶來的教師不應犯錯的觀念,教師應該把自己理解為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境的創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學生表達獨特見解的旁觀者和欣賞者。
2.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考慮到每個學生掌握的知識水平的差異,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邏輯思維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有效教學的課堂應該使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不同的聲音,讓不同的聲音都有存在的空間和權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切忌用所謂的標準答案限制他們的思維。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基礎,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積極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整個過程,親身體驗數學的情趣與活力,并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的、快樂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讓他們主動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問題情境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啟發性、思考性、挑戰性和現實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認知沖突、借助故事、借助游戲、結合實踐活動以及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若能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并對其進行優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了。
三、準確把握課堂提問時機是有效提問的關鍵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應該在學生處于“憤、悱”狀態時進行及時提問和適時點撥。教師的每一次提問都應該是精心安排的、有目的的提問,要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下提出合適的問題,切不可出現提問隨意化的傾向。在恰當的時候提問,實際上起著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
四、教師要提高問題質量
1.設計的問題數量應該適當,要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問題設計,重視問題的質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數量。若問題過多,不但繁瑣費時,而且容易掩蓋教學重難點,若問題過少,學生的課堂互動參與機會就較少。
2.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要具有啟發性、目的性、針對性,教師設計問題應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教學中心,考慮到學生個性差異等具體情況,不能盲目隨意設計問題。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或者是多個問題,一方面是為了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充足的準備,另一方面也是通過不同的提問來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繼續的教學和提問策略,保持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另外教師也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設置多樣性的提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理解需求,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良好地掌握課程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3.設計的問題必須蘊含思維價值,可以從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等方面入手,不同認知水平的問題分配比例要恰當,考慮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問題要具有層次性,可以將問題層次由低到高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水平層次,避免提問只注重表面問題。
課堂提問作為教師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有積極作用。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領導者,應從自身出發,明確自身角色,端正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提高課堂提問的專業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發展,發揮課堂提問應有的功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